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克寒
摘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对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是一项挑战。结合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进一步拓展教师胜任力的内涵,提升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路径,进而探索出科学适宜的教师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能力;专业技能
一、背景
随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和发展,教师的职业能力也备受关注。建立现代学徒制的产生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的产物,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快速落实,更有助于加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逐步形成高职院校教师的发展模型,契合学徒制教育特点及需求,是现代职业教育学徒制工作的重要任务。学徒制培养模式对教师综合职业素质的高要求使得教师胜任力重要性越发突出,深入、细致、全面的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有助于帮助教师明确知悉在学徒制培养模式下自身需提高的具體方面,从而着力逐项提升自身能力,有利学徒制模式培养的成功,对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具有直接和深远的实践价值。
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学徒制教育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且也将学徒制作为主要的职业教育方式,政府给予极大的支持和帮助。20世纪90年代,英国的学徒制逐步呈现出制度化,1995年,基本将学徒制推向我国54个主要行业中并初步普及。其优势在于:第一,重视能力与知识的同步发展。现代学徒制的根本目不同于传统,并不局限于培养能够娴熟做工的工人,而是一个由工人到知识分子的过渡,是培养新型劳动者的过程,扩大了发展的领域。第二,课程类型的转变,更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开设的课程有主要的技能课、国家职业资格课程等,培养的方向是运用数字化解决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对自我的突破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等。本研究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研究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完善教师胜任力的多维度研究,主要针对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结合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进一步拓展了教师胜任力的内涵,有助于为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培养与提高相关研究厘清理论研究思路与探究路径。
二、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困境
(一)在职教师缺乏提高职业能力的积极性
调查报告显示,多数教师对于职业能力还是较为认可的,认为职业能力对于职业生涯具备较大的影响。但仍有一些教师安于现状,对未来没有规划,不积极参与职业能力培训课程,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自身从性格及意志力不够坚定,二是薪资待遇、工作环境不满意等。
(二)缺乏组织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场所
一些教师对于自身的发展还是比较重视的,也有一定的追究,但学校的现状及校企合作形式的限制,对于教师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是不利的,明显的缺少教师培训的场所,难以达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的一些专业素养及技能也会逐步脱节,跟不上时代和社会的变迁。
(三)教师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尽管高校和教师在观念上都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但调查结果则显示,高校的主要方向是科研,教师则是以文章发表以及课题申报为主要内容,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也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对于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没有督促作用,造成教师职业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四)教师之间缺乏职业能力竞争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了高校与国际之间要不断的加大交流合作,提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国际上产生的影响。现代学徒制要求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参加一些技能大赛或者教学培养学生参与,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但多数的高职院校教师只为教学而少于实践参与,这样就没有一个合理的竞争机制,也减少了教师对工作的激情,失去了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动力。
(五)教师职业能力与学生、社会的发展需求脱轨
高职院校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考核与评估也使用传统的考核方法,比如质量评估和职称评定,这与普通的本科院校是相似的。但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的地方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高职院校更注重培养在理论基础过硬,其实际操作能力也比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但根据现状,现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力已经不符合相关要求,在学生培养方面已经脱节,也不能跟进社会的发展。
三、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一)具备多样化的教师技能大赛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职业能力。教育部指出,要不断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将技能大赛推进国际化发展轨道。“现代学徒制”要求教师要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主动参加技能大赛或者指导学生参加。普通院校注重高考升学率,而职业院校则偏向于技能大赛获奖,技能大赛的开展基本代表了本行业的最新发展情况。教师若要指导实际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第一要具备参与的能力,技能大赛也能促进教师前往更高的科研平台进行发展。职业技能大赛的评价抛弃了以往单一的理论与实践,加快高职教师深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合理构建师资培养方案,引导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建立相对完善的薪酬标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落实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师的发展。在专业教师的管理中,要尽可能避免行政的参与,要以情动人,注重培养,鼓励高职教师参与院校的管理,提升个人责任感。完善薪酬体系,业绩薪酬占工资的主体,对代课老师的工资依据任务量及教学质量实行相应工资标准,调动任课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的积极性,进而实现高职院校教师能力的提高。
同时,将“教师资格认证”规范化、制度化,明确其流程、任务与标准。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制度的完善,无论是专职教师的教师资格还是兼职教师的资质证明,都必须纳入体系标准。特别是对于兼职教师来说,需要更加专业、严格的标准以确保其准入资格。除此之外,还应当将兼职教师准入资料和档案也纳入教师的信息管理系统中,将全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化、协同化,从而确保整个教师团队的业务能力和准入标准相统一。
(三)鼓励高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高职教师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可靠的理论教学能力,全面的专业知识积累,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长期的工作中,高职教师通过日常与学生的交往,积累了极具个性与情境的工作经验。在处理某些特有的教学问题时,教师需要将其专业性的知识隐秘地融入到问题的解决中去,特别是对于那些在特殊情境下出现的有关教学环境、问题以及目标的问题。教师往往在其实际教学活动中得到了专业能力的提升。这部分教師依托其丰富的理论知识,根据其实际工作的环境特点,将其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现实条件的冲突在实践中加以克服,从而有效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目前,外出见学、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是最主流的培训方式,院校通常愿意用这种方式培养教师中具备潜力或者实力的优秀教师或负责人,鼓励他们参与任职培训、实习交流、外出见学等培养方案。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也研究出了技术开发和服务这种培养方案,收到广大教师团体的支持。
(四)注重自主学习和教学经验传授
按照《教师法》的规定,学历不达标的教师需要进行脱产进修,利用成人高考、自考等手段在规定时间内提高学历以达《教师法》的要求。如果存在部分教师大学专业为非师范类专业或者仅从事过科研岗位的,则要求他们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并及时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以满足任职要求。对于缺乏企业经历的部分教师,要按照培养方案,根据其专业情况分批到企业中参加生产、实习实践等活动,并在企业中承担相关其专业的工作以提高其及层高工作经验。而那些经验丰富的骨干员工,应当制定方案协助其进修更高的学位,以在其专业领域承担更高的职位。
(五)重视人才培养,以“名师”建设高校
“大学,非谓之有大楼也,有大师也”人们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往往尤其重视其师资力量的强弱。为了培养专业性的“名师”打出学校名声,必须要从多个方面展开实施。一是树立严格的名师标准。名师标准的制定需要综合多种因素,不论是教学经验、学历高低,还是道德高尚等都是需要衡量的因素。二是确保保障及时可靠。优秀教师的培养离不开的环境的熏陶。提高教师素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需要严格审查标准,确保“名师”的考察公平公正,才能确保后期选拔的专业带头人可靠可信。三是教师队伍的培养应与学校的发展同步。在学校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名师的培养应当也随着现代化进程共同发展。对于这高素质人才,应当在待遇、晋升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但是要注意做好日常审查工作,每隔两年进行重新考核,以确保更多的教师愿意投身到名师工程中来。
参考文献
[1]朱飞.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1):90-93+104.
[2]罗环.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教师胜任能力提升的困境与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3):93-94.
[3]谭继成,尤强林,蔡文春.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研究——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7):311-312.
基金项目:
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科研课题“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编号:2018GGJCKT67)阶段性成果;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018-GX-14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