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英 利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民医院儿科 鹤壁 456250)
早产儿在新生儿科较为常见,临床将胎龄低于37周的新生儿定义为早产儿,多数早产儿有体重低下的情况[1]。由于早产儿自身机体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出生后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再加上早产儿属于非足月分娩,胃肠功能没有发育完全,且吸吮能力较差,如不及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会因喂养不耐受而增加败血症发生几率、宫外发育迟缓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增加成年期代谢性疾病发生率,对其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在临床干预过程中,多采用早期微量喂养,其虽可有效提高早产儿营养状况,但对吸吮能力的改善不佳。临床实践表明[3],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效果显著。本次研究针对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进行分析,现汇报如下。
随机选择本院新生儿科自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早产儿92例,所有患儿均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并采用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6例。对照组男29例,女17例;孕周30~35周,平均孕周(32.5±1.3)周;出生体重1.5~2.3kg,平均体重(1.8±0.2)kg。实验组男30例,女16例;孕周30~36周,平均孕周(33.1±1.2)周;出生体重1.5~2.4kg,平均体重(1.9±0.3)kg。将两组早产儿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并全程参与研究。所有参与研究的早产儿家长均了解本次研究方案,并与我院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应用早期微量喂养,即给予保暖、常规补液、常规肠外营养支持,两天后根据早产儿实际情况,给予微量喂养:应用无菌棉签,蘸取奶粉后,将其置于吸吮能力较弱的早产儿口中,刺激其进行反射性吸吮,奶量<3ml/次;也可以应用管饲喂养或是经口插入胃管,在保证胃管通畅及位置正确情况下,连接好输液器,对奶瓶进行消毒,以1ml/kg·h速度输入,每2h更换一次输液器[4]。实验组在对照组喂养基础上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即在喂养前、中、后给予早产儿吸吮无孔橡皮奶头各5min,每天8次[5],直至患儿出现吸吮反射,建立吞咽功能。
分析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胃食管反流消失时间)、喂养情况及生长情况(静脉营养时间、两周后喂奶量、达到全胃肠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质量时间)、喂养不耐受情况。喂养不耐受评价标准:早产儿出现腹腔表现,且24h腹围增加超过1.5cm,同时早产儿伴有肠型;早产儿胃内可以看到胆汁样或咖啡样分泌物;早产儿每天呕吐次数超过3次;早产儿24h胃残余量>喂养总量的1/4,或24h内停喂次数超过4次[6]。以上临床指标符合一项,均可视为喂养不耐受。
实验组出现反流1例、腹胀1例、并发症发生率4.3%(2/46);对照组出现反流2例、腹胀4例、胃残留3例、并发症发生率19.6%(9/46)。组间对比具有明显差异,χ2=5.060,P=0.024。
实验组胃潴留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胃食管反流消失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组别例数(n)胃潴留消失时间(d)腹胀消失时间(d)胃食管反流消失时间(d)实验组463.26±0.512.12±0.533.04±0.76对照组465.51±1.624.82±0.974.53±1.07t-8.98516.5677.700P-0.0000.0000.000
实验组静脉营养时间、两周后喂奶量、达到全胃肠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质量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组别静脉营养时间(d)两周后喂奶量(ml/kg.d)达到全胃肠营养时间(d)恢复出生体重质量时间(d)实验组14.21±5.02165.31±16.2713.03±5.815.03±1.31对照组18.11±8.52152.13±12.0617.64±8.908.47±1.95t2.6754.4142.9429.932P0.0090.0000.0040.000
实验组出现喂养不耐受早产儿7例,喂养不耐受率15.3%(7/46);对照组出现喂养不耐受早产儿18例,喂养不耐受率39.1%(18/46)。组间对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935,P=0.008。
多数早产儿均会出现喂养不耐受现象,从而增加多种疾病发生率。主要是由于早产儿胃肠功消化功能、胃肠动力发育功能较差,易在出生3天内出现胃潴留、腹胀、胃食管反流等临床症状,对早产儿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影响[7]。故尽早实施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对快速缓解临床症状、帮助早产儿恢复吮吸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临床实践表明[8],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对改善早产儿营养状况、体质量具有积极作用。本次研究显示: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4.3%、对照组19.6%;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喂养情况及生长情况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率实验组15.3%、对照组39.1%,P<0.05。早期微量喂养可促使早产儿胃肠道功能尽早接受食物的刺激,促进胃肠道的发育,提高胃肠动力,减少喂养不耐受问题。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是一种物理性安抚法,可刺激早产儿的知觉与味觉,提高口腔舌脂醇的分泌,促使吸吮反射尽快成熟,提高肠胃肠激素的分泌,同时对胃肠道发育进行刺激,有效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两种治疗方法相结合后,可快速改善早产儿临床症状,提高胃肠道功能。
综上所述,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