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欣
摘 要:国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受到传统文化、社会等影响。国画艺术作品创作主要借助艺术表现手段,融入情感、思想等的一种绘画形式。本文主要以国画创作必备艺术修养为主题展开分析,主要从人格修养、文化素养、知识与技能素养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层次探讨,旨在明确国画创作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国画创作;艺术素养
国画指的是与一般绘画艺术存在显著差异的绘画形式,作为我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传统文化、美学理念、哲学思想等内容。传统美学思想长期作用,国画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绘画风格,作品当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及人文,人们通过鉴赏国画,可从中感悟到绘画者艺术涵养及生活情感等。接下来,笔者从个人修养、文化素养、知识与技能修养三个方面,简要论述国画创作必备的艺术修养,旨在明确国画创作中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1.国画艺术创作中的人格修养
国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创作过程中,深受传统文化及传统思想的重大影响。美学理论主要以哲学理论为依据,衍生出的一种有别于哲学理论,但是根源于哲学理论的一种文化理论,在国画审美形成方面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1]。例如:国画审美艺术当中的写意性、诗意性等特征,主要源于哲学思想,人格修养作为其形成的基础。长期以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对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绘画创作中,需重视个人思想与社会道德及思想的渗透,才能真正意义上个人情感价值的升华,进而有助于在长期国画创作过程中,形成一种高尚的社会伦理道德品格[2]。同时,国画创造者需重视个人情感价值、人生理想、儒家仁义道德理论有机结合,由此形成一种独具一格的国画创作风格。
2.国画艺术创作中的文化素养
国画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客观程度上可以真实反映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社会、人文特征。所以,国画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除了保证国画作品具有勃勃生机之外,还需保证国画作品内含丰富的思想感情。正因如此,国画创作者自身需要绝壁扎实的国画创作技能,同时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由此才能在国画作品创作期间,融入个人思想情感,并借助艺术手段真实呈现生活。这样一来,国画作品才能形神皆存。国画创作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生活感受为创作素材,运用写实技巧进行创作;二是以物象描写为主,融入创作者内在精神进行创作。通常情况下,国画作品中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及民族文化,倘若创作者在国画作品创作过程中,无法有效融入传统民族文化或者个人情感,必然会让国画作品如同一般作品,缺乏内涵。所以,国画创作者在国画作品创作期间,除了掌握扎实国画绘画技巧之外,还需要深入了解绘画创作时代的传统文化及绘画背景[3]。只有这样,国画创作者自身才能在国画创作过程中,有机渗透传统文化,由此丰富国画作品内涵,不断提高国画作品民族文化价值。
3.国画艺术创作中的知识与技能素养
国画艺术创作过程中,国画创作者只有拥有丰富的国画知识内涵,具备扎实的国画创作技能,才能在创作过程中,借助艺术手段将人文底蕴淋漓尽致表现出来。不同的国画创作者虽有着不同的艺术天赋,但是扎实的国画创作技能及丰富国画知识,是每一个国画创作者必备的基本功。倘若一个国画创作者自身缺乏扎实的国画绘画功底,后续的国画绘画创作活动必然受到严重负面影响,难以有序进行国画绘画创作活动。所以,国画创作者需重视绘画技能及国画知识的积累,借助日常强化练习,不断扎实个人国画艺术功底,深挖国画艺术中的人文内涵,才能保证国画艺术创作有序进行,并保证国画作品具有丰富人文气息。
除此之外,国画创作者需重视国画艺术的研究,深入挖掘国画艺术创作内涵与精髓,从中增强个人国画艺术认知。同时,不同创作者有着不同认知,同一事物进行创作,由于认知与理解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创作效果。所以,国画创作者需在国画创作过程中,重视国画作品的创造性。另外,为了保证国画作品中更好呈现创作者个人思想情感,需在创作期间,借助不同载体、元素、写作素材等,辅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才能淋漓尽致呈现社会当中的真实风情,由此使得国画作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4.结语
通过本文分析,可知国画创作必备艺术修养集中体现在人格修养、文化素养、知识与技能修养三方面。本文立足于儒家仁义、文化、知识与技能等角度,深入分析了国画艺术创作内容,发现了国画艺术创作核心在于创造性、人文性等。所以,国画创作者有必要重视个人国画知识的丰富与绘画技能水平的提高,并重视个人思想情感的融入,才能创作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国画作品。
参考文献
[1]顾宝春.论国画创作中的表现和审美艺术的修炼——国画技法的传承与创新在当代国画创作中的艺术表现[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271.
[2]潘汝.书情与画意:艺术创作的灵魂——以蒋啸鏑的国画作品为例[J].创作与评论,2016(24):84-85.
[3]孟庆龙.意笔水墨人物的“大家气韵”——吴凡国画艺术创作浅析[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5(06):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