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蓉娟
摘 要: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品百味人生”。读书,让思想丰富;写作,就是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在课堂教学中,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新的课程培养目标是人的核心素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就英语学科而言,在这个大的核心素养体系中,学生不仅要了解西方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而且要有跨文化的意识,学生要通过跨文化交往发展自己的文化意识。通过分析文化意识的内涵,对高中英语以读促写模式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以读促写;文化意识;构建;教学模式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指的是听、说、读、看、写的运用能力,听、读、看是理解性技能,说和写是表达性技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吸收是表达的基础,吸收是为了表达,表达是吸收的结果,因此读写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因果逻辑关系。读必须依靠写,不写就读不深、读不透;写必须依靠读,不读就写不成也写不好。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两者的相互作用,把原来粗糙的变得完善,把原来模糊的变得清晰,把原来肤浅的变得深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就深刻地阐述了读与写的因果关系。教师要理清以读促写教学的基本要求,了解以读促写的基本做法及程序。本文阐述高中英语写作课的基本模式,旨在提高教师在写作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二、以读促写的现状
读写一体法的课题研究在国内较早开展的是广东省语文特级教师林惠生,之后有更多的老师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国内语文读写结合的研究相对于英语学科比较完善,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中国古代的读写结合的教学;(2)读写结合的教学的初步探究;(3)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
在英语学科当中,西方的研究者发现阅读和写作是相互影响的(Stotsky),写作可以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Shanahan & Lomax)。在国内,刘上扶(1998)提倡“阅读一讨论一写作”综合教学法。著名英语教学专家胡春洞(1990)先生则强调“视、听、说、读配合写作”,写作教学反过来也能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陈立平认为要“从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来分析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研究英语课堂中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读写研究受到学界广泛关注。
综上所述,国内读写结合先是在语文学科进行实践,并且形成了较成熟的教学模式,而对英语的读写结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并没有语文学科系统和成熟,其研究对象多选择的是大学生,指导的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少数研究针对的是初中生,对于高中英语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研究只在近五年有所增加,过去研究相对较少。
三、文化意识的内涵
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意识,不仅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更加凸显了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实际的教学依然存在教师关注“教”仍然多于关注“学”,课堂教学模式化、表层化,重視语言知识,忽视文化意识等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设计中尽管提到了文化要求的目标,但是由于在教材中缺乏专门的PPT或视频材料的补充材料以及语言输入量很难保证就很容易导致目标落空。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诠释,文化意识具有五个层面:文化知识、文化意识、文化态度、文化品格、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意识的内涵,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包含着如何引导学生认知中外优秀文化内涵,如何进行高中阶段最为关键的价值观教育,如何传播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等,这些均可通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加以实现。
中国的价值观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意识服从集体意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儒家思想一直备受推崇,它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鼓励人们坚持中庸之道,与他人和谐相处,这些都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而在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是个人主义,这个词最先来源于法国革命的意识形态根源——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7世纪和18世纪欧洲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主张的是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它强调的是尊重人权、理解和宽容。比如,在餐桌礼仪方面,在西餐厅,他人都很安静地吃饭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应该尊重西方人的习惯,也应该安安静静地坐着吃饭,而不是大声喧哗劝酒、聊天。在西方国家看足球或篮球比赛的场合,就不需要很安静。因为周围的人很多都在高声唱歌、喝彩、欢笑,足球场内就非常喧哗,所以这样的场合就应该入乡随俗,一起高兴地活动起来。在旅游接待方面,一些外国年轻的游客到中国旅游的时候,我们一般会喜欢称呼他们为“老外”,但是当他们听到的时候心里是不高兴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并不老,且很健康。而当他们听到中国人管外国小孩也叫“老外”的时候,他们才明白,“老”其实是对个人的尊称,比如老张、老王。因此,在跨文化交往中有很多的中西文化差异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进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四、文化意识培养的模式
教育实际上包含了“教学”和“育人”,因此,英语教学是英语教育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英语教学立足于英语的“工具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的魅力在于浓缩在其中的文化底蕴、思维方式、人文意识,具体包括理解中外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自信、自尊、自强的品格,建构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基于以上这些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文化知识的传递
文化知识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工具等;精神文化涵盖哲学、语言、文学、艺术、科学、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文化知识是学生理解、比较、汲取优秀文化精华的前提。人教版的教材中涉及的典型课文有:Body Language (Communication: no problem),Pygmalion,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r,English around the world等等。
2.表达自己的态度
文化知识可以直接以语篇为载体来进行教授,但意识没办法直接教授。如果像教知识一样教情感态度,就会走向贴标签的老路。但教师仍然可以通过隐性教学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意识,那就是在具体的事件上表明自己的态度,通过自己的态度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文化意识和语言能力结合起来,最终表现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中,有效性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而适宜性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文化意识。两者缺一不可。
五、结束语
英语不是课本,不是试卷,是能力,是世界。在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我们应该强调的不只是文化认识,还有文化意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仅是语言的问题,还是能不能换位思考、能不能关心他人的问题。学习英语不仅是在学一门外语,更是在学习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不一定英語会说得多好,但看待事物的方式会有一定的变化。从语言能力上来看,如果学生能用英语交流,会问路、打电话,也能看懂食物上的标签,但是却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即使语言再好、体育再强、会唱歌、会画画,仍然不会受欢迎。在2017年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我们谈“英语教学”,其实是在谈“英语教育”,也是教学生从learn to read发展到read to learn的过程。
参考文献:
[1]Shanahan,T. and Lomax,R. G.“A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models of the reading-writing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8:116-123.
[2]Stotsky,S.“Research on reading/ writing relationships:A synthesis and suggested directions.” Language Arts 60:627-642.
[3]陈立平.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看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
[4]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林惠生.读写一体化的创新思考[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2(4):21-22.
[6]刘上扶.英语写作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7]罗之慧,陈丹.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7(4).
[8]杨扬.基于核心素养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探究[J].大连教育学院报,2017(12).
[9]周祥.悉尼学派语类教学法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之启示:“以读促学”与王初明“以写促学”的结合[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25(1).
编辑 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