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政治文化理论意蕴的三维解析

2019-09-10 07:22杨崇磊
宁夏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组织文化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

杨崇磊

摘要: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组织内部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文化,既具备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具有政治文化与组织文化的结构特征。从理论层面审视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意蕴,需要从文化、政治文化、组织文化三重维度认识党内政治文化的一般本质、政治属性与组织特质,从而增进对党内政治文化概念内涵的科学认知,夯实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认知基础。

关键词: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组织文化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19)03-053-007

概念是界定事物本质、分辨事物特征的重要工具,也是展开一切分析推理与研究考察的基本前提。“如果要进行讨论,就必须把概念弄清楚。”[1]无论是在理论上开展党内政治文化研究,还是在实践中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科学认识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内涵,正确回答党内政治文化“是什么”,都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 [2]准确把握党内政治文化内涵实质,不仅需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论述,还要从学理层面研究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论意蕴,进而科学界定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内涵。从党内政治文化的词组结构来看,党内政治文化无疑是文化的一种,有着文化的一般性特质。然而,黨内政治文化还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既是一种有着组织形态的政治文化,又是一种有着政治色彩的组织文化,它是政治文化与组织文化的交集。因此,要准确掌握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内涵,有必要从文化、政治文化和组织文化三个理论维度进行审视。

一、从文化之维看党内政治文化的一般本质

“文化创造比我们迄今为止所相信的有更加广阔和更加深刻的内涵。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正如我们历史地所探究的,没有自然的人,甚至最早的人也是生存于文化之中。”[3]可见,文化是人类独有之物,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之中。然而,当论及文化究竟是何物时往往语焉不详难以切中实质。这是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内涵与外延十分宏大繁杂的概念范畴,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都可以得出对文化概念内涵的不同认识。1952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鲁柯享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列举的1871年至1951年80年间西方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种。[4]经过不同研究领域学者的精进探索,关于文化的定义诠释也在不断完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为什么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一文中指出:“世界上给文化下的定义有500多个,一个名词有500多个定义,就证明了这个定义不好下。”[5]无独有偶,钱锺书也说:“文化这个东西,你不问嘛,我倒还清楚;你这一问,我倒糊涂起来了。”[6]可见,对文化内涵实质的把握并非一件易事。虽然关于文化概念内涵的理解繁多且难以达成共识,但可以通过权威性、代表性的概念界定以增进对文化内涵本质的认知,进而由文化的一般性出发去考察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实质。

在英语中“文化”一词即“culture”,来源于拉丁文的“cultura”和“colere ”,原义指农业耕作和对植物的培育,主要包括五种内涵:“1.耕作;2.居住;3.练习;4.留心或注意;5.敬神。”[7]这是西方学界关于文化内涵的一般诠释,主要集中于对农业耕作与培育的物质层面。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其他的才能和习惯在内的复合体。”[8]这一概念界定受到了西方学界的普遍认可,为后续文化的一般性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文化的概念逐渐被引申到精神领域,泛指人们关于道德品质、能力素养、生活习惯等的培塑。如英国文化史学者威廉斯在《文化与社会》一书中所指:“‘文化’也在同一关键时期发生变化。在此之前,这个词基本上是指‘培育自然的成长’,此后类推为指人类训练的过程。后来这个用法,在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却变成了自成一义的‘文化’,通常是指某种事物的变化,这是它的第一个意思是‘心灵的普遍状态和习惯’,与人类追求完美的思想观念有密切关系。第二个意思是‘整个社会里知识发展的普遍状态’。第三个意思是‘各种艺术的普遍状态’。其后,又有第四个意思:‘文化是一种物质、知识与精神构成的整个生活方式’。”[9] 此时,文化的内涵已从原初泛指农作物的耕作及物质层面培育,发展到概指对人类生活方式、习惯等精神领域的培塑。而后者则是现代意义的文化内涵,可简单概括为人类活动产生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如《剑桥百科全书》中的文化定义:“人类学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其内容包括后天的行为类型以及逐代相传的思想,诸如群体的信仰、价值观、语言、政体、经济活动以及器具、技术和艺术形式(后三项为物质文化)。”[10]

