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从中学,广东 佛山 528315)
图1
(2018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试B卷第11题)
本赛题主要考查直线与直线平行、线段的中点、直线的斜率及椭圆等基础知识和运算求解的基本技能,突出考查学生对数量关系进行转化与运算的能力以及推理论证能力.作为解答题中的压轴题,本赛题对考生的思维水平和数学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此时点Q,R的坐标可分别表示为(λ(x0+a),λy0),(μ(x0-a),μy0).由于点Q,R都在椭圆上,因此
解得
从而|OQ|2+|OR|2=
故线段OQ,OR,BC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评注本证法是官方参考答案,利用向量的线性运算,将点Q,R的坐标转化为用椭圆上的点A,P的坐标表示,难点也恰恰在此,同时本证法的代数变形及运算较为繁琐.
即
设R(x1,y1),Q(x2,y2),则
从而
a2+b2=|BC|2,
因此线段OQ,OR,BC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设R(acosθ1,bsinθ1),Q(acosθ2,bsinθ2),从而
于是
tanθ1tanθ2=1,
即
进而|OQ|2+|OR|2=
a2cos2θ1+b2sin2θ1+a2cos2θ2+b2sin2θ2=
(a2-b2)cos2θ1+b2cos2θ1+b2sin2θ1+(a2-
b2)cos2θ2+b2cos2θ2+b2sin2θ2=
2b2+(a2-b2)(cos2θ1+cos2θ2)=
2b2+(a2-b2)=a2+b2=|BC|2,
故线段OQ,OR,BC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图2
证法4(平面几何视角)如图2,作⊙O:x2+y2=a2,过点R作RB⊥x轴于点B,交⊙O于点S,过点Q作QA⊥x轴于点A,交⊙O于点T,联结OS,OT.
设R(x1,y1),Q(x2,y2),S(x1,y3),T(x2,y4),则
求得
同理可得
即
OS⊥OT,
于是
∠AOT+∠BOS=90°.
又∠ATO+∠AOT=90°,可得
∠ATO=∠BOS, ∠OAT=∠OBS=90°,OT=SO,
从而
△AOT≌△BSO,
于是
AO=BS,AT=BO,
因此|OQ|2+|OR|2=
|OA|2+|AQ|2+|OB|2+|BR|2=
a2+b2=|BC|2,
故线段OQ,OR,BC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评注1)本证法从平面几何的角度思考,借助三角形全等、勾股定理等几何性质,简化了推理和运算过程,具有直观、简捷的特点,方法新颖独到[1].
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其思路直接明了,平时我们往往注重解析几何的代数运算,轻视其几何推理.实质上解析几何问题的本质是几何问题,它们本身就包含一些重要的几何性质,若能挖掘出题目里蕴含的平面几何元素,充分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则可以避开繁琐的代数运算,使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到简化,方法简洁优美,更好地揭示这些问题的几何性质.因此,解析几何问题应该将解析法与平面几何方法相结合,用充分的思考引领计算,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这不仅是解决解析几何问题、减少运算量的法宝,还可以更好地提高解题能力[2].
2)本证法的思路来源于教材的例题与习题:
1.如图3,在⊙O:x2+y2=4上任取一点P,过点P作x轴的垂线段PD,点D为垂足.当点P在⊙O上运动时,线段PD的中点M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人教A版《数学(选修2-1)》第41页例2)
图3 图4
(人教A版《数学(选修2-1)》第50页B组第1题)
从教材的这两个题目,可以得到椭圆与相应的圆之间的联系.
图5
椭圆的共轭直径有很多优美性质,例如:
设AB,CD为椭圆的一对共轭直径,若点A,C的坐标为(x1,y1),(x2,y2),则
3)x1y1+x2y2=0;
4) |OA|2+|OC|2=a2+b2;
……
显然,原赛题就是以上述性质2)和性质4)为背景命制的.
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同一道题目,可以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一题多解的方式增加了题目涉及的知识广度,以一带多,减少了考查同样多的知识所需的题量.从数学知识的角度来看,通过解题发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转化过程,从多角度思考和发现问题,构建知识网络体系.这样,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以及创新性,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将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从而提炼出数学思想与方法,这正是数学教学的核心.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掌握数学就意味着善于解题.”罗增儒教授说:“数学学习中发生数学的地方都无一例外地充满着数学解题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解题,是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后的回顾.遇到一道经典试题,需要从多角度、深层次探寻其解法,通法也好,巧法也罢,不仅要比较其优劣,还要清楚其中的方法内涵,知晓其中的来龙去脉,方能实现试题研究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