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晓霞
摘 要: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并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以至于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以提高农村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农村学校;初中历史;激发兴趣;教学策略
农村初中生大多不重視历史课程,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导致历史学科基础差,教学效果不佳。历史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动力。农村学校教学资源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不配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挂图、图片、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南郑区龙岗寺文化遗址、川陕革命根据地、汉中南湖风景区、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等乡土资源。生活中处处有历史,整合历史课程资源,使历史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提高农村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图片,以形激趣
历史教材中的图片生动、直观、多样化,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历史图片既是教学内容,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帮助、引导学生从历史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解读,是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运用好教材中的图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商鞅变法与社会变革”时,商鞅变法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注重运用教材图片——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以让学生懂得改革的艰辛和不易,懂得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国富兵强的封建国家”历史作用的认识,也为后面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经济基础做铺垫。为此,教师利用教材中的商鞅舌战图讲解: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正在和反对变法的大臣辩论。你看他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保守派被反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在讲解过程中,学生被深深吸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就是设疑、解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还给学生,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鼓励他们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疑问时,思维的火花才有点亮的可能。例如,在教学“三国鼎立”这节课时,有的学生发出感慨:要是诸葛亮能多活几十年,最终完成全国统一的肯定是蜀汉政权。教师顺势引导: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曾写到“两把大火烧掉了诸葛亮20年的寿命”,如果诸葛亮多活了20年,蜀汉政权就能完成全国统一吗?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顿时,全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学生反响强烈。有的学生认为应该能,有的学生认为不能,还有的学生认为说不准。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十分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积极思维。经过学生讨论达成一致,在矛盾中获得正确的认识,而且也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在历史教学中,营造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引入到历史情境中,再现历史场景,增强真实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在教学“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这节课时,教师播放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烈海战的视频,邓世昌率舰队全速冲向敌舰“吉野号”,准备与之同归于尽,不幸被鱼雷击中。教师向学生介绍:当“致远号”沉没后,邓世昌在水中拒绝使用随从抛来的救生圈,他的爱犬衔住他的手臂、发辫,不使他下沉,邓世昌挥之不去,只好抱犬同沉于汹涌的波涛之中。看到这个壮烈的场面,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深深地被邓世昌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动得落泪。以情感人的教学,向学生弘扬民族英雄邓世昌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学生充分认识到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历史是一门有魅力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昆.谈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J].中学历史教学,2018 (1).
[3]刘爱梅,让历史鲜活起来:巧议图片对历史教学的作用[J].文理导航(下旬),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