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宁
摘要:课堂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步骤,是新课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课堂导入环节所占的时间比例并不多,但是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导入的顺利进行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更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一段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策略进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故事情境;现代技术;温故复习
高中历史课堂的导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由于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时间紧、任务重,不少高中教师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讲解重点内容,常常会简化新课导入环节,甚至将其直接忽略掉。这样让学生从休息状态直接进入高强度的学习当中,学生难免会不适应,看似是节省了教学时间,实际上得不偿失。为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提高对课堂导入的重视,并且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进步。基于此,本文将简要地谈几点关于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的策略,以供大家参考。
一、利用故事情境导入
历史学科因其自身的特质,本身就是一门饶有趣味的学科。通俗来说,历史是一门记载人类活动的学科,有人存在,就有有故事产生,在这条历史长河中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情,而这些历史事件都可以当做课堂导入的素材。而且相比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也更喜欢听故事。在教学中,通过讲述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奇闻轶事,一方面可以使枯燥的历史教学变得稍稍有些趣味,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心情;另一方面,可以以人物的实际行动来佐证他们的思想理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比如,在教学《孔子与老子》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讲述有关孔子和老子的典故。据说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不小心失火,孔子下朝回家,看着大火留下的痕迹,急忙问周边的人,有没有人受伤,只字不提自己的财产损失。而关于老子的故事,可以讲述他出关时的事情。当时他见周王朝日益衰弱,于是弃官而去。后来他出关讲学,在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求他留下只言片语,老子留下五千字真言后,飘然离去,这就是千古著作《老子》。通过这样两个小故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行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孔子“仁爱”思想的理解。
二、利用现代技术导入
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与此同时,很多学校也开始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为现代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一些突出的优势,它不同于简单的文本教学,可以有效地将图片、声音、视频融合在一起,渲染課堂的气氛,增加学生的感官体验。加之,互联网内容丰富,资源互享的优势,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优秀的素材,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时,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寻找一些有关“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的纪录片或者采访,在上课前播放给学生。这样学生既能在纪录片或者采访中了解新课教学的内容,同时也能真切地让学生感受新中国的发展、先辈们的努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给予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新文化运动》时,教师也可以先播放袁世凯祭祀孔子和天坛的影视资料,并且让学生思考袁世凯为什么要祭祀孔子和天坛?这样教师就能将“新文化运动”的前因解释清楚,让学生对当时的大环境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利用温故复习导入
历史教材的编写因为自身学科的特点,前后知识联系相较于其他学科更加的密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复习上一节课或者以前的知识点,引出新的知识点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导入方式。利用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复习旧知识,巧妙地进行新课的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复习以往的知识,还能加强新旧知识点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其次,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开展教学,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
比如,在教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复习一下之前所学过的有关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并告诉学生他们的思想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这样自然而然就能过渡到新课的教学。在教学《新文化运动》时,这部分内容和高一所学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节将前后知识整合起来。历史课本身就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历史现象之间联系密切,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利用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前因后果,这样学生的认知也会更加全面。
总之,课堂导入环节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高中历史学科因其自身的独特性,可供选择的导入方式也比较多。教师应当在结合教学的目的,以及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之后,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快地进行学习状态,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马龙.谈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导入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2):50.
[2]朱琳.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3):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