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景尚
摘要: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学校教学不仅要强化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更要肩负起育人的工作。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高中生责任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教学;责任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生作为国家的栋梁,责任是他们必备的一个素质。强化高中生的责任意识,无论是对他们自身,还是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高中是发展学生责任意识的关键时期,因此开展责任意识教学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下面本文笔者就以此为出发点对文章主题进行具体说明。
一、高中生责任感的现状分析
高中学校一直都十分重视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对每届的学生都会进行有关责任的调查问卷,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虽然学生都有很高的觉悟,而且能够主动的去关心他人,但依然有46%的学生主体意识不强烈,除了学习不会关心其他事情。所以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教师必须深思的课题。责任感低下这是高中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其中不乏外部因素的影响,但也存在教育失职的原因。在高中生的学习中,违反纪律、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能承担起班级的各项事物,而且存在盲目的攀比心理。以上的种种现象固然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原因,但现如今的教育体制也必须承担起责任。长时间以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导致了教学的失衡,忽视了对高中生责任感的发展。由此可见,对于责任意识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开展责任教育刻不容缓。
二、培养高中生责任感的具体策略
(一)教师要做好自身的示范作用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无形当中影响学生。要强化高中生的责任感,首先教师要树立责任意识,以正确的言行来引导学生。第一,爱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从学生出发,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于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自己要做到,为学生做好示范作用。从班级管理到班上的各个活动,都要给学生做好表率作用,让责任浸润到学生的心中。有时候,一件十分微小的事情都能牵动起学生敏感的神经,所以教师要做好自己,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以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强化学生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爱国家,将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紧紧联系起来,才能产生强烈的责任意识。对当今的高中生来讲,他们的责任就是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为中华的发展和崛起而努力。中华上下五千年,有着丰富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也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一个有效方式。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去了解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范围,还能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当然,基于时代发展,引导学生了解新时期的责任是当今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高中生要明确自身的历史责任,并不断的努力学习,报效国家。
(三)循序渐进中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培养高中生的责任意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高中生的三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很多学生可能会说责任、为国做贡献距离自己非常遥远,对于教师的教育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面对这样的情形,教师如若不转变教学模式,还是一味的说教,只能将学生越推越远。在高中教学中开展责任教育,要从身边抓起,通过生活小事来让他們明白什么是责任,自己身上肩负着什么责任。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负责人、尽义务并不一定像伟人一样为了崇高的理想付出自己的生命。责任和义务不是空泛的口号,也不是流于形式的教育,而是学生身边各种小事堆积起来的。
(四)开展教学实践,强化学生责任意识
和一般的文化教育不同,学生的责任感需要通过实践来强化。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鼓舞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比如社区服务、福利院的志愿者等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对相关事情和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以初步发展他们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去体验。学生实践的过程,认识到了合作的力量,懂得了如何尊重他人,进而增强了集体意识,这时责任感形成的基础。
(五)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榜样可以是历史伟人,可以是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能够给学生以强大的冲击,进而取得很好德育教育效果。此外,榜样还可以是本班中具有强烈责任心的学生,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将其发展为班干部,以为学生起到很好的表率。同时,教师还可以就与学生责任心相关的事情和大家分享,如此不仅可以鼓舞该名具有责任心的学生,还能在本班中形成良好的分风气,进而引领学生去不断的前进和发展。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通过活生生的例子,更难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培养高中生的责任感不是短时间内外完成的,需要家庭、社会等方面的配合。在高中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通过各种方式来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以此推动学生的不断前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涵冰.高中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学校管理》.2018(6):50-51.
[2]李海军.朱桂花.高中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7(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