汉语中“文化”作为完整的名词是近代从西方翻译而来。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指出:“我们最早译西文civilization为‘文明’,译西文culture 为‘文化’。”[11](P68)然而“文”“化”二字在中国古已有之。从文献记载看,“文化”最早是单独的两个词:“文”的本义指纹理,如《礼·乐记》中所指:“无色成文而不乱。”“化”的本义为变化,如《庄子·逍遥游》中所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鸟,其名为鹏。”最早将文化二字联系在一起的是《周易·贲挂》:“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大概是中国人论述‘文化’的开始。[12] 钱穆先生将“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理解为中国古人的文化观。他解释道:“‘人文’即是人生的花样,人既然能在花样百出的人文中相安相处,就拿这个道理放大,就可以‘化成天下’。这个天下是各色人可以相安相处的天下。”[11](P70)这里“文”“化”就包含了“以文教化”的意思。即用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这便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13]时至近代,鸦片战争打开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才有了现代的内涵。文化“通常指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14]马克思主义者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角度提出了关于文化的见解。例如毛泽东曾指出:“一定的文化(当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了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5]

可见,东西方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界定与内涵的解释莫衷一是。虽然没有达成统一认识,但可以从众多的定义诠释中窥见关于文化的一般本质。而这些一般本质则是认识党内政治文化内涵本质的重要参照。

首先,从文化的结构来看,文化一般分为人类活动产生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文化两大部分。此为广义的文化,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精神财富,如道德、信仰、价值、习俗等。党内政治文化理论上也存在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之分,但是在长期管党治党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强调与使用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所以,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界定应该限定在狭义的文化范畴,指的是党组织内部一种无形的客观存在,属于精神文化的一种特殊。

其次,从文化的主体来看,文化是整个社会或者是整个群体所共同具有的普遍之物,是在一定区域内生活交往的人们所产生的一种精神共识。文化的主体只能是具有一定人员数量的社会群体,如团体、民族等。单个人或少数人所具有的观念、思想不能称之为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必然是一种集体所共有的精神结构,也就是党组织内部一定数量党员群体所共同持有的心理积淀。因此,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是融入党组织这一集体的党员,而且是具有一定数量规模的党员。单个或少数党员所独有主观意识并属于党内政治文化范畴。

再次,从文化的形成与传递机制来看,不同的社会实践必然产生不同的社会文化,文化在人们的实践进程中得以传递。文化的诞生总是基于人类社会实践的长期积累与积淀,是社会实践的历史性产物,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积累性。其中实践性主要指文化形成过程中的特征,累积性则是文化传递过程中的特点。党内政治文化形成是历史实践进程中精神产物不断积累沉淀的结果。党内政治文化不会在短时段内一蹴而就,也不会在短时段内彻底消失。另外,文化的横向传播与纵向传承从根本上依赖于实践中人与人的互动沟通,党内政治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则必然离不开政治实践中党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从纵向传承来看,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对新一代共产党人的影响,是党内政治文化赓续传承的重要途径;从横向传播来看,每一个共产党人在政治实践中所展现的行为作风,都是对党内政治文化最生动的展示与最有效的传播。

二、从政治文化维度看党内政治文化的政治属性

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组织内部的政治文化,屬于政治文化的特殊一支。把握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实质,有必要从政治文化的理论视角认识党内政治文化的政治属性。政治文化是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政治学研究领域的现代政治学概念,是西方政治学界对行为主义政治学反思与复兴价值研究的结果。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1956年发表在《政治学期刊》上的《比较政治系统》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政治文化”的概念。他认为:“政治文化是指每一种政治制度得以存在的价值依托,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中形成的。”[16]经过对五个国家的调查研究之后,他在《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一书中指出:“‘政治文化’这个术语所指的就是特定的政治取向——对于政治体系及其各个部分的态度,对于在该系统中自我角色的态度。我们谈论某一种政治文化,正如我们谈论某一种经济文化或宗教文化一样,它是对于一系列特别的社会客体和过程的一组取向。”[17]阿尔蒙德主要从政治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把政治文化理解为公民对政治客体的心理取向,主要包括对政治客体的认知、情感、评价等三个层面。他还根据这三个层面的差异把政治文化划分为村民型、臣民型与公民型三大类。政治文化概念的出现,从理论上回答了“一些国家为什么走向了民主政治?是什么使得民主政治运作良好或者不好?”[18]同时也揭示了政治文化对于政治制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与关键作用。

