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燕
摘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也是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历史必然。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征程看,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须坚持科学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坚持先进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坚持广泛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关键词:意识形态话语权;历史经验;路径建构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19)03-071-007
意识形态传递的是一种话语体系,具有价值导向、行动导向和群众导向的性质,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话语权一般是指对话语的支配能力、程度、效果,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实现方式,通常包括提问权、论断权、解释权、批判权等,而根本话语方式的确立则是掌握话语权的关键。[1]习近平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P153)。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就从未间断,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是意识形态斗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面对文化多元、思想多元、利益多元的社会环境,各种社会思潮在我国广泛传播,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异常激烈,价值观的分歧日益加剧,西方国家无孔不入地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显得尤为紧迫和至关重要。
一、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的科学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意识形态问题,他们没有明确地使用过话语权这一概念,但是十分重视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特别强调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3]这里所言的意识形式就是意识形态,警示马克思主义者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问题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马克思、恩格斯最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提出了关于意识形态问题最著名和最重要的一个论断:“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成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4](P525)这句话从人民生产生活的角度分析了生产资料的生产对社会精神文化和意识的影响,而且通过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4](P525)这一影响深远的科学命题,进一步阐述了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在《共产党宣言》中更加明确地说:“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5]在封建社会,封建贵族的思想占统治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占统治地位,“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荣誉、忠诚,等等,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则是自由、平等,等等。”[4](P552)一个思想占统治地位,则这种思想就能支配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就能控制人们的思想,实际上就是在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统治阶级的思想和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既说明了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也反映了意识形态的政治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统治阶级的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重要地位的同时也看到了理论指导和精神武器的强大力量。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4](P17-18)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重视理论的作用,强调用理论武装群众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P11)理论掌握群众是有条件的,只有科学的理论,反映事物发展规律,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理论,才能掌握群众,才能成为群众手中的武器。因此,马克思明确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4](P11)这一论断实际上强调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阐述了科学理论对人民群众思想的统领和引领作用,是馬克思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有力阐述。统治阶级既要提出适合自己利益需要的新思想,又要对现有的思想进行规范、调节和引导,以保证其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使整个社会的思想走向符合自己的愿望,就是对思想的一种支配,扩大意识形态话语权。
列宁在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的过程中,也鲜明地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掌握和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性。列宁《怎么办》一书中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6](P311)。 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的理论需要广大工农群众掌握和领会,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和传播。列宁指出:“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指出了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6](P273)在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过程中,要随时准备同反革命势力进行殊死搏斗。关于开展意识形态斗争重要性问题,列宁在反对“经济派”崇拜自发性的斗争中,强调新的社会主义意识一定不是、也不可能会自发产生,必须通过无产阶级政党从外部进行灌输,因此形成了著名的“灌输理论”。列宁指出:“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6](P326)这个著名的“灌输”理论不仅凸显出列宁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而且对澄清当前有些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误解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历史之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成功经验
经过90多年艰辛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实现了前进行和曲折性的高度统一。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
中国共产党在发动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尤其是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和领导下,对意识形态非常重视,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归纳了十四件大事,其中第八件就是“普及政治宣传”,强调当时政治宣传普及到乡村全是共产党和农民协会的功绩并进行了高度评价。站在中国革命何去何从的历史关头,毛泽东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7]强调了革命的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对中国革命胜利的极端重要性,把中国共产党人对意识形态的重视提升到了重要高度。中国共产党不仅在理论上高度重视意识形态,而且将意识形态工作渗透到革命中的方方面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主要采取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来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具体包括两种形式和方法:一是建立文化统一战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与政策主张,二是通过创办、领导报刊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为中国共产党夺取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得舆论阵地。在革命根据地,主要采取的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策略来夺取意识形态话语权。如充分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教育活动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刊、杂志和著作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创办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马列学院等各种学校,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党政干部和优秀人才;开展形式多样和规模各异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活动,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以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为主要内容,有效纠正了党的学风、党风、文风,加强了党内团结,巩固了党的思想基础。从1921年到1949年的28年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际的革命斗争中,大胆创新、理论联系实际,走出一条不同于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典范,最终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自主支配。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确立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29年间,中國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过程中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误教训。首先,中国共产党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1954年通过的《宪法》申明了作为工人阶级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宪法》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8]其次,加大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力度。1945年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建国初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被看作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中心工作,成立了各级党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学习的系统化、理论化;重新刊印《矛盾论》和《实践论》供大家学习。再次,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批评。1953年之前批判的重点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1953年之后批判的重点转向了资产阶级思想、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右倾思想”。1957年春,为克服党内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开始了整风运动,但是由于中共中央对阶级斗争的状况和右派进攻的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把整风运动扩大为反“右”斗争,直至发展为最后的“文化大革命”。这一阶段党和国家建设事业遭受重大挫折和失误,但是没有从根本上动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地位,为下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调整和巩固提供了基本经验和政治前提。
(三)改革开放时期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巩固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是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而且改变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局面。邓小平重申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在评价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时,认为“毛泽东同志犯了错误,这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犯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犯错误”[9](P307),他的历史功绩永远是第一位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9](P299-300)。邓小平成功地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个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区分开来。邓小平还阐释了“黑猫白猫论”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回答了“姓社姓资”的根本性问题,成功将失去的话语权收回来,澄清了人民的思想误区。邓小平同志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论,强调“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0],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随着对意识形态建设规律认识的加深,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江泽民同志还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1]只有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内容,才能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和感召力,从而为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进入21世纪,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这是我们党长期探索的伟大理论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性坚持和创新性发展。