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春艳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创设情境,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发展其数学思维,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课程标准》主张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该创设怎样的情境呢?本文就此作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 图像情境 活动情境 生活情境 故事情境
一、图像情境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图。翻开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我们随处可见一幅幅五颜六色、生动有趣的图画,一张张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图,非常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这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而且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学生头脑里不仅表象、概念,而且激发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亿以上数的认识》时,教材通过呈现地球不堪人口重负的画面,生动引入世界人口总数。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了解全世界人口问题,渗透人口知识和环境保护教育。
二、活动情境
实践活动是知识内容的再现,通过学生熟悉的活动和游戏,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新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练习六第九题:调查你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积,借助调查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积,体会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学习价值。类似于这样的活动情境,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文本,精心创设活动情境,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位置——左右》时,设计这样几个活动:1.认识右手:你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上课发言要先举手,举的是哪只手?请你举起来;2.做动作记右手:请用自己的右手轻轻拍一拍桌子:3.认识左手:我们已经认识右手了,另外一只手就是左手,快把左手举起来,用左手把铅笔盒摆在;4.借助生活习惯动作区分左、右手;5.借助左、右手认识左、右面。通过几个层次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将左右与身体对应起来,借助生活习惯动作,帮助学生真正建立左右的标准,从而进行判断。
三、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拓展教学情境的时间与空间,使得学生将自主学习带入课外、带入下一个新起点,当再次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就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教学一年级上册《加法的认识》时,教师设计情境理解合并:现场表演(3个同学在拍球,又来了一个同学,合起来是4个同学)。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把看到的和大家说一说。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使学生能把自己观察到的情境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清楚,并能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用学具摆一摆,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合并的意思,为理解加法的含义奠定基础。
四、故事情境
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数学故事、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一年级上册“比多少”是学生学习认数、计算的准备性知识。教科书共安排了三个内容:一是主题图;二是做一做,三是和此部分内容配合的练习题。教学时创设引人人胜的“小猪帮小兔子盖房子”的童话,引出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为教学知识提供现实背景,渗透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
当然,教师结合文本内容还可以创设:知识情境、课前情境、问题情境、操作情境等。
情景创设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创设情境虽不是目的,但没有情境的创设,就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某种悬念,把他们带入欲罢不能的境界,使他们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其创造才能,从而使小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