随着政治文化研究热潮在西方的兴起,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范畴被引入中国。中国学者结合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的特殊国情,科学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西方政治文化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合理修正,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概念。王沪宁在《比较政治分析》中提出:“政治文化是政治活动中的一种主观意识领域,包括了社会对政治活动的态度、信仰、情感和价值。具体来看有政治认识性成分,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认识;政治情感成分,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政治价值性成分,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评价、意见、观念;政治理想性成分,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寄望和未来发展的设计。”[19]俞可平则提出:“政治文化是人们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在现实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情感取向,是对社会政治现实的不自觉、不系统的和不成熟的反映。”[20]还有学者提出:“政治文化是客观政治过程在社会成员心理反应上的累积,包括政治认同、政治信念、政治感情等。”[21]可见,中国学者普遍将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运转的主观意识领域,这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政治意识,即政治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现实的经济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政治关系决定,并反映它们。”[22]质言之,政治文化属于主观意识领域的概念范畴,作为对政治活动的主观抽象是社会意识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的运作与开展具有巨大反作用。

从中西学者对政治文化概念的界定来看,虽然对政治文化概念内涵的界定多种多样,但都离不开政治主体、政治对象或政治客体、政治取向或心理取向三大核心要点。正如《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解释道:“‘政治文化’被定义为针对客体的‘取向性模式’,这些客体包括政党、法院、宪法、国家历史等。”[23]这种关于政治文化概念界定的逻辑进路,对党内政治文化概念内涵的界定具有重要启发性。

首先,政治文化属于主观意识领域,党内政治文化应该界定在主观意识领域范畴。党内政治文化是存在于中国共产党组织内部的主观意识,需要一定载体才能具化与显现。所以,党内政治文化并不涵盖党内规章制度。党内规章制度只是对党内政治文化的有形反映,或者说是党内政治文化得以彰显、具化的一种载体。

其次,政治文化是对客观政治实践的主观抽象,党内政治文化则是政党政治实践的主观抽象。作为政党政治实践的一种主观抽象,党内政治文化必然随着政党政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党内政治文化必然是政党政治实践的历史性产物。也许在发展进程中,党内政治文化会相对滞后或者领先于政党政治实践,但政党政治实践决定党内政治文化的根本规律不会由此改变。这里的政党政治实践主要包括党组织与党员的政治实践。

再次,政治文化是一种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取向性模式,这决定了党内政治文化必然也是一定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取向模式。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可以是作为个体的政党组织成员,也可以是作为集体的党组织,但归根到底政党组织成员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党内政治文化的客体可以是党组织、党的领导机构、领导人、党组织的政治系统等。由此,党内政治文化则可以理解为政党组织成员普遍所具有的关于政党政治体系、政党政治实践的一种政治取向与行为模式。

