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应关注童趣

2019-09-17 08:53李海霞
江苏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审美素养诗歌教学

李海霞

【关键词】诗歌教学;儿童情趣;审美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1-0070-02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样式,它具有篇幅短小、音韵和谐以及趣味性强等特征,深受学生的喜爱。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并未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生本、文本教学理念的回归,诗歌教学也愈加关注诗歌本真和儿童本身。教师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和认知需求,把握好诗歌中的儿童乐趣,不断创新、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儿童的审美趣味。

1.关注诗歌本身,挖掘诗歌中的童趣。

儿童诗歌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情趣,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研读诗歌作品,挖掘詩歌中的童趣,使教学指向文本旨趣和儿童审美趣味。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诗歌的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和插图等角度入手,挖掘诗歌中所蕴含的童趣,提升儿童的审美品质。例如,在语言形式上,教师可以关注那些用字简单,读之朗朗上口的语言句式;在表现手法方面,可以关注诗歌中的拟人、夸张、想象等手法,关注儿童的“不合理”想象,鼓励、引导学生放飞思维,大胆想象,使学生在想象的海洋中体会诗歌的美与魅;教师还可以关注文中插图的艺术形式,引导学生将图片与文本内容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声情并茂地范读,使学生沉浸在诗歌的童趣之中。

课堂上,教师语言对学生的影响直接且深远,它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还能够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富有感染力的“读”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沉浸于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之中。然而,在范读诗歌时,有部分教师常常会忽视诗歌的儿童特征,范读诗歌过于“专业化”,儿童情趣缺失,使学生的心理产生压抑等不良情绪,致使师生之间、诗歌与儿童之间产生疏离感。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时要正确认识“范读”,贯彻以生为本理念,通过绘声绘色地“读”,潜移默化地“引”学生走入诗歌,体会诗歌作品。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下《彩色的梦》一文时,示范朗读第二小节的句子“大块的草坪,绿了;大朵的野花,红了;大片的天空,蓝了”,重读“大块、大朵、大片”和“绿、红、蓝”,排比句语气渐强,突出了画面的明丽色彩和变化之快。再如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中带有破折号和感叹号的句子“蓝——得——透——明!”“又大——又红!”范读时引导学生将破折号前面的字音稍微拖长,有破折号的地方稍作停顿。教学中,进行多次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

3.适时点拨评鉴,让儿童领悟诗歌的审美趣味。

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其理解分析能力比较有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领者”和“指导者”的角色,适时适当地点拨、讲评,让学生领会诗歌作品中的儿童情趣。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这两个方面着手,带领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

关注富有童趣的语言句式,培养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语言是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和指导者,要认识到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在诗歌教学课堂上,要遵照由浅入深的原则,尊重学生个性特征,抓住稚气、有趣的语言,“讲”出童趣。《明天要远足》是统编语文教材一下的一首优美的童诗,这首诗充满了童真童趣,短短3节,把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动生动地传达出来,情趣盎然。3节诗中都用了感叹词“唉”,3次重复一次比一次加重了情感的力度,所有的兴奋、激动、期盼,尽在“唉”声之中。因此,教学应抓住特征性词语给予点拨,使教学充分体现童趣。

聚焦夸张、想象、拟人等表现手法,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就诗歌来讲,表现手法呈现多样性,如比喻、拟人、想象等。在讲诗歌时,教师可以将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放松心情,放飞思维,亲近诗歌,体会诗歌的儿童情趣。如,统编语文教材一上《影子》一文中“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采用的就是比喻、拟人的表现手法。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说说“为什么说影子像一条小黑狗,为什么说它是我的好朋友”,感受影子与“我”的形影不离。然后跟学生一起做做影子的游戏,说说影子还像什么,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影子的喜爱之情。利用表现手法,讲解诗句,充分彰显诗歌的儿童趣味,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使学生对诗歌产生亲近感。

儿童诗歌教学应采用儿童的视角,顺应儿童的思维,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感悟,引领儿童提高诗歌的审美品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审美素养诗歌教学
论动画片的审美因素及对幼儿审美素养提升的价值
探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浅析诗歌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运用影视音乐资源 提高学生审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