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开
摘要: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为初三物理总复习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要求学生在总复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基于此,我在组织初三物理总复习教学活动的时候,尝试利用思维导帮助学生建构基础知识结构,利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利用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初三物理;总复习;教学策略
初三总复习是学生提升综合能力的过程,在此阶段,其不仅要打牢物理学习基础,还要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在灵活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解题能力,为其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本文中,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发挥物理总复习作用,学生打好物理基础,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物理解题能力进行具体说明。
一、利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结构
中考物理试题具有“来源于教材,且高于教材”的特点,其是在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灵活考查。细细分析历年的中考物理试题我们可以发现,無论是哪一种类型的问题,其都离不开物理基础知识。对此,在进行初三物理总复习的时候,教师需要以基础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清基础知识,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进而打牢基础,为其有效应对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需要注意一点,初中三年所学习的物理知识是纷繁复杂的,且其具有抽象性、分散性。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倘若学生一味地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不仅会加重其复习负担,还会使其在遗忘规律的作用下,记错、记混知识,影响其对物理知识的掌握。面对这种情况,我把握新课改时机,对思维导图进行了探究、分析,发现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物理知识结构,同时发现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牢牢把握物理知识。以“光现象”为例,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总复习的时候,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将“光现象”最为一级主题,将“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和“看不见的光”作为二级主题,以此为基础,结合教材内容内容,对其各自包含的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如建立包括“含义”“定律”“类型”“平面镜成像”在内的“光的反射”的三级内容,以此在建立知识结构的过程中,重新认知、理解所学,打牢基础知识。
二、利用小组合作,加深知识理解
理解知识是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基础。在当前的物理教学活动参与中,大部分学生之所以无法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没有扎实地理解物理知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下大力气搞好物理复习工作,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的理解。需要注意一点,物理总复习时间是有限的,面对三年大量的物理知识,面面俱到的知识讲解是不可行的。此时,就需要教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以小组为形式,引导学生在小组中互帮互助,就所学知识,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在由浅入深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其灵活运用所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般情况下,我在组织小组合作活动的时候,按照执教班级学生的物理学情,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并将同一层级学生的划分到一个小组之中,以此保证各小组成员在相同的学习要求指导下,就知识内容进行讨论、理解所学。比如,学困生,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中等生,需要结合小组合作的方式,加深对基础知识和稍难内容的理解;而学优生,则重点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讨论,加深理解。在各层级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设定极具针对性的问题,为其指明学习、理解方向。以“探究托凸透镜成像规律”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学困生需要探究“什么是凸透镜成像”该问题;中等生探究“凸透镜成像有何规律”该问题;学优生探究“凸透镜成像与现实生活有何联系”该问题,以此在问题解决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利用变式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中考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在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解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中考成绩。在初三物理总复习活动开展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建构基础知识结构,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之外,还要设计极具针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以此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实现积极思考,提高解题能力。一般情况下,中考物理考查的内容是换汤不换药的,看似灵活,但基础上都是对教材内容的考查。所以,在总复习活动开展中,我会立足物理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变式题,如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等,使其在思考下,透过问题把握知识的本质,对其进行灵活运用,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在初中物理总复习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立足中考物理考查内容的特点,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知识结构,利用小组合作帮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变式训练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提高解题能力,进而为其有效应对中考物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国亚.优化教学策略,打造初三物理中考总复习课的高效课堂[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6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6:2.
[2]吴克元.初三物理总复习方法初探[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