三、从组织文化维度看党内政治文化的组织特质

政党作为现代政治舞台上最活跃的政治主体,是一种以获取和维持政权为目标的政治组织。虽然政党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有着众多显著的不同,但是不容否定的是政党首先是一个有着自身结构体系、组织边界的社会组织。所以,从组织学的理论视角看,党内政治文化属于政党组织内部的一种组织文化,党内政治文化必然具有鲜明的组织文化属性。因此,考察组织文化的概念内涵,对理解党内政治文化本质属性与界定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内涵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组织文化是组织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分析范畴,是文化学与组织理论相互融合而诞生的综合性概念,它既具有组织理论的特质,又具有文化学的基因。一般而言,组织文化旨在说明组织所具有的文化属性,阐释组织发展进程中的必不可少的内在驱动与深层缘由。著名管理学家W·理查德·斯格特在《组织理论》中指出:“‘文化’一词表现了一个集团内部的特征或品质。我们谈的是组织文化或亚文化。就这一点看来,文化是一种拥有相当稳定的一组想当然的假设,被分享的信仰、含义以及行为背景的价值观。”[24](P297)此外,“组织是意图寻求具体目标并且结构形式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结构集体。”[24](P24)这揭示了组织的两大特点:有明确的目标、有规范的结构。美国学者达夫特更是将组织的共同特征总结为:“(1)社会实体;(2)有確定的目标;(3)有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协调的活动性系统;(4)与外部环境相联系。”[25]通过对照以上四条组织的基本特征,政党无疑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组织:政党本身就是由具有共同目标的成员组成,并按照自身的纲领、章程,建构起一定的组织机构实现政党自身的运转与发展。政党在社会结构中始终处在联系国家与社会的关键位置。所以,完全可以断定党内政治文化就是政党的一种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所具有的一般性特征与遵循的基本规律,必然也适用于党内政治文化。通过认识组织文化的基本概念内涵,不仅有助于增进对党内政治文化组织文化属性的理解,还有利于准确界定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组织文化的概念最先兴起于20世纪70、80年代美日管理比较研究之中。自1979年Pettigrew在《管理科学季刊》发表《组织文化研究》、Pondy与Mitroff在《组织行为研究》发表《跨越组织的开放系统模式》之后,组织文化这一概念就开始在组织管理、企业管理领域流行起来。组织文化研究也成为了组织理论中重要议题。在众多组织文化的定义中,沙因对组织文化的界定影响最为广泛。沙因从组织文化形成过程的维度提出,组织文化是“一个群体在适应外部环境和进行内部整合时,在不断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为所有成员所认同的一套基本假设,这些假设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而传授给每位新成员。最后这种假设变得根深蒂固,渗入员工的潜意识中,后来每一位新员工经过耳濡目染就会被潜移默化。”[26]这一定义不仅清楚地表明组织文化形成与传承的过程,还深刻揭示了组织文化的深层本质,即一套基本假设。在提出组织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沙因对组织文化的层次结构进行深入探索。他认为组织文化不是一个单一均匀的结构,而是有着三个明显区别的层次结构所组成:“(1)深层的默认假设。这是文化的精髓;(2)价值观。这是组织的理想目标,也是它希望呈现给公众的形象;(3)日常行为。这体现了默认假设和价值观与现实情境的需要之间的复杂妥协或折中。”[26]因为组织文化的层次结构,沙因认为只是单纯观察组织成员的行为无法真正认识和把握一个组织的文化。因为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权变的因素导致组织成员的行为与组织深层默认假设和价值观念所不一致的情况发生。所以,要了解一种组织文化不仅仅要花大量时间去观察其成员的行为,还要深入探究组织成员认识和思维所遵循的默认假设或者价值观念。

从以上关于组织文化的概念分析来看,组织文化所具有的结构性特征与在发展演进中所遵循的一般规律,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党内政治文化的组织特性与结构层次,也是科学界定党内政治文化内涵意蕴的重要前提。

首先,从组织文化的生成视角来看,组织文化是在适应外部环境与实现内部整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必然也面临适应外部环境变迁与实现内部整合的重要议题。适应外部环境是党内政治文化得以与时俱进的基础,内部整合与团结则是党内政治文化在党组织内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其次,从组织文化的内部构成来看,组织文化有着鲜明的层次结构。这意味着可以从层次结构的视角去分析党内政治文化的内部构成。将党内政治文化理解为具有一种由浅至深的层次序列结构,不同层次的结构元素有着不同的功能效用。要准确把握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属性,就不能仅限于对其表层元素的了解,要深入到对其内核构成元素的认识。因为,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核结构往往是区分于其他政党党内政治文化的根本标识。

最后,组织文化主要是在组织内部经过长期实践积淀而成的行为模式和组织风格,其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有着显著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必然也是政党组织内部长期实践经验累积的历史过程,一旦形成之后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能在较长历史时段内影响政党组织发展与规范党员行为。

四、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内涵

透过文化、政治文化、组织文化的三重理论维度考察党内政治文化,不难發现党内政治文化有着文化的一般属性,同时既具备组织文化的特征,又有着政治文化的色彩。因此,绝不能简单地将党内政治文化归于组织文化或政治文化,而必须要从二者有机融合的角度去把握。党内政治文化概念内涵的界定则很有必要立足文化的一般本质,结合组织文化与政治文化的特殊结构与属性,充分体现党内政治文化既是一种有着强烈政治色彩的组织文化,又是一种有着鲜明组织特征的政治文化的特殊结构。那么,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就可以理解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独特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下,经过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的政治实践,在党组织内部沉淀而成的,为中国共产党员所广泛认同的,并且深刻影响党组织发展取向与党员政治行为选择的精神元素的总和。为了进一步认识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内涵以及把握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本质属性,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党内政治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前提赋予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特殊性。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是政党政治活动的基本前提,这一基本前提的不同必然导致政党活动目标、行为方式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处于不同国家的政党有着不同的党内政治文化。因此,党内政治文化必然会因为政党所处的历史传统、社会现实、文化传承所呈现出的民族性,而渲染上鲜明的民族色彩。那么,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实践中与中国独特的历史社会文化互动融合,必然会形成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党内政治文化。尤其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其党内政治文化必然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特性。

