儿童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检查结果分析

2019-09-23 03:49童成文罗小琴陈光斌石磊胡久民徐官珍
山东医药 2019年24期
关键词:渐进性母细胞边界

童成文,罗小琴,陈光斌,石磊,胡久民,徐官珍

(十堰市人民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湖北十堰442000)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是由分化的梭形肌纤维母细胞性细胞组成,是一种常伴大量淋巴细胞和/或浆细胞浸润的罕见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1]。由于其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征性表现,术前诊断较困难。IMT主要发生于胸部及腹部,随着CT广泛应用于临床,因其具有扫描速度快、密度分辨率高、能进行多期增强扫描等特点,对IMT的检出具有一定价值。2013年1月~2019年1月,十堰市人民医院收治儿童IMT患者12例,均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现对其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为儿童IMT患者术前诊断提供依据。

1 资料

12例儿童IMT患者,男2例、女10例,年龄2个月~7岁,中位年龄2岁5月。12例患儿中,临床表现为发热4例、腹胀2例、腹痛2例、呕吐1例、左枕部包块1例、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回院复查胸片发现1例(患儿无症状)、尿痛伴血尿1例。12例IMT患儿中,11例接受肿瘤完全切除术,术中留取组织进行活检;1例肝脏并网膜转移者仅取部分组织进行活检,化疗2月后效果不佳,之后未能来院复诊。患儿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IMT,术后随访6个月~1年,未见复发及转移。

2 CT检查方法及结果

12例患儿术前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前所有患儿口服10%水合氯醛(0.5 mL/kg),在镇静状态下扫描。使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64排128层螺旋CT机,参数设定为:矩阵512×512,管电压80~120 KV,自动mAs,层厚5 mm,间隔5 mm。采用单筒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50 mg I/mL),剂量1.5 mL/kg,注射速率1.0~1.5 mL/s。采用人工智能触发扫描,感兴趣区定为大动脉,阈值设为100 Hu,颅脑、胸部增强扫描时间分别为注射造影剂后25 s、60 s,腹部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时间分别为注射造影剂后30s、60s、180s。采用1.0 mm薄层重建原始图像,传送至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系统,然后使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等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由2位副高级职称以上医师阅片,观察肿块的大小、密度、边界、强化方式、幅度、肿块是否向周围组织侵犯、继发表现及转移情况等。CT检查结果显示,12例肿块均为单发,CT平扫均呈低密度软组织肿块,CT值22~37 Hu,9例密度均匀,3例密度不均匀,可见囊变区。发病部位位于左枕部者1例,边界不清,最大径29 mm,CT增强仅见点状强化。发病部位位于右肺者2例、左肺者1例,肿块位均于肺的周边,大小15~50 mm,密度均匀,边界清楚,1例邻近胸膜增厚,肿块未见分叶及毛刺,肺门及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2例发生于右肺者,强化方式一致,CT增强表现为中度均匀强化(图1),另1例发生于左肺者表现为渐进性强化。发病部位位于后纵隔者1例,边界清楚,肿块内可见钙化,并突向右侧胸腔生长导致右肺上叶不张,CT增强表现为不均匀强化,中央可见囊变区,合并右侧胸腔少量积液。发病部位位于腹部者7例,分别为肝脏1例、小肠3例、胃体1例、盆腔1例、膀胱1例,肿块大小为30~84 mm。1例发生于肝脏者,边界不清,肿块内可见点状钙化,网膜见多发转移灶,腹腔大量积液,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CT增强表现为渐进性强化,并可见囊变区,且网膜转移灶强化方式与肝脏一致。3例发生于小肠者,边界不清,2例出现继发性肠套叠,1例出现继发性肠梗阻,并可见点状钙化;CT增强扫描显示2例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动脉期CT值约160 Hu,1例表现为渐进性强化。1例发生于胃体者,肿块呈哑铃状,同时向腔内外生长,边界不清,CT增强扫描表现为渐进性强化(图2)。1例发生于盆腔者,肿块密度均匀,边界清楚,CT增强扫描亦表现为渐进性强化,且包膜强化较中央明显。1例发生于膀胱者,肿块呈不规则形,边界不清,CT增强表现为包膜渐进性强化,中央为囊变坏死区。

图1 1例肿块发生于右肺的IMT患儿CT检查结果

图2 1例肿块发生于胃体的IMT患儿CT检查结果

3 讨论

研究[2~4]显示,IMT发病部位较广泛,以肺部最多见,胃肠道、膀胱、肝、脾、声带等部位亦有报道,绝大多数为单发,女性患者多于男性。IMT的临床表现与发病部位密切相关,发病部位位于肺部者多表现为发热、咳嗽等呼吸系统症状,发生于腹腔内的IMT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发生于胃肠道的可引起肠梗阻、肠套叠,发生于泌尿系统的则表现为肉眼血尿,发生于软组织内的则多以包块就诊,与本研究中患者临床表现一致。研究[5]显示,大多数IMT是良性的,很少发生恶变、局部浸润和复发,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IMT的首选治疗方法,术后需严格随访。

