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究问题教学是教师让学生通过探索和解决问题,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并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探究问题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的基本模式之一,比较适用于复习课教学。“创设问题—发掘问题—探索问题—回归问题”是探究问题教学的实施程序。这一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主发掘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认知冲突,在合作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解决认知冲突, 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并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探究问题教学;问题思考能力;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19)06-0064-03
探究问题教学有基本的程序,但其程序不是固定的,而是因时、因地、因人、因学科而异的。[1]具体来看,高中政治复习课开展探究问题教学,可以按照“创设问题—发掘问题—探索问题—回归问题”的程序实施。
一、提出问题,呈现考点引思考
探究问题教学是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模式。在课堂实践中,教师的教学连接情境、案例与教材。教师拓展、深化、巩固、落实知识,以及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都离不开问题的创设和解决。高考政治复习一般以课为教学单位,每节课围绕着一个或几个覆盖面广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展开。教师需要根据每课的教材内容、《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每年的《考试说明》,结合时政,创设一个或几个重要问题,以支撑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迅速投入学习。
在探究问题教学中,教师提问的质量是关键。教师要基于锻炼学生思维和兼容考纲与考点两个原则设计问题,前者要求教师创设的问题具有适切性、诱发性和共振性,后者要求教师创设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延展性。共振性指的是教师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去发现更多的问题,引起思维的碰撞和和谐共振。延展性指的是问题既能涵盖重要知识点,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和“怎么做”,是多层次的,同时又能兼顾学生学习的技能、情绪、情感和责任心,是多维度的。[2]
政治教学应能使学生产生政治认同感。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学生能够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复习《文化生活》第九课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1)所有文化都能成为软实力文化吗?文化如何成为国家软实力?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出谋划策。
教师创设的问题应该能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中去,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其开展有效的学习。同时,在高考复习课中,教师不能任由学生信马由缰,要给学生呈现本课考点,使学生的学习具有针对性。比如,《文化生活》第九课的考点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考点的呈现就给学生限定了思考的范围,使学生的思考更有针对性,能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二、发掘问题,梳理知识找疑难
发掘问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可先通过PPT以填空题形式呈现考点内容。随后,教师可根据考点内容给学生布置自主学习任务:一是在教材中找出相应内容;二是识记相关内容,每节复习课都应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背诵重点内容;三是查找存在的疑难问题,并在笔记本上把它们记录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讨论解决。针对学生这一课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清单的形式把它们收集起来,以便更好地掌握学情,使自己的教学能更好地从实际出发。以《文化生活》第九课复习为例,教师可以整理如下问题清单:
课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考点: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重要问题: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学生问题:(1)怎样理解“先进文化”的内涵?
(2)“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3)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老师原先讲的跟有些辅导资料有出入,而且不同輔导资料讲得又有出入,听谁的呢?……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自治,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过程与自己息息相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让学生发现自身的学习缺陷,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调节,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探索问题,小组合作解冲突
这是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阶段(全班根据座位和学业成绩情况共分为10个学习小组,每组4~6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针对自主学习阶段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以解决认知冲突,填补原来的知识空缺,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为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打好基础。
比如,复习《文化生活》板块的第九课,学生在探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因”时,A组4名学生进行了讨论,并达成了共识。
学生甲:仅仅写出教育的地位(基石、基础)和作用是不够的,应该把前面8课和最后1课涉及这一问题的有关内容补充进去。
学生乙:那我们按照课题的顺序进行补充如何,这样梳理可以避免知识点遗漏。
学生丙:教育属于文化范畴,有关“文化作用”的知识可以调用过来,比如,教育对经济、教育对政治、教育对综合国力……
(组内其他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学生丁:还有第三课的“对文化传播”,第四课的“对文化发展”的功能和影响特点……
学生乙:太对了,还有两处容易遗漏,即第七课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和第八课的“提高辨别、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和能力”都离不开教育。
学生甲:很好,那接下来我们把这些知识点整合一下,并在笔记本上标明:(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发展教育是培育“四有”公民的要求。(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4)教育能影响人和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能提高人们辨别/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能力;能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再如,在探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时,B组5名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教辅资料很快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地位和意义上达成共识。这时一名学生的突然提问,将这一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
学生甲:翻开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些论述跟书本里的不一样。
组内其他学生(几乎异口同声):我们怎么忘了时政材料呀!
学生乙:快把党的十九大报告拿过来。
学生一起翻开十九大报告找出了其中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论述,并认真读了起来,接着讨论相关内容的归类问题。
学生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句话在回答“重要性”或“为什么”题目时可调用。
学生丁:“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经常见诸报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而凝练,不仅展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而且让社会公众找到核心价值观里的‘主心骨’,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但这到底应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还是基本要求呢?
学生戊:我觉得“三个倡导”应该属于怎么做范畴,归到基本要求这个知识点下更适合,也体现了党在新时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的新部署和新要求,与时俱进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探索问题,既是学生自主调控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认知结构重构的过程,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调控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动来探索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理性精神。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和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学生能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做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3]
四、回归问题,建构知识为应用
回归问题一是要回到本课的重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二是要通过典型例题来验证知识结构。如《文化生活》第九课的重要问题是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通过前几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能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措施同样可以用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这个前提下师生可共同建构一个主题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既覆盖了第九课的考点,又实现了第二、三、四三个单元相关知识点的贯通,同时又链接了时政,显得既充实又有张力。建立知识结构不是复习的目的,借助知识结构调动和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才是目的。而解决问题的便捷和有效程度也是验证知识结构是否良好的主要标准。在这一环节,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结构,并在开放和复杂的材料情境中进行应用和验证。
上述四个环节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构成了探究问题教学的基本流程。在高考政治课教学中,創设问题是前提,发掘问题和探索问题是桥梁和纽带,回归问题是目标和归宿。这一过程中,学习者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引发认知冲突、解决认知冲突,并形成良好知识结构;教师应该引导、支撑和激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探究问题、掌握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技能和培养情感。
(唐义清,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广东 深圳 518172)
参考文献:
[1] 郭绍青,马丽.西部小学教师网络学习行为个案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1):55-59.
[2] 杨玉华.“24字”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认同力和凝聚力[EB/OL]. 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2/1115/c78779-19590121.html,2012-11-15.
[3] 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科技编辑学论文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22.
(责任编辑:夏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