其次,党内政治文化是经过长期的政党政治实践积累沉淀而成的精神结构。这决定了党内政治文化必然依靠一定载体才能显现与具化。同时,这也决定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演变具有明显的缓慢性。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同其他文化的形成一样,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过程。这一特性决定了党内政治文化变迁是一个缓慢过程。而党内政治文化的新陈代谢则是政治实践不断推动的结果。党内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属于主观意识领域的精神产物,所以,党内政治文化不包括制度因素。制度因素属于源自外部的强制约束,而党内政治文化则是源自内部的柔性规范。制度本身并不是一种文化,而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政治制度是对某一种政治价值的体现和维持,而党内政治文化则是制度有效运转的精神性支撑。

再次,党内政治文化是被广大党员所认同的政治取向,是一种集体共同拥有的精神状态。党内政治文化作为政党组织内部的政治文化,其主体必然是全部政党成员,单个党员所具有的主观意识并不属于党内政治文化。不容否定的是,由于教育程度差异与信息不对称等客观因素,造成政党成员自身对党内政治文化理解程度不一,有的政党成员可能因为身处政党组织的领导岗位而对党内政治文化有着深厚认同,有的党员则有可能因为长期疏远党组织活动而成为党内政治文化的边缘人。这不仅决定了身处党组织结构关键位置的党员干部对党内政治文化有着重要影响,还决定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一个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让更广大的党员群体甚至是人民群众增强对党内政治文化的认同。

最后,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党内政治文化并非是一种一元均质的简单结构,而是一种有着明显结构分层的复杂机体。组织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交汇碰撞的多元结构,有着显著的差序层次结构。从组织文化的结构视角看,党内政治文化也有着明显的三层差序结构:第一层为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核,是决定党内政治文化整体性质的基本内核,具有超强的稳定性,能在政党长期的政治实践中保持结构和性质的不改变。这是区别政党与政党不同的根本标识,一般在政党诞生初期就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结构,同时也是党内政治文化其他层次结构得以形成的根本前提。第二层为党内政治文化的中层结构,是在党内政治文化基本内核与一定历史传统、社会现实、文化传承相结合之后形成的具有较强稳定性的精神产物,具有较强抗流变性,若非遭遇重大政治冲突或政党政治系统的历史性变革,中层结构能在较长历史时段内保持性质稳定。第三层为党内政治文化的表层结构,是党内政治文化有机体的最外层部分。与中层结构与基本内核相比,党内政治文化表层结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具有流变性,是政党在一定政治实践中形成的不够成熟、不成系统的精神产物。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内涵的重要论述,不仅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实质内容,还证实了上文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学术概念界定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第一,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始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本质属性,即为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核;第二,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是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构,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传承中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形成的革命文化与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第三,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显著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党性。党性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外显特征,也是党内政治文化内部结构所决定的必然形态。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33.

[2]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助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431.

[3] [德]蓝德曼.哲学人类学[M].彭富春,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261.

[4] A·L·Kreober&C·Kluckhohn.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 and Definitions[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2:8.

[5] 谢 龙.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31.

[6] 庞 朴.东西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讲演集[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8.

[7] 陳序经.文化学概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25.

[8] [英]泰勒.原始文化[M] .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9] [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吴淞江,张文定,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8-19.

[10]  剑桥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6:32.

[11]   钱 穆.民族与文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12]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国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

[13]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

[14]  辞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628.

[15]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1991:664.

[16]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

[17]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度[M].张明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2015:13.

[18]  龚少情,刘兵勇.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辨析[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8(01).

[19]  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 [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59,160.

[20]  俞可平.政治学通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312,313.

[21]  吕元礼.政治文化转型与整合[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1.

[22]  王沪宁.政治的逻辑 [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42.

[23]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595.

[24]  [美]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M].黄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5]  [美]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M].宋继红,等,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

[26]  于天远,吴能全.组织文化的定义和研究方法综述[J]. 经济管理,2009(04).

猜你喜欢
组织文化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高校管理与高校文化之间的双向建构关系
孙吴政治文化研究的新探索
浅析英美法政体的异同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财会人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管理建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