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时电针刺激联合地黄饮子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重建的影响

2019-09-18 09:53盛鹏杰赵娜娜贾燕飞范少挺杨光锐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年9期
关键词:饮子电针神经功能

盛鹏杰 赵娜娜 贾燕飞 范少挺 杨光锐

(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针灸推拿科 深圳 518000)

脑梗死又名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痴呆、肢体麻木、瘫痪等是处于恢复期的脑梗死患者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该病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还对患者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1~3]。目前,西医根据不同发病时期分别给予抗凝、溶栓、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剂,以改善患者脑血循环以及控制脑内灌注压为主要治疗策略,临床疗效有限,致残率仍较高。同时,患者面临进入恢复期后的治疗手段仍较为缺乏的现状,进而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因此如何减少脑梗死患者致残率,促进神经功能康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中医中药在治疗恢复期脑梗死疾病方面取得良好疗效,已成为该病临床重要治疗手段[4~5]。本研究探讨了瞬时电针刺激联合地黄饮子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针灸推拿科2015年10月~2018年10月间收治的恢复期脑梗死住院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51~92岁,平均年龄(73.31±8.63)岁;病程1周~2个月,平均病程(1.28±0.45)月;病理部位:基底节脑梗死28例,内囊梗死8例,中脑梗死6例;临床症状:肢体麻木或(和)瘫痪38例,失语10例,饮水呛咳、吞咽困难6例,抑郁或焦虑5例;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病19例,高脂血症11例,糖尿病15例,其他9例,其中部分患者同时具有2~3种临床症状及危险因素。对照组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51~92岁,平均年龄(72.67±8.46)岁;病程1周~2个月,平均病程(1.31±0.44)月;病理部位:基底节脑梗死27例,内囊梗死9例,中脑梗死6例;临床症状:肢体麻木或(和)瘫痪37例,失语11例,饮水呛咳、吞咽困难6例,抑郁或焦虑5例;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病,20例,高脂血症10例,糖尿病16例,其他10例,其中部分患者同时具有2~3种临床症状及危险因素。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头颅CT 或MRI+MRA检查证实符合为脑梗死病相关诊断标准[6],为后循环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具有完整临床病历资料,具有脑卒中梗死史,病程1周~2个月。本研究经院伦理会批准,患者愿意进行中西医康复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在治疗中均遵循科学性、计划性、循序渐进的治疗原则。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急性发作期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及脑出血者、针刺等相关治疗禁忌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管理血压、脑保护剂、改善患者脑血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基础性治疗。

1.3.1对照组

给予包括神经肌肉促通术、PNF等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指导,并加强护理,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采取物理治疗及作业治疗。物理治疗:由软瘫期、痉挛期、分离期先后予以床上摆放良姿位、利用健肢在床上进行主动的桥式运动、夹腿运动、自助上肢伸展和伸屈肘训练,被动活动关节、坐位平衡、步态、上下楼梯训练等。作业治疗:早期翻身、穿衣、进食等日常生活活动再学习训练,恢复期重点选择性作业课题治疗,患侧上肢的精细活动强化训练,自助工具、辅助工具的使用训练及健肢的代替、代偿训练等。

1.3.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瞬时电针刺激联合地黄饮子治疗。瞬时电针刺激:根据脑损部位诊断结果确定头针、体针穴位,头针取穴分别为头针运动区、感觉区、颞上回、横回及下回。体针取穴,上肢瘫痪取穴廉泉、听宫、医风、风池、极泉、内关,下肢瘫痪取穴肾腧、环跳、风市,委中、三阴交、太冲等。波形为疏密波,电流强度:10(2mA),仪器:SDZ-Ⅱ华佗牌电子针灸仪电针仪。操作方法:根据病情,取两组头针及瘫痪体针穴位,将电流强度瞬时开到10,1~5s完成,然后迅速归零,依次进行刺激,每次治疗方法刺激2~3次,刺激过程密切注意患者表情及耐受度,如出现晕针应立即停止刺激,4~5次/周。地黄饮子:熟地黄、巴戟天各12g,石斛、肉桂、山茱萸、五味子、肉苁蓉、炮附子、白茯苓、石菖蒲、麦冬以及远志各15g,另取生姜2片,大枣5枚,常规加水煎至300~350mL,分早、中、晚3次服用,1剂/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

1.4 观察指标

1.4.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情况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 NIHSS)[7]评估两组治疗前、治疗4、8周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情况。该量表包括语言、意识、视野、运动、肢体共济失调等15个评分项目,NIHSS分值范围为0~45分;评分越低则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越好。

1.4.2肢体运动功能情况

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评定量表(FMA)[8]评价两组治疗前、治疗4、8周后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该量表涉及感觉、平衡、运动、肢体关节活动度、疼痛等方面内容,总评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越好。

1.4.3日常生活能力情况

采用Barthel 指数评分法[9]对两组治疗前、治疗4、8周后日常生活能力情况进行评价,该评分法包括进食、穿衣、如厕、上下楼、洗澡等10项内容,总分为100分。≤40分为重度依赖,41~60分为中度依赖,61~99为轻度依赖,100分为生活自理。Barthel 指数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5 疗效评价

