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焕 黄喜珊 陈绍坚 彭晶
〔摘要〕积极情绪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培养中小学生的积极情绪对其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情绪转变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积极情绪课程的设计策略:丰富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和培养积极情绪倾向的人格品质,在自我的内在经验、内感性提升和自我诠释风格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情绪水平。
〔关键词〕积极情绪;中小学生;心理课程设计;积极人格品质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4-0021-04
人们对积极情绪的认识最早始于古希腊时期,而积极情绪真正成为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则始于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认为开展积极情绪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过更快乐、更积极健康的生活。
中小学生处于情绪自控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情绪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效能。
(一)积极情绪的概念
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即正向性的情绪,国内外学者对其定义有不同的描述。Fredrickson强调了积极情绪的情绪属性,认为积极情绪是个体对个人有意义的事情的独特即时反应,这种反应使个体产生暂时的愉悦感;孟昭兰从意义建构的角度认为积极情绪是当个体的某种需要被满足时,机体就会产生愉悦的主观体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积极情绪具有正向价值,积极情绪是指当客观环境或外界事物满足个体的需要和愿望时所产生的情绪,这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能让人心情愉悦。
虽然研究者们对于积极情绪的看法不一,但均认同积极情绪所引发的愉悦体验属性。本文主要从积极情绪的效用和中小学生的发展属性出发,认为积极情绪不仅有体验层面,还包括对外在事物的判断和态度这一人格倾向,如能体验到爱和尊重、对他人的帮助心怀感恩。
(二)积极情绪的意义
1.积极情绪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项指标
良好的、稳定的情绪有利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积极情绪对心理健康能起到一种“促发”的作用,通过提高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所提高,高积极情绪与抑郁症的症状呈负相关。
积极情绪有利于促进健康人格。具有积极情绪的个体在面对任何生活事件时都能够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并采取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而这种积极的行为模式将逐渐成为一种行为习惯,进而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积极情绪的环境适应意义。在积极情绪状态下,个体保持趋近和探索新事物,并主动与环境连接,同时,积极情绪有助于增强个体社会适应能力,能增加个体的人际资源(友谊、社会支持网络等),有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事件。
2.积极情绪有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由生活满意度和主观情感体验两部分组成,积极情绪既是主观幸福感的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又是主观幸福感的诱发因素,积极情绪会带来高程度的主观幸福感。
3.积极情绪能促进身体健康
积极情绪与身体健康有密切的联系,通过情绪调节生理唤醒水平的团体干预方式,可降低乳腺癌女性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减少复发率;针对中年冠心病的心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而促进其康复。
4.积极情绪有利于创造力的产生
积极情绪有利于促进创造力的产生,高兴、感动和愉快等积极情绪体验能有效促进创造力的发挥。研究发现,学生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下的创造性总体发挥水平显著高于难过情绪状态下的发挥水平。
(一)快速改变情绪的方法
1.记录令人愉快的生活事件
记录令人愉快的生活事件可提高个体的积极情绪敏感性,增强心理弹性,提高生活满意度以及主观幸福感。记录愉快生活事件分别从情绪、认知的角度增强了不同的积极情绪。首先,个体记录的愉快生活事件往往包含愉快的社会关系与亲社会行为,这些关系和行为有利于个体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其次,记录愉快生活事件可以在认知层面增强个体对积极信息的敏感性,把积极情绪体验融入对生活事件的态度中,发挥积极情绪的“拓展—塑造”功能,促使个体进入积极情绪的良性循环之中。
2.改变认知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個体情绪的来源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事件的信念、评价或解释,改变情绪需要强调对认知的干预。常见的认知歪曲包括绝对化、两极化思维、过分概括和灾难化等,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自身的想法并不等同于事实,可以通过列举支持与反对证据的方法来挑战并改变认知歪曲,从而改变情绪。
3.情绪具身性
具身认知认为,人的情绪也具有具身性,改变身体或身体的感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的情绪。人对自身情绪的认知受身体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状态的影响。Spackman认为,情绪是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需要经过大脑的中介。
个体对他人情绪或情绪符号的知觉是具身的。如观察他人的情绪与自身产生同样情绪的脑部活动是相似的,观察厌恶的面孔表情与自身产生厌恶情绪的脑区活动相似。观察他人的情绪会唤起观察者自身所具有的关于这些情绪的感觉—运动系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绪渲染。
(二)长期保留的积极情绪改变方式
1.提升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认知与体验,它包含了个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对自身的评价等。自我概念与个体的情绪调节方式显著相关,自我概念积极的学生更自信、积极和乐观。自我概念中的自我认知和态度层面直接影响个体在外在事件中的情绪体验。每个个体都有各自的人格特质优势,如果能长期运用自身的优势特质,个体的参与感与意义就会被最大限度地促进,由此发展出良性的自我概念,进而长期保留积极情绪。
2.培养积极人际关系
归属需要,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需求之一,每个个体都渴望与他人形成积极、稳定和持久的社会关系。拥有积极的人际关系的个体将更容易体验到爱与接纳等多种积极情绪,社会归属和依恋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个体,易产生认知、情绪、自尊等方面的障碍。处于积极的人际关系中的个体,更容易长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3.正念训练