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并在党的十七大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和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2]2004年党中央做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决策,各高校纷纷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重大发展。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理论化和大众化。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非常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用“极端重要”来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清醒研判改革开放以来的意识形态形势并直面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系列挑战和问题而作出的科学判断。新闻舆论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舆论战线处于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习近平总书记在“2·19”重要讲话中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13]这进一步明确和增强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意识形态属性。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牢记“两个巩固”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三权”——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P153)“两个巩固”和意识形态工作的“三权”思想突出反映了意识形态工作对党和国家事业、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2](P16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全党全国各项建设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其中意识形态建设占据重要地位,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关键部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党上下还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学习、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持续整治“四风”问题等,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意识,使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进入新高度。
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并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历史伟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高度维护和建设。
三、现实之本: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路径建构
意識形态建设是党的一项长期性工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一元主导性,要始终将建设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作为核心内容,不断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一)坚持科学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建构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建构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形成“什么样”的理论认同和政治认同。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第一,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中国实践。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形成的新理论、新思想都来自于生动的道路实践。因此,建构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中国实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短板,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污染、民生领域的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脱贫攻坚问题等,这些短板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4]人民群众的需求在提高,要满足群众的需求,解决群众的困难,就必须处理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果抛离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就必将导致对重大问题的解释力和理解力的弱化,甚至造成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危机。
第二,树立世界眼光,直面错误社会思潮。当今世界,面对西方国家的话语霸权,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一是必须面向世界,站好中国立场。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表达着中国的政治观念、思想文化、国际利益,要不断提升话语体系的说服力和严谨性。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强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要敢发声、善发言、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升我国对国际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增强话语体系的感召力和时代性。加强国际间学术交流,吸收借鉴有益成果,防止“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多元化”、“去意识形态化”“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等错误思想。二是识别错误社会思潮,勇于正面抨击。当前大肆宣扬西方价值体系和政治理念的观点如“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民主社会主义”等制造思想混乱,并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手段歪曲、捏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历史,企图实现“颜色革命”。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听不信不传播错误社会思潮,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定力,必要时予以正面回击,打好意识形态攻坚战和保卫战。
(二)坚持先进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加强主体队伍建设和关注受众群体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主体是人,受众也是人,始终离不开人的作用,因此“关键在人”,即一支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和多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受众。
第一,保持主体队伍的先进性,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是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主要力量,是提升话语权优势的关键因素。各高校、党政机关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引导。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途径。要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完善教学考核机制,掌握和反馈教学效果,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高素质人才。二是加强党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建设。“在党言党、在党信党”,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每个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各级党政机关要做好党员干部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理论素养,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提升机制,形成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科学用人的常态工作机制。只有马克思主义工作者树立底线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战略思维,才能更好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第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注受众群体的差异性。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从根本上是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同的对象如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和普通群众等在思维习惯、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对于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接受能力呈现多层次性。只有了解话语对象的具体特点,贴近话语对象,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话语体系建设,提高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实际效果,因此必须关注受众群体的差异性,“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刻关注和反映民众的利益诉求,积极疏导受众的逆反心理,倾听和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全过程,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实效。
(三)坚持广泛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加强思想理论宣传和创新话语权实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就是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和影响力,因此必须运用多样的话语形式,扩大思想理论宣传广泛性,进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第一,加强思想理论宣传,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一是守好思想理论宣传的“责任田”。当前我国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包括各高校、党政机关、研究院、研讨会、期刊、报纸、广播、电视、各大网站、软件等,既有传统媒体也有新媒体,因此不仅要牢牢掌握传统媒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主导权和控制权,而且要加强对新媒体的意识形态监控和管理,守好“责任田”。二是坚持正面宣传和积极引导。要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以坚定“四个自信”为核心,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传播正能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面对错误言论要敢于批判,积极引导,帮助广大群众明辨是非,保持政治定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创新话语权实现形式,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吸引力。要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飞入寻常百姓家”,就必须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承载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思想内涵,使马克思主义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时代温度。一是善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运用通俗的语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通俗易懂。如“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鞋的人自己才知道”,“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世界怎么了?”“人类怎么办?”等话语表达,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契合了人民群众的话语方式,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用的上的鲜活教材。二是活用形式多样的话语载体。通过报纸、期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创造一大批主题鲜明、积极向上的反映社會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优秀作品。如反映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大江大河》影视剧,掀起收视狂潮;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歌曲《赞赞新时代》登上2019年央视春晚;内蒙古推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电视理论群口秀节目《马克思靠谱》,好评如潮。充分利用宣传网站和软件,吸收借鉴网络用语,用中国人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如图解“十九大报告”、漫画“给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画个像”等融知识性、时代性、情感性于一体的宣传主题和宣传形式,在“润物细无声”中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感召力。
参考文献:
[1] 朱继东.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4.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70.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1.
[6]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533.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90.
[9]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10]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78.
[11]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86.
[1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331.
[1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