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春春
摘 要:21世纪以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家庭、学校、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该如何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教师首先要明确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都有哪些,再针对这些原因来提出相应的策略,进而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作出贡献。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原因;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一来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孩子各方面还都不成熟,不懂得自主排解,导致自己面对一些问题时不能解决反而积压在自己的心里,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心理健康问题。二来是因为现在的孩子抗压、抗挫能力太差,很容易抓住一些小事不放,进而蔓延成心理问题。总之,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成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落实学生健康成长思想的关键一步。因此,笔者从分析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论述,以期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最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一、寻找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因素,因为学生在未正式进入学校之前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可以说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一些家庭問题导致学生出现了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比如:父母双方、婆媳之间等争吵的现象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甚至会在无形中让孩子认为只有无理才能解决问题,或者是,直接会让孩子产生害怕,出现一些头痛或者是其他不适的症状,久而久之,如果家长不注意,孩子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对日后与同伴沟通,及正确家庭观的形成都会产生影响。另外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导致孩子压力比较大,且得不到排解,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所以,在分析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考虑家庭因素,要通过与家长的合作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2.教师因素
教师因素是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影响的第二因素,仅次于家庭因素,是学生进入学校后的主要因素。那么,教师因素到底从哪些方面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呢?首先,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具有积极的心理,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去正确地看待问题,反之,如果教师每天愁眉苦脸、消极懈怠,学生的心情也不会好。所以,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但事实上,这句话比较片面,我宁愿相信“一个猴一个拴法”这句话,这句话的根本其实就是因材施教,我们不能做每个学生的“严师”,因为每个学生的特点不一样,简单地说就是,如果对于一个性格温顺的孩子来说,过分的严格只会让其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如果学生不懂得排解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反之,一个性格张扬且不懂得收敛的孩子,我们则要严厉管教,等等。总之,在寻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分析教师因素,要通过准确的分析来找到影响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3.自身因素
所谓的自身因素主要是指学生不能正确地看待一些问题,或者说是将一些问题极端化了。以最常见的成绩问题为例,对于学生来说,成绩的高低是评价其“好坏”的标准之一,但一些学生就会认为是唯一的标准,导致自己一次成绩不好就好像是变成了坏孩子,或者是自己成绩不好就不应该玩等极端想法的产生,而且,这样的心理会给孩子造成压力,而这种压力家长或者是教师往往还不易发现,因为不论哪个家长都希望看到自己孩子主动学习,但这主动学习背后的动因却并不是真正喜欢,而是迫于压力在学,事实上,这种压力下的学生只会感觉学习越来越难,成绩也不会得到提高,甚至还会下降,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总之,在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中,我们要做好学生自身因素的分析,要通过恰当的分析来找出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很多,而且,也不一定是单一的,甚至还可能是多因素的组合,总之,作为教师,要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就要做到准确分析,要在全面了解以及制订相关策略中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创造良好环境
所谓的创造良好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家校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环境。比如,家长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或者是要让孩子明确吵架只是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等,不提倡但也又是不可避免的。除此之外,家长在孩子的学业方面不要给予太大的压力,不要每天逼着孩子学,这样做也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师,我们除了要从自身做起之外,也就是说我们除了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健康的心态之外,还要给学生营造温馨、和谐的班集体,反之,如果我们的班级每天都是紧张、压抑的,学生之间也不交流,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的话,学生就会感觉无聊,这种环境也不适合学生的成长。总之,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我们都要重视环境的建设工作,要知道学生都是敏感的,良好的环境建设是其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
2.加强与生交流
交流、沟通是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形成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师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要通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来向学生传递正确的观念,进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以期能够为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做好预期。
例如,关于家庭中的争吵,这一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每个家庭不可能不出现一些小的摩擦,而且,现在市面上也有很多关于这方面教育的书籍,这也说明了这一问题存在的严重性。所以,为了避免因为这一因素产生不好的结果,家长要与孩子之间多进行沟通,告诉孩子父母为什么会吵架,吵架并不是不爱等等,总之,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这些问题。
又如,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作为教师,我们要教会学生正确地看待分数问题,让学生明确分数并非唯一的判断标准,更不是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判断标准,只有学生能够真正懂得这一点,才会在各方面加强自己,才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面的人。当然,除了成绩之外,教师与学生之间还要做好其他情感问题的沟通与交流,比如人际关系、如何面对青春期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沟通。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并不是教师与家长分开进行的,两者要做好配合,要通过及时的沟通和交流来对学生做好引导,进而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打好基础。
3.关注心理变化
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可以说是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扼杀在萌芽期的关键,反之,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或者是任其自由发展,这将大大影响学生的成长。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将关注度放在每位学生身上,要通过有效的引导和教育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化解。
比如某生在期末考试后一直闷闷不乐,而且作业完成得也不好,平时也不喜欢和同学说话了,经过了解才知道,因为期末考试没有考好,家长虽然没有对其进行批评,但也没有做任何评价。春节期间,很多亲戚朋友对其成绩指指点点,父母也没有帮助他,導致该生对这次成绩耿耿于怀,甚至不愿意搭理亲戚。开学后,精力一直不能集中,担心自己下次的成绩会不会还不好,再加上今年的课程比去年的难了等。总之,这些共同的因素导致该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在了解这些之后,我与家长先进行了沟通,之后,我们双方对该生进行了交流,明确了如何看待考试成绩,又该如何释放这份压力,渐渐地该生又找回了原来的那份自信。总之,我们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选择恰当的方法对其进行教育,进而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
4.加强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是为了锻炼学生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这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保障,也就是说,只有学生自身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才能对一些问题进行自我调整,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借助体育教学中的长跑运动来帮助学生突破自己,并在其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又如,通过一些表演活动的开展来让学生学会积极地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而使学生学会自我调整,学会适应。总之,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单一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还要注重实践教育,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三、小结
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并通过分析影响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来提出相关改进策略,进而有效地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思想落到实处,同时,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雪.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策略的相关研究[J].名师在线,2019(8):91-92.
[2]王一敏,杨敏.淳之“根” 心之“源”:南京市高淳区淳溪中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的特色建构[J].江苏教育,2019(16):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