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唤起人的潜在的经验和情感,激发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人的心灵得到熏陶,人格获得升华的一门艺术。音乐教学过程作为音乐教育的奠基石,要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音乐氛围,让学生融入音乐;为学生提供合作的空间,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实践;融入多元文化,丰富学生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综合层面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关键词:音乐感知力;培养策略
一、创设适合的音乐氛围,让儿童拥有感性体验
感性体验能够激发或调动原有或生成的感知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感性体验教育的思想,让儿童广泛参与、接触、感受各种音乐情境,并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启发儿童积极主动地体验音乐,并获取音乐知识,使儿童逐步形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把教师的“填鸭式”教学变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在体验中生成,激发儿童对音乐潜在的感受,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感性体验需要教师创设符合教学主题的氛围,如:音乐情景、客观环境布置、语言铺设、肢体动作等。
二、伙伴式学习参与合作,融合个体感知力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的价值体现的第三方面是“社会交往价值”。“音乐在许多情况下视群体性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意识。”这表明音乐课一定要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发展。
参与合作是儿童感知力探索的过程,音乐的情感特征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同时多元文化的融入可扩大学生视野,发散学生思维,增强教学信息。
在这个崇尚个性的年代,每个儿童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想法,而他们生活在集体中的现实是不能改变的。通过调查,我发现尽管儿童对待事物,包括音乐的感受不尽相同,但也非常乐意参与集体中的活动,在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分享快乐。每个儿童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互相了解,体验目标的内涵也就随之扩充,孩子们之间的知识量也就能得到相应的补充。个体体验在对方的新体验情境下再次进行更新,克服片面性和不足之处,使体验感受在循环反复中不断得以深化。
三、主体创造,表现个性感知力
人类对自己的感受、情绪、思维、意识,有一种本能的表现欲望,这表现与其说是人为地表现,不如说是自然的流露。而在音乐课堂中则体现为儿童的创造。创造教学是引导儿童发挥想象力,发展音乐创造性思维潜能的音乐教学手段。我们鼓励儿童对大脑内存在的音乐进行再创造,创造一个新的音乐形象,一个有着自己特色的音乐形象。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指出,“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音乐创造有简单和复杂之分,但从创造的本质意义上说,儿童音乐的创造和音乐大师的创造具有同等意义、同等价值”。新课标中认为,音乐创造具有“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作用,但这种创造应该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觉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
曾经听过这样一节音乐课,教师在歌曲处理方面的做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授课内容是四年级的《五月的夜晚》,在歌曲新授基本完成后,教师对学生们说:“歌曲已经初步学会了,下面老师就将歌曲处理的任务交给你们了。先想一想,可以用哪些知识来进行歌曲处理呢?”“可以改变力度、速度,表现不一样的情绪。”学生们积极发言。“可如何运用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对歌曲进行处理呢?”学生们立刻按小组围坐在一起,通过语言交流、手势交流、肢体交流,智慧的火花在热烈而和谐的气氛中相互碰撞,很快就陸陆续续有学生举手了。一位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可以一句唱得强,一句唱得弱,对比强烈才能表现出夜晚风景的变幻。”第二位学生发表了另一种看法:“如果把前面演唱的情绪变一变,舒缓的声音变得欢快活泼起来,就能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抢着发言。直到一位张同学站起来发言,课堂的气氛立刻凝聚了起来。他像一位研究者一样将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娓娓道来:“我觉得这首歌曲的处理方式可以有很多种。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旋律走向先上行再下行,那么运用力度记号先渐强再渐弱;第三句和第四句的旋律走向先下行再上行,而且每个音符都带有保持音记号,那么这两句可以唱得强些,使人感到心满意足,心旷神怡;最后一句很特别。唱完后没有结束感,那么可以唱得弱些,使人感到春天夜晚的景色美的让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这个孩子说的多妙啊,对音乐理解的独白太精彩了,他在整节音乐课中一定是在用心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更用心创造了音乐。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下,充分展现出课堂主人的身份,成功地当了歌曲的第二创作者。
通过感性体验和参与合作后,儿童拥有了丰富的音乐感知力,不论是最初的个体感知力还是融合了群体认知的感知力,它们都为儿童对音乐进行个性创造做好了铺垫。让学生在好奇中激发创作思维,在温故知新中发散思维,在自由创作中放飞思维。用自己的创造再次更新已有的音乐感知力,使音乐感知力在不断地体验、参与、创造中升华。
结束语:
对于儿童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学生的精神生活。在体验中传递音乐给不同个体的感受;在参与合作中交流、融合个性化认识并激发新的认知;在主体创造中表现升华的音乐感知力,从而分享对音乐的全新认识,进而推进音乐感知力的循环升华。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推动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体验音乐美感,促进学生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健康成长。保护孩子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的自我感觉,既能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同样也唤起他们的表现欲和创造欲。有了成功的体验,能极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音乐学习的兴趣,则更能终身享受音乐。
作者简介:
谭懿(1986年4月——),女,汉族,江苏人,本科,小学二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优秀青年教师、区学科教学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