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锦华
摘 要:在计算教学中,运算能力是其核心素养的基础,算理和算法是核心内容,会算和用算是核心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记忆式教学”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将针对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高要求下落实计算教学内容的从机械记忆到意义理解的转型和改革,从而实现核心素质教育培养展开探讨。
关键词:计算教学;核心素养;意义理解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提高,教育教学越来越注重思维模式的培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传统的只注重技能的教学模式已经渐渐显现出了弊端,但就目前看来,计算教学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未形成具体的具有规范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一、计算教育现状
现阶段,计算教育主要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以教师和教材为主体,通过教师的板书串讲向学生灌输教材上的理论内容,包括定力和公示等等。学生在课堂中往往只需要扮演“听众”,只要做到背下来公式和掌握“解题模板”即可,长此以往,课堂氛围只会越来越枯燥,学生对于这些定理也只是一知半解。
计算作为人类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工具,如果缺少问题,或者是根本就脱离了现实生活情境的计算,其价值永远也体现不出来。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标准对于计算类学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面对新时期学生的更高层次的教育需求下,展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局限性,传统的“机械记忆”式授课手段需要进行转型与改革。新时期下的计算教育,其重点在于教与学,在于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教材所讲述的理论知识并自主灵活运用,主要解决如何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利于发展学生在计算方面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内的核心素养。目前的计算教学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未形成具体的具有规范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二、如何促进教学方式从机械记忆向意义理解转变
1.丰富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计算教学课堂上,往往只有教师拿着教材讲读的声音和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的声音,学生互动的声音少之又少,单调单一的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容易使学生失去对于学习计算类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导致学生為了成绩而对教材进行机械记忆,很难做到主动思考和深入理解知识内容。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圈,学习使用更具有活力的多媒体技术,将多媒体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把枯燥的知识以灵活生动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或者教师通过设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堂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报名,站上讲台向其他同学讲解对应的课程内容,既能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去理解计算类学科中的思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教育素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2.侧重学生体验,结合实际生活
对于传统的计算教学课堂来说,教材是课堂中所有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教学都是围绕着教材展开,虽然这样可以保证教学方向的准确性,但是长此以往下来,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都会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对学生的感受和学习情况有基本的把握,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注重学生体验,整合教材资源和实际生活素材,将教材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消化知识,防止学生因为不理解而进行机械记忆。比如,在学习重量及其单位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身感受1kg的物体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于重量的认识与理解。此外,教育教学工作者在课下为课堂教学作准备时,可以多查找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料和文献,对教学内容加以丰富,拓展教材上的知识,帮助学生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意义上的升华,让学生对计算教育中蕴含的思考方式和思想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全面落实新时期下对于学生的核心素质的培养。
结束语
对于计算教育类的学科,在课堂上教师扮演主要角色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渐渐显现出了弊端,“机械记忆”“填鸭式教学”不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也是终究会被时代淘汰的。计算教学模式向着注重意义理解和学生体验的方向进行转型与改革,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对于更高层次教育水平的追求。教育教学工作者应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灵活结合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侧重于学生的课堂体验进行深层次理解知识意义的计算教学,避免学生对教材中的公式和定理等产生机械记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计算教育的思想方法,从而真正将核心素质培养全面落实到计算教学中。
参考文献:
[1]王松光 . 主题统领校本课程,素养引领学生发展——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综合课程开发研究[J]. 华夏教师, 2017.
[2]陈玲玲.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研究[J]. 文理导航(下旬), 2018(1):28-28.
[3]蓝艺明.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 16(6):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