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丹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重要的自主活动方式。幼儿课程游戏化是教育界公认的课程模式。课程游戏化结合区域活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改善幼儿学习方式,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 区域活动 幼儿园
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已经提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结合区域活动的问题。在幼儿园有限的区域内实现课程游戏化是帮助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和实际情况,完善区域活动,通过多种策略以达到课程游戏化和区域活动有机结合,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幼儿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教师要创设一些符合幼儿需求的活动环境,以游戏化课程改进幼儿学习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首先,教师要根据幼儿需求进行活动区域分类,不同分区体现不同的知识侧重点;其次,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教学;再次,教师要加强观察,通过幼儿在园的表现灵活调整活动环境,满足区域活动游戏化的要求;最后,教师要在区域活动中渗透教学,设置适合幼儿的游戏活动,为幼儿发展提供空间。教师要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以改进幼儿学习方式,促进区域活动效率的提升。
教师可以在活动区域放置一些操作性强的活动材料,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如教师设计“超市购物大比拼”游戏,准备几种小零食和用卡纸制作的虚拟货币。活动过程中,幼儿轮流作为收银员,其余幼儿扮演顾客。幼儿手持小篮子在零食区选购商品,每袋零食售价一张虚拟货币,幼儿选购结束后到收银台结算。幼儿根据零食的多少向收银员付款,收银员进行检验。幼儿们生活中已经有了去超市的经验,教师将这一情境引入区域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有的幼儿对应自己选择的三袋零食拿出三张虚拟货币给收银员,收银员清点商品和货币,确认无误后为下一名幼儿进行结算。小收银员有条不紊,认真完成活动任务。教师将生活化的场景引入区域活动,幼儿的接受度高,教学效率也相应提高。
教师设计生活化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提升了对数字的兴趣,在游戏中开动脑筋,加强了幼儿的数学概念。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为幼儿创设活动环境,有效改进了幼儿的学习方式。游戏的操作锻炼了幼儿的智力发育,学习方式的改进为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
教师组织区域游戏时,要积极开发游戏资源,寻找适宜的活动素材。多样性的游戏素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幼儿参与活动的倦怠感。一方面,教师要从日常生活中筛选活动素材,将生活化场景实现于区域游戏,加强对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要打破教学活动的地域限制,使区域活动不局限于幼儿园内,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在园内,教师为幼儿提供多样性区域游戏,幼儿游戏的兴趣被激发,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度也有所增加;在园外,打破教学区域限制,开发切实可行的社区活动,对开展教学活动具有积极意义。
由于年龄等限制,幼儿还不能准确辨认路面标志。教师用卡片制作生活中常见的路面标志,并模拟生活场景,带领幼儿一起辨识路面标志,生活化的场景激发了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根据教师设定的情境,幼儿很快能掌握一些基本路面标志的含义。教师带领幼儿认识停车场标志时,提醒幼儿不要乱跑,要跟随家长、注意观察车辆。教师适时进行家校合作,在该幼儿园所在区域范围开展社区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活动时家长和幼儿手牵手,由幼儿为家长介绍各种路面标志。教师将园内游戏延伸到园外的社区活动,避免了教学局限于课堂的情况。将虚拟情境与生活情境相融合,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教师要充分开发区域游戏资源,在模拟情境中引导幼儿进行学习。教师要认真负责,耐心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教师应改进教学方式以避免幼儿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家校合作能促进社区活动有效开展,不仅对教学活动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有助于紧密亲子关系。教师设计的园内活动和社区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区域活动范围的拓宽,对教学工作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应关注区域活动的科学性,解决区域活动主题设计随意的问题。区域活动主题的完善,需要教师从多方面进行考虑。第一,在开展区域游戏前,教师应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游戏设计以完善区域活动主题,便于教师按照活动主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第二,教师要考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科学设计提升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区域游戏的主角是幼儿,教师应摆正地位,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活动。第三,教师要及时更新区域活动主题,增强生活化主题,避免幼儿产生厌烦感。根据幼儿的喜好定期开发新活动以维持幼儿的注意。教师要多方位考虑活动主题,使区域活动更合理,同时引入生活化的活动主题,于无形中加强生活渗透。
教师合理设置区域活动主题,加强生活渗透,让幼儿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积累经验。如教师设计益智区活动,准备了花生、开心果等坚果和一些开壳器,要求幼儿动脑筋想办法剥开坚果,并对所剥坚果进行分类和计数。在教师指导下“剥坚果”游戏顺利进行。外壳较软的坚果,幼儿可以徒手剥开果壳。对于外壳较硬的坚果,幼儿可以使用简单的开壳器去壳。虽然开始时幼儿们的操作很不熟练,但是幼儿参与度高,动作也越来越熟练。幼儿们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增加了对坚果类食品的了解。教师设置该活动旨在锻炼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为了达到剥坚果的目的,必须研究开壳器的使用,在不断地摸索中,幼儿们最终都能够正确使用开壳器。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达成该区域活动主题目标后,引导幼儿分享所剥坚果,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围绕活动主题设计区域游戏,目标明确,在区域游戏中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使用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增强了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了分享。主题明确的区域活动对锻炼幼儿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情感能力都有着积极作用。
教师在组织区域游戏时,应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通过团结协作来增强幼儿的合作能力。幼儿缺乏合作意识是区域活动呈现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应做出相改变。教师应多设计合作型游戏,选择幼儿能够接受的难易程度,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在游戏中渗透合作意识。幼儿共同参与游戏,加强了幼儿间的互动配合,于无形中形塑幼儿的合作能力。教师要耐心引导、帮助幼儿达成合作,当出现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引导幼儿完成简单的合作,让幼儿在游戏中培养并提高合作能力。
如开展“三人行”游戏时,教师准备三排跑道,在终点处设置医疗标志。教师将班内幼儿分成三组进行比拼,每组三人,中间的幼儿扮演受伤者,另外两个幼儿帮助受伤者到达终点处,扮演受伤者的幼儿只能单腿行走。三组跑道一齐进行活动,速度最快的小组获得胜利。比赛开始前有的小组进行模拟训练,有的小组讨论获胜方法。期间,教师要耐心倾听并给予鼓励。比赛开始,幼儿们踊跃表现,合作得较好的小组成绩都不错,教师应及时根据比赛情况向幼儿讲述合作的重要性。该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合作能力,还让幼儿学会帮助他人。
区域活动达到预期效果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适当引导,幼儿的表现会更加突出。竞赛型的游戏激发了幼儿的求胜欲,只有小组内互相帮助配合才能取得游戏的胜利。游戏规则的制订让幼儿自然地寻求帮助,教师善用鼓励促成幼儿间的合作,培养了幼儿的团结意识。
课程游戏化和区域活动相结合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在新形势下应作为幼儿园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教师要充分认识二者的关系,将游戏化课程渗透在区域活动中,积极為幼儿创设活动环境,努力完善区域活动内容,让幼儿从游戏中获得生活经验,活跃思维能力,助推幼儿的全面发展。
[1]陈旭.浅谈游戏化策略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J].好家长,2015(09).
[2]司玲.课程游戏化建设背景下,让大班幼儿的建构游戏玩出精彩[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4).
[3]李会敏,侯莉敏.幼儿区域活动概念辨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