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
厦大将教有序,学轻松,把和谐作为课堂教学的现实目标.所谓教有序,就是指教师教得清楚:学生的状态是清楚的,目标是清楚的,过程是清楚的;教学内容是精简的;教学活动是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的推进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所谓学轻松,哪怕是用最缓慢最笨拙的办法,也要解决那些对今后学习会形成障碍的问题.如何做到在师生的其同的努力下,不使问题积累,不让课堂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整个课堂师生处于和谐快乐的状态,值得我们谈讨和研究.
一、巧借课前导入语,诱学生自觉融入课堂
好的导入语犹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它会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它是一堂课开始时,教师为新课讲授而说的话,它可以引发学生兴趣,调适教学气氛,是切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可以为一节课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小学入初中的第一课,每个章节的第一课时,这一类特色阶段时,可以加这样的导入语:前面所学的内容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和它们关系不大,只要每个人认真投入,相信大家都可以轻松掌握.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一颗“要好”的心,在不需要基础的条件下,这样的引入语,可以吸引部分游离课堂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觉得还有机会赶上,从而开始慢慢融进课堂.
在平时的课堂,我们更多的可以采用知识之间的联系,转化,迁移来设计导入语.如:学习勾股定理时,通过复习问题串:(1)你知道直角三角形三个内角有何关系?学生都能回答得出三个角之后为1800,两个锐角互余.(2)你知道直角三角形三个边有何关系?斜边最长,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两个知识起点很低,基本每个同学都知道或者能直观感受到.在此基础上点明:今天我们要了一起研究直角三角形三个边,具体满足什么数量关系?你准备怎么研究呢?马上抛出课堂主题,激发学生讨论欲,快速融入数学课堂学习.
二、精设课堂例与练,让学生分层深入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教材,“借题发挥”,将现有的例题与练习进行整合,再设计,创造性地串联、拓展,充分挖掘这些例题与习题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发展思维,拓展想象空间等方面的价值.
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有这样两个例题.
例1、已知一个直径为13cm的圆,试判别直线I距离圆心分别为4cm、6.5cm、8cm时,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
例2、在△ABC中,C=90°,AC=3cm, BC=4cm, 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①r=2cm;②r=2.4cm:③r=3cm.第一题是概念的直接运用,通过前面的课堂引入,全体学生都能做到答案脱口而出,信心满满,结果第二题一出,受“旧账”直角三角形高的影响,部分“学困生”好不容易升起的一点信心,立即打击的无影无踪.要知道“学困生”的每一天、每一堂课都是备受煎熬的,想听听不懂,想做无从下手,好不容易有个会的,还没反应过来就一闪而过了.我们为什么不给暂时落后的学生一点赶上的机会呢?
将两个例题整合,设计变题串,通过将直线变为线段,置入三角形中、四边形中,甚至实际问题中.可以整合如下:
例:已知一个圆r为6.5cm的圆,试判别直线I距离圆心分别为4cm、6.5cm、8cm时,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之后可以设计让小组内同学互相出题,互相解答.学生的出题肯定会有多种多样:有的会把半径改为直径,其他不变,从而给“学困生”找一条出路,加以巩固概念;有的会把已知条件和结论反过来,给出圆的半径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的范围(或已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求圆的半径r的范围),这样给“中等生”寻到梯度,知道条件和结论都是相对的,进一步加深对概念中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间的转化;
在学生有了一定巩固后,设计(2)在直线l上截取线段AB=13cm,以AB为斜边作Rt△ABC,使BC=5cm.若以B为圆心,半径为5cm的圆与A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通过画图,数形结合,进一步加深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再设计开放性题型:你还能对它提出什么问题?这样原本的例2模型就会有同学自主发现,并解决.通过这个小整合,题目比原来简单,借助学生的编题,给原来跨度较大的例题,添加了辅助阶梯,又由于是学生自己编的题,学习自然热情高涨,信心大增,事半功倍,不知不觉中效率提高.还可以给题目再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如:将台风路线(直线)是否对某城市(点)造成影响?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编写“小论文”,引学生沉迷课堂
一本书出版时,作者通常会请要好的朋友,帮忙写序、附录等,引发读者对书的简单了解,一起兴趣来阅读.数学小论文(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把每次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和学习体会,自己学习的得失,研究后的發现、疑问等记录下来,给自己和其他同学以提示,惊醒,借鉴与启发.我们可以在专题课、课堂结尾盘点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类问题如何解决?这个方法可以解决哪些类型问题?知识点间如何联系?让学生有感可言,再以书面总结,小组互阅,全班交流、评比、展示,一定比抄题再做,这种流于形式的纠错,效果要好得多.这样将问题归类,总结出解决技巧;将智慧传递,碰撞出思维火花;将成果展示,激发出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