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宏格
摘 要:近年来,国家特别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各高校也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路径,但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清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不系统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推进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我们需要构建基于创新教育的系统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适应培育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改革,打造教、学、做、训、创、研于一体的实践基地,搭建校企创新实践交流平台,多管齐下,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学生社团;人才培养
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20条),其中第三条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明确要求,即“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它预示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将会发生结构性的深度改革,今后高职的任务是赋能中小企业,成为他们的技术创新源和产品开发中心,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现状
(一)国家特别重视高校学生的创新
近年来,教育部在《关于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特别强调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在做好2017届毕业生工作中不仅提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而且从创新创业的政策、场地建设、资金投入、服务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具体要求。2018年教育部还提出“辦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2018年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闭幕式上孙春兰副总理参加并转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参赛选手的问候,足以体现国家对创新创业的重视。
(二)各地高校对创新创业的重视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如果以“创新创业”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有论文15000多篇,从2014年开始有关创新创业的论文呈直线上升(如下图),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不过从检索的论文来看,目前有关创新创业的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在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政校企联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改革、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注:来源于知网数据分析)。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清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系统化设计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到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都有所提及,然而在各高校的具体实践中,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主体主要是高校共青团,虽然共青团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共青团归口于学生管理线,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实质性地进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认识不到位、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总得来说,团委、教务、就业等相关部门没有发挥整合优势、形成合力效应。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邓汉慧说,“目前高校多数创业者都围绕开网店、做平台,项目同质化严重,依靠专业进行商业化的项目很少,这说明创业教育并没有融入专业教育里面,也反映出我们的专业教育和市场需求是脱节的”。①
(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不完善
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主要依托“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黄炎培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赛事,其参与的人数非常有限,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校学生18000人左右,能够推荐参加省赛的项目仅20个,按每个项目最多5人计算,最多仅100人能参与比赛,仅占学生人数的0.5%;由于专业的差异,评委并不能了解所有的专业,所以在专业的分配上并不均等,理工科占有明显优势,这就极大的影响了偏文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参加比赛的学生作品在比赛结束后转化率底,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而先进国家这一指标为60%至70%。”②这就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走上的是竞赛的断头路,这严重偏离了国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三)创新创业教育不系统
目前,各高校都比较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都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或“创业基础”课程,然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靠一门课,而是需要与其他课程及学生活动、学校平台搭建结合起来,形成从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方法、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的系统化教育体系。
三、多主体联动,培养创新型人才
多主体联动是指学校、学生、教师、企业四方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展开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相关活动。学校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定位及课程体系编制方面;教师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的;学生主要体现在专业社团的积极参与;企业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创新的指导及平台的建设。
(一)构建基于创新教育的系统化模块化课程体系
专业或专业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系统化设计课程体系,在专业基础课融合创新意识、在专业核心课中融合创新思维与方法、在拓展课中融合创新实践的内容。专业拓展课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跨专业辅修课(为创新实践提供条件),二是创新创业实践课。之所以要跨专业辅修是为了解决“服务类”专业学生创新缺乏技术,而“理工类”专业学生虽具备技术优势,但却不了解服务需求。例如:养老专业的学生可跨专业辅修智能技术基础、信息技术基础,这为养老专业学生实施养老产品创意研发奠定技术基础。而机电专业学生可以辅修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课程,从而推动电子产品商业模。
(二)实施适应培育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改革
课堂教学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环节,它需要老师变革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从而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需要任课教师要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其次,在教学中真正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疑、善疑,教师引导学生在“无疑”处设疑。倡导开放性教学,鼓励学生多讨论、辩论、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运用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学会知识运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最后在考核方式上,改变以客观题、论述题等知识重现型的考核,而是将服务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或创意作为考核的内容;考核的形式可以是课程专题制作(报告)、创新创意方案、实用新型专利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三)打造教、学、做、训、创、研于一体的实践基地
在标准化实训场景中完成技术技能认知培养,通过领头企业真实岗位中实现核心技术和协作能力培养,通过多元需求的职业等级培训实现行业职业迁移能力培养,通过参与真实研发项目实现融合创新能力培养,这就要求建设一批教、学、做、训、创、研于一体的实践基地,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创新理念、实训教学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将知识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全面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
(四)强化专业技能型社团辅助
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是以强化、拓展学生技能训练为目标的学生团体,他们对专业技能有一定的兴趣,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以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为依托的创新创业实践是比较容易的。这就要求专业社团指导老师有意识的将创新创业内容融入社团的日常训练中,社团训练的第一年以培养社团成员的创新意识为主;社团训练的第二年以训练社团成员的创新思维与方法为主;社团训练第三年以创新实践为主,包括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指导老师参与的形式可以以指导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通过教师讲座、学生成功案例分享、教師实践经历分享等,还可加入年度社团成员创新竞赛或作品展示等。
(五)搭建校企创新实践交流平台
学生创新创业的持续动力来自其成果为社会所认同,这就需要以专业为基础,打造师生创新成果与行业企业交流的平台,从而使一批有价值的创新成果与企业对接,将创新创意转化企业产品或服务。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葬专业依托中国殡葬职业教育集团,每年举办由产品生产企业人员、产品使用企业人员、专业师生共同参加的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创业大赛,从而搭建起生产企业与创新者之间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每个专业可以借助专业网站或校企共建的资源库,搭建校内校外创新的创意库(含创新的服务、产品、技术等),为需要的企业提供信息,最终实现为专业院校师生、行业企业、产品技术企业共同平台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服务体系。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适应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我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因此,它涉及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而不只是开设一门课程、一个比赛的事,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实习实训、专业社团建设、校企创新交流平台必须联动,相互支撑,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课堂教学、实习实训、专业社团都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实践交流平台是转化学生创意的重要出口,它激励学生在创新的路上继续前行。
注释
① 《初级阶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2018-05-08.
②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中国经济网,2016-01-25.
参考文献
[1] 谢平娟,邓振华.应用型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简[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3):50-55,24.
[2] 冯志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对策[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4.
[3] 丁春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路径[J/OL].中国建材技:1[2019-06-2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931.TU.20190303.1759.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