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
摘 要:学习了吴正宪老师的文章《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健全人格》,我心中有所触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从事的数学教育与教育的本质又有什么关系?以前我有思考过,现在我有了更为明确的想法。关注孩子需求是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做好教育的前提条件。让学生思维深刻既是教育的追求,也是教育需要达到的一个高度。立德树人,聚焦核心素养是教育之魂。
关键词:关注需求;思维深刻;核心素养
读了几遍吴正宪老师写的《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健全人格》,第一遍是抽下课的时间读的,走马观花,一晃而过。注意到了几个小标题:1.关注儿童发展需求才有快乐学习;2.哲学思想的引入让学生思维更深刻;3.儿童心理学是儿童数学教育的基础;4.挖掘数学教育中的育人潜能。心想这又是一篇好多的道理,多深奥的文章。后来读时时间充分,竟觉得很多话说到了我的心里,实际上很在理。当然吴老师是专家,是大师,是前行者,是引路人,我们在她所研究的很多领域里并未涉足,在此,我想说说自己在教育教学经历中所关注到的一些事情。
一、关注孩子需求是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做好教育的前提条件。
我既是一名数学老师,也是一名当了多年的班主任老师。有时候我会把数学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结合在一起。吴老师说,关注儿童发展需求才有快乐学习。七八年前,那时我从事的是语文教学工作,学校一名老师的孩子在我班,语文和数学成绩都不错。有一天,我随口问了孩子一句,你喜欢语文吗?孩子很诚实地告诉我,不喜欢!从孩子的表情中我看到了无奈和无趣。我吃了一惊。没想到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在心底里并不喜欢学习。我以为只有成绩差的孩子是讨厌学习的,成绩优良的孩子应该是喜欢的。也许孩子是在家长以及老师的要求下学得很辛苦,把学习当成了一件苦差事。学习是被动的,学习的效率自然不够高,孩子身上的潜力也不可能激发出来。这也为以后的学习留下了隐患,阻碍孩子以后的发展。后来我和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减少重复性的练习,减少孩子已经掌握的知识点的作业量,留心孩子的兴趣,在课堂上我配合孩子们的动作,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这个孩子的眼睛也慢慢亮起来了,脸上愉快的表情也时时可见。不用问我也知道,孩子的情感已经悄悄变了。一位平时上课比较沉默。成绩相对落后的孩子在文章中写下这样一段话:陈老师,也许你从来都没注意到我……唉,我对这个孩子的关注度少了,才让她有了这样的想法。孩子通过这篇文章在表达她的需求。当然,接收到这些信息后我也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调整和改变,在课下和孩子进行了真诚的沟通。只有让孩子感受到关怀和温暖,他们的内心世界才会是彩色的,才会是丰富而又健康的。
二、让学生思维深刻既是教育的追求,也是教育需要达到的一个高度
学校经常开展教研活动。某个星期三的下午我上了一堂公开课——《正比例与反比例》。这是一堂整理与复习课,我把孩子们常见的错误和问题总结了出来,也把一些有难度的题集中在一起让孩子们在课上交流讨论。1.判断对错,说明理由。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成正比例。2.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A.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B.行驶一段路程,车轮的直径与车轮转动的转数。C.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如何破解这些难题?该进行怎样的思考?我引导孩子们从基本的公式入手。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车子行走的路程=圆周率×直径×转动的转数。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些题孩子们判断起来和阐述理由都比较困难,是因为教学中大量研究的都是X/Y=K(比值一定)和XY=K(积一定)这些分别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例题中都只存在三个量,在式子的表达中都只有乘或除一个运算符号,而上面的题目中出现的都是两个运算符号的式子,需要变式,所以有了一定难度。所以,孩子们必须经历一个探索变式的过程。变式后的要求为:等号的一边只能存在两个要求作出判断的变化的量,其余的量都必须存在于等号的另一边。那么变式后表述为:底×高=三角形的面积×2(积一定),符合XY=K(积一定);圆的面积÷半径=圆周率×半径(比值不定),不符合正比例的条件;直径×转动的圈数=车子行走的路程÷圆周率(积一定)符合XY=K(积一定)……一堂课下来,评委们认为不必理解这么深,困难是明明白白摆在那儿的。其实,我最初的思路也不够清晰,前几天理解圆的面积为何与半径不成比例,我的理解只表现为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关系,所以圆的面积与半径不成比例。通过一遍遍地深入理解,我才有了完全符合定义的表达。吴老师说,感悟辩证唯物主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基本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立德樹人,聚焦核心素养是教育之魂
从去年开始,我加入了父母知识群的学习,加入此群缘于我家庭教育的失败。我的孩子缺乏学习的动力,缺乏精神的支柱。吴老师提出儿童心理学是儿童数学教育的基础。我深以为然。如果我对心理学有更多的学习,我和自己孩子的关系将大大改善。我们陪伴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的行为就要进行解读,学习了心理学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的行为才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而且我们还需要学习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这是需要智慧的,掌握了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顺利地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把儿童放在心中,做温暖的教育,让课堂充满人性的光辉,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孩子们幸福!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样是:让孩子们幸福!让孩子们幸—福!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健全人格》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