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研究,指出音乐学声乐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建议,为高校教育教育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高校;音乐学;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音乐教育发展的现今天,高校音乐学专业输送大量的声乐人才,不但满足了人们的音乐艺术需求,更提高了音乐学专业的整体素质。在新时期新理念的指引下,高校音乐学声乐人才以新目标和新定位为社会培养出更符合社会发展的声乐人才,就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商业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音乐学发展服务。
一、高校声乐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理念的更新,在高等教育不断完善和改革中,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很难避免,因此也影响了高校声乐人才培养的质量,制约了声乐人才创新模式的发展。从目前我国声乐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声乐人才培养中存在以下问题。
1.声乐人才的培养目标设定不准确
我國声乐人才培养的形式主要分为普通高校的音乐学专业和音乐院校的声乐专业。这两种形式的人才培养,会集成了整个社会的高校声乐学生。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也从两种形式体现出来。首先,作为音乐院校的声乐专业学生,由于专业要求较高,在入学前就对学生的表演能力、声音质感、歌唱潜力等有一定的要求,进入高校后,开设的课程也相对专业性更强,满足声乐尖端人才的培养需求。然而,由于这样的生源较少,院校专业有限,因此不能全面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就出现了普通院校的音乐学专业声乐人才的培养形式。这些普通院校的声乐人才,按照基本专业水平要求,考虑到学生的音乐素养问题,大部分的声乐人才被培养成师资力量,一小部分学生有创新能力,社会适应性的需求更适合个性化培养方式。因此,在高校的声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当中固定化的人才目标设定并不准确,也严重影响了优质的声乐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2.声乐人才的培养脱离了社会的基本需求
纵观各个高校的声乐人才培养模式不难发现,无论音乐专业院校还是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声乐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培养方法上都是采用统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模式化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且脱离了以职业为向的人才培养,造成人才模式化严重。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养成,更对声乐专业个性化素质培养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的不断扩大,专业的声乐专业的学生课程设置也逐渐增多,交叉学科的行程定位不清晰,也造成了人才培养难以走向市场,造成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3.师生比例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上的失衡
随着高校声乐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生比例近年来持续下降,这对新时期声乐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高校在组建声乐教师队伍时,不少教师都是研究生直接毕业后就走上工作岗位,一线教学经验却严重缺乏。对于声乐学生通常将学习的精力放在了声乐知识结构的完善上,对文化课的学习从高中开始,就被放到了次要位置上,使得声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知识结构与文化知识结构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制约了学生音乐知识接受能力和悟性的提高,这对声乐人才综合素质与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是相对不利的。
二、高校声乐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建议
1.采取复合型的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音乐学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在声乐人才培养中采用复合型的实用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将以市场变化和大众审美需求为核心设置课程。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转变思维,引导学生在多思、多变、多解的声乐实践活动中逐渐增强学生的变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强化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人才培养也不可避免地要与企业结合,在利用高校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转变办学理念和思路,增强校企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在人才基本培养的基础上,拓宽声乐专业的深度和广度,将以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和科研能力综合形成评价体系,实现优质人才培养。
3.实施“贯通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贯通式的培养模式,是相对于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而言的,具有贯通和简约的特点,贯通有利于提高培养质量,简约有利于提高培养效率。贯通的特点符合现代高层次人才要具有知识层次和科学研究连续性高积累的要求,有利于培养高层次人才及提高培养质量。因此,对于当前高校的声乐人才培养而言,也应当遵循这一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坚持高校声乐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全面性、连续性,秉承“贯通式”培养理念,形成由基础人才到高端人才逐步推进的培养机制,促进我国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加快人才成才速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铭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声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才智2019.05.17.
[2]李烁.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J].艺术研究2016.05.15.
[3]朱琳.我国高等声乐教育的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艺术研究2017.05.15.
(赵艳,哈尔滨剑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