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10]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基本痊愈:治疗后患者神经系统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或消失,或NIHSS减少90%以及以上,生活完全自理;显效:治疗后神经系统的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或NIHSS减少70%~89%,生活基本自理;有效:治疗后神经系统的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或NIHSS减少30%~69%,生活部分自理;无效:治疗后不符合以上标准或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治疗4、8周后NIHSS评分情况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4、8周后,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F/P对照组4225.37±4.2519.37±4.46a14.24±3.45ab78.430/0.000观察组4225.41±4.1815.64±4.17a11.46±3.13ab144.600/0.000t0.0433.9593.867P0.9650.0000.000

注:a与治疗前比较,P<0.05;b与治疗4周后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前、治疗4、8周后FMA 评分情况

治疗前,两组FMA 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两组FMA 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4、8周后,FMA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F/P对照组4231.65±6.1444.56±6.37a57.67±7.65ab155.900/0.000观察组4231.18±5.8752.34±6.53a70.23±8.96ab305.900/0.000t0.3595.5276.909P0.7210.0000.000

注:a与治疗前比较,P<0.05;b与治疗4周后比较,P<0.05。

2.3 两组治疗前、治疗4、8周后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

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4、8周后,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F/P对照组4221.87±5.5645.78±6.21a56.67±7.36ab322.900/0.000观察组4222.18±5.7456.64±5.67a65.23±8.22ab493.000/0.000t0.2518.3705.028P0.8020.0000.000

注:a与治疗前比较,P<0.05;b与治疗4周后比较,P<0.05。

2.4 两组临床疗效情况

观察组基础治愈16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95.24%(40/42);对照组基础治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78.57%(33/4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95.24%:对照组78.5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情况比较[n(%)]

组别例数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对照组4210(23.81)12(28.57)11(26.19)9(21.43)33(78.57)观察组4216(38.10)18(42.86)6(14.29)2(4.76)40(95.24)χ25.126P0.024

3 讨论

由于脑梗死后在梗死区周边组织中血液往往处于低灌流状态,造成部分脑组织供血不足而出现脑水肿、酸中毒等,是导致不良预后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脑梗急性发病数周及6个月内为后遗症过渡时期,此时患者神经、运动功能都具有很高的可塑性,临床对于具有可塑性的这一区域称为缺血半影区,若能通过有效改善患者该区域供血状态,对于患者神经结构、言语、意识等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康复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1~12]。近年来,临床上的一些研究显示,处于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的脑组织损伤仍在继续,因此应给予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进行继续治疗,以阻止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继续损伤,同时,可造成神经及运动功能的重塑,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重建,改善预后[13~14]。

脑梗死属于中医学中的“中风”范畴,其病因多而复杂,忧思恼怒、饮食不节、劳损过度、积损正衰等所致阴亏阳长、内风旋动、气血逆行、痰火相夹、阻碍经络、蒙蔽心窍而引起半身不遂、突发昏厥、扑倒等症状,进而引发中风,其中医病机可归纳为五志化火、气机失调、痰阻脉络、血液瘀滞等几种。中医历代医家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具有许多宝贵经验,以祛风、除热、逐瘫、通窍、刺灸等为其主要治法,而现代中医对于脑梗死恢复期主要以滋阴潜阳、活血通络、平肝熄风、清热祛痰、益气活血等进行辩证治疗[15]。地黄饮子方由于多种中药组成,方中熟地黄与山茱萸相配,可补肾填精,麦冬、石斛、五味子壮肾水、滋阴液,肉桂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巴戟天、肉苁蓉温肾壮阳,以上均为治本之要药;白茯苓、石菖蒲、远志合用可交通心肾、化痰开窍,炮附子回阳救逆、温里逐寒、温经通络。以上诸药共奏,具有滋阴补肾、化痰开窍、温经通络的功效。该方在临床治疗中风病中已有广泛应用且疗效确切[16]。

中医学认为,督脉为手足六阳经之人会,阳脉之海,具有维系全身元气的重要功能和作用。脑梗死患者神经、运动功能障碍其病在于阳损,故通过刺激头部运动区、感觉区、颞上回、横回、下回以及上、下患肢各腧穴,有利于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的恢复,进而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电针刺激疗法为中医针灸的重要分支之一,其作用机制为通过外加电流针刺头穴、体穴,刺激大脑皮层中枢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刺激中枢神经递质的释放,纠正抑制性泛化,使受抑制的神经细胞觉醒或是可逆的神经细胞复活,增加神经元及神经纤维数量,进而改善患者神经、运动功能,起到促进神经重建的作用[17~18]。相关研究显示[19],应用瞬间电针对急性脑梗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联用瞬时电针刺激与地黄饮子治疗后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在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瞬时电针刺激联合地黄饮子治疗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重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效果。

综上所述,在基础性治疗基础上,应用瞬时电针刺激联合地黄饮子可显著改善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神经、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确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饮子电针神经功能
基于16S rDNA测序探讨地黄饮子对帕金森病肾虚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地黄饮子含药血清通过PPARγ/NF-κB信号通路抑制LPS诱导的BV2细胞炎症反应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清明上河图》中的医药图像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