综合本组12例患儿的CT检查结果可发现,IMT以单发多见,肿瘤体积较小时密度均匀,体积较大时可见囊变。陶磊等[6]将肺部IMT分为肺实质型和气道型,肺实质型IMT体积较大,气道型IMT由于生长空间受限故体积较小。发生于肺实质的IMT多位于肺的周边,边界清楚,无明显分叶、毛刺,增强扫描表现为中度明显均匀强化,可见血管走行于肿块内,不易栓塞、截断,这一特点体现IMT良性肿瘤的特征。本组3例肺部IMT均为肺实质型。文献[6]还报道,肺部IMT可见不同程度囊变、空洞形成,部分呈厚壁空洞,内壁不光滑。本组3例均未见囊变及空洞,由此可见肺部IMT的CT表现具有多样性。发生于纵隔的IMT易突向胸腔生长,但与肺组织分界清晰。刘伟南等[7]报道发生于纵隔的IMT可呈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膨胀性生长者推移邻近结构,与心脏大血管及其他结构分界清楚;浸润性生长者包绕周围组织,邻近肋骨可见骨质破坏。本组1例肿块位于后纵隔,仅压迫右肺上叶至不张,未包绕邻近组织,局部肋骨未见骨质破坏,又体现出IMT良性肿瘤的特点。

发生于腹部的IMT多位于胃肠道,CT表现为边界不清的肿块,呈软组织密度,与周围组织黏连,发生于胃部者多表现为腔内外同时生长,发生于肠道者多表现为腔内生长,增强表现为明显强化或渐进性强化。本组6例肿块的增强扫描表现为由外周向中央的渐进性强化,分别为肺、胃、小肠、肝脏、盆腔及膀胱各1例,具有一定特征性。许奇俊等[8]认为,这可能是由于造影剂由肿瘤血管内向血管外成熟,胶原纤维及黏液间质逐渐渗入、填充蓄积有关。本组2例发生于小肠者动脉期就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可能与其含有丰富的血管有关。文献[9]报道,少数发生于小肠的IMT可发生钙化。本组3例可见钙化,钙化形态为点状或细线状,与相关研究一致。

由于IMT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均不典型,临床诊断时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儿童球形肺炎也表现为肺内肿块,故发生于肺部的IMT需与球形肺炎鉴别。辛涛[10]认为,儿童肺内球形病灶中气泡手串征对球形肺炎的诊断有提示意义,我们认为主要鉴别点在于球形肺炎经抗炎治疗后缩小、消失,而IMT经抗炎治疗后无明显变化。发生于后纵隔的IMT需与神经源性肿瘤鉴别。神经源性肿瘤为后纵隔最常见的肿瘤,CT平扫显示肿块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常可见砂砾状钙化,肿瘤突向椎间孔生长,呈哑铃状,增强示肿块轻中度均匀强化,而IMT发生于纵隔者非常少见,肿瘤体积一般较大,密度不均匀,易突向胸腔生长,MRI检查有助于两者鉴别。发生于腹腔的IMT需与胃肠道间质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等鉴别。胃肠道间质瘤多表现为向腔外生长的肿块,边界清晰,CT增强扫描强化幅度较IMT弱,达峰时间较IMT早。神经母细胞瘤好发于腹膜后,肿块密度不均,钙化较常见,常跨越中线生长,CT增强扫描示明显不均匀强化,可见大片囊变坏死区,亦见肿瘤包绕大血管生长,而IMT密度较均匀,CT增强扫描示均匀强化或渐进性强化,不包绕大血管生长。肝母细胞瘤为儿童常见的恶性肿瘤,体积通常较大,肿瘤钙化多见,密度不均,增强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减退,实验室检查AFP明显升高,可资鉴别。发生于膀胱的IMT主要应与膀胱横纹肌肉瘤相鉴别[11]。研究[12]显示,膀胱横纹肌肉瘤是儿童较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CT多表现为膀胱壁不均匀弥漫性增厚,密度均匀,CT增强扫描示肿块明显均匀强化,而IMT表现为膀胱壁局限性肿块,密度不均,CT增强扫描为渐进性强化。

总之,IMT为少见肿瘤,主要发生于肺部及胃肠道,绝大多数为单发,大多数为良性,极少数可恶变、转移,其CT表现具有多样性,增强扫描表现为渐进性强化是其特征,这一特征对儿童IMT患者的术前诊断及术前准备具有一定意义。

猜你喜欢
渐进性母细胞边界
成人幕上髓母细胞瘤1例误诊分析
拓展阅读的边界
探索太阳系的边界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预防小儿母细胞瘤,10个细节别忽视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职教英语课堂活动设计的渐进性分析
英语深层阅读的渐进性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