近年来,正念训练被广泛运用于缓解压力、管理焦虑、提升幸福感和治疗情绪障碍等方面。正念是指注重此时此地的有意识觉察、接纳,不作评判,强调接纳此刻觉察的东西,无论它是什么、你喜不喜欢、是让人愉悦还是厌恶的,都尝试去接纳,让事物按照本来的模样存在而不加入评判。由于正念让个体保持更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经过正念训练的个体在觉察中逐渐放松身體、平静内心,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4.心流体验
心流体验是指全身心投入某项活动的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一般不能通过回忆和想象来获得。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都能使个体产生心流体验:(1)从事的活动有一定的结构性,即这项活动有确定的目标、规则和评价标准等;(2)个体感知的挑战与其技能水平平衡,因为过高的难度会让个体焦虑,过低的难度又会使个体放松而厌烦;(3)具备“自带目的性人格”(autotelic personality)特征的个体将更容易获得心流体验。
中小学积极情绪课程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积极情绪,主动适应环境,并伴随愉悦的活动模式或情志倾向。在课程设计方略上突出积极情绪体验和培养积极情绪倾向人格特征,在理论上整合情绪改变理论,同时强调情绪的识别与感知。
(一)情绪识别与感知
情绪识别与感知是情绪课程的基础,只有贴上语言标签的情绪才能为逻辑所处理和语言所表达。
个体情绪词汇的丰富程度会影响情绪的识别与表达,而情绪体验深刻细致的程度和内心的开放程度会影响情绪感知深度。在教学设计上,既要让学生能够体会不同的情绪,又要重视学生对情绪词汇及表达的训练,学生自身生成的资源和文学、影视作品常常能为情绪的体验和感知提供良好的素材。
(二)积极情绪体验
根据情绪具身性理论,创设温暖、洁净、明亮的环境,能让学生的情绪变得积极,自由的舞动表达能短时间内帮助学生体验到内在的快乐。明快的音乐烘托、美丽的大自然景象景观、灵动的手指操等能让学生的感官和身体得到美的享受的热身活动,可以短时间内让他们体验到积极的情绪。
此外,在团体构建过程中,让成员回忆和分享过去某个幸福的时光,或创设一些压力场景并鼓励团体成员一起努力克服困难,能帮助团体成员体验到由积极关系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
(三)培养积极情绪倾向人格特征的课程设计方略
积极情绪倾向人格特征是一种内在的积极态度倾向,其培养的着力点可以是:个体的自我积极经验的获取,内感性自我调整与自我认知提升,以及培养积极的自我诠释风格。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以下方略,并反复强化,让学生形成习惯。
1.个体积极经验的获取
学生积极经验的获取策略包括设置良好的榜样模型、培养积极关系和心流营造。
积极情绪可以通过其他人在具体情境的正向行为方式和积极情绪反应而习得。根据榜样模仿理论,要重视学生认同的明星、父母、教师或其他学生认同的同学在积极情绪上的事迹,发挥示范作用。
在积极关系中,个体很容易产生积极情绪体验,并将积极的情绪体验传递给更多的人。而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成为学生展现自我与其他人良性互动的舞台和实验场地,有利于构建积极的人际关系。
投入、积极关系、意义和成就是引发心流体验的四个因素。教师可通过与其他课程教学目标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适合的阶段性目标,让学生形成互助性团体,给予学生适时反馈并提供帮助,这都有助于引发他们的心流体验。
2.内感性自我调整与自我认知提升
内感性自我调整是指对自己内在感觉和专注力的训练,包括禅坐正念等。学生正念的练习一般需要有固定的时间和相对固定的地点。正念练习可始于在放松状态下心无旁骛地关注一点,可以是身体的某个部位或某个固定的事物,借此尝试让自己安静、放松和专注;也可以借助一些呼吸训练和动作,对于产生于练习期间的心绪持放下和接纳的态度。高阶的练习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内观此时此刻的感受和思绪,更加专注和放松,专注于此时此刻。
认知调整可以使个体快速调整情绪,形成习惯并逐步变得更有智慧。在正念练习中,学生如果长期受某些固定的或强烈的思绪左右,教师也可以发起讨论,通过认知调整的方式帮助其调整情绪。
3.培养积极的自我诠释风格
积极的自我诠释风格是要求自己不仅能看到事物直接的、负面的影响,同时还能看到积极的、潜在的影响,并朝向积极的方向努力,看到方向,寻找资源并解决问题。
榜样作用对于学生积极自我诠释风格的获得有积极作用,特定的认知训练及现实体验是形成积极的自我诠释风格的有效方式。教师可结合抗挫折训练,让学生对他人的挫折经历进行诠释,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诠释风格的合理性,讨论不同的诠释风格可能产生的结果,以此培养学生的积极诠释风格。后续,教师可在支持性团体中让学生分析生活中对挫折事件的诠释风格,并朝积极诠释风格的方向努力,可通过周记、书信等方式不断进行积极诠释风格剖析,不断强化。
积极情绪的培养是人格逐渐成熟完善的过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体验到逐步形成习惯。积极情绪的形成不仅需要积极人际关系和外在的环境因素,同时也需要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生活自我调整水平。(本文通讯作者为黄喜珊)
注: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18YJA190004)、广东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2016)、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2019)、广州心理服务与辅导基地资助。
主要参考文献
[1]Fredrickson,B.L.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218-226.
[2]Stalikas A,Fitzpatrick M R. Positive emotions in psychotherapy 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New kid on the block?[J]. J Psychother Integrat,2008,18(2):155 -166.
[3]郭小艳,王振宏. 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J]. 心理科学进展,2007(5):810-815.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王艳梅.积极情绪的干预 :记录愉快事件和感激的作用[J].心理科学,2009,32(3):598-600.
[6]丁峻,张静,陈巍. 情绪的具身观: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4):94–97.
[7]刘兴华,徐钧,张琴,吴燕霞. “此刻觉察”正念训练的定义、操作及可行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8):1224-1228.
[8]彭晶,黄喜珊,王金焕,陈绍坚. 中学生积极人际关系心理课的设计[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6):24-27.
[9]西恩·贝洛克 . 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M].李盼译.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作者单位:1.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教育局,揭阳,515500;2.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州,510631;3.广东省揭阳市揭东第一中学,揭阳,5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