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

2019-09-10 07:22利业鞑黄轶文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38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

利业鞑 黄轶文

【摘要】随着工业制造2015国家计划的推进,随着“互联网+”“智能+”对行业的赋能,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需求缺口日益突出,传统的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升级改进,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探索了一条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的新模式,通过企业订制人才、亦工亦学、加强职业素养磨练、轮换式顶岗、建立新型实训联合基地、推动企业专家与教师精准结对等新举措,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职业教育最终的目标是“育人”,学生是职业院校制造的“产品”,用人单位是“产品”的最終用户,产品合不合格,最有发言权的是用户。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大量新生业态,产业融合、跨界发展成为新常态,特别是工业制造2025国家计划和“互联网+、智能+”国家战略的推出,“腾笼换鸟”、产业升级,推动大量的企业从简单的手工作坊型向知识密集型、智慧型演进,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成为新时代IT企业的标配。

“一专”指具备扎实的软件开发专业知识、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综合知识,“多能”指的是软件开发能力、软件测试能力、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复合型指“知识、能力和素质” 三个维度都能达到预定的人才培养标准。

在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建设中,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阶段:第一阶段,称之为“书呆子”阶段,教师沿用经典培养模式,重视知识的传授,起“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缺乏锻炼和实践的机会,只满足“知识、能力和素质”复合型模式中的知识维度;第二个阶段,称之为“工匠”阶段,职业院校注重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和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满足“知识、能力和素质”复合型模式中的两个维度,毕业生基本能满足现阶段企业的用人需要,最终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成为一代“工匠”。此阶段目前是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主流模式;第三个阶段则更进一步,称之为“技术领军人”阶段,通过对学生的职业素质、人文素质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具有一定的行业视野和职业志向,在学生心中播下成为领军人物的种子,这种学生毕业后,在胸怀、格局等方面都一定的提升,其中优秀者有机会成为某一个行业的领军人物。

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素质人才是争夺产业未来高地的最重要资源,信息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应向更高层次创新.我们根据社会和学科发展的特点,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的培养做了一些探索。

二、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的新思路

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指掌握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具备软件开发、测试和项目管理能力,在“知识、能力和素质” 三个维度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明确了一专多能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后,应制定创新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的职业院校基本都具备了培养“工匠型”人才的条件和实践,学生在校园接受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强化以通识课为基础的专业教育,在实训基地加强动手能力,毕业前大部分学生也能得到一些实习的机会。

“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拉近学生技能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但也存在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实践项目基本都是模拟项目,模拟项目受到资金预算、教师水平等种种因素影响,往往是简单化和模板化,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二是实践环境都在象牙塔内,只考虑技术环境,无法模拟复杂的商业环境,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三是学生到实习单位从事的工作,大部分无法加入核心团队,只能从事一些边缘的辅助性工作,与计算机专业性关联不大,无法在“知识、能力和素质” 三个维度得到全面的锻炼。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探索了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的新模式,根据一专多能复合型模型,在软件测试、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三个方面,挑选了中数通信息有限公司、广州领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高新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精准结对。“精准结对、协同培养”改进了传统的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等学生实践模式。学生不是企业的“局外人”,学校、学生与企业在签订培养用工协议,学生具备了 “在校学生”和“职前员工”双重身份,学生的培养质量与企业利益紧密绑定,学生能真正进入到企业的具体业务中,融入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融入企业的文化中,成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的新举措

“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是学校、企业和学生根据自身优势和发展需要进行的一项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学校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企业获得合适的人才,学生得到成长,实现三赢。该模式的特点在于“精准”,无缝对接企业用人需求和学生能力模型;该模式的精髓在于“协同”,学校和企业明确分工,学校端偏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传授,企业端偏重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探索出“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些新举措。

1.企业“订”人才,学校供“产品”

一般情况下,二年级按照个人意愿、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等维度进行分组,学校提前与企业接触,企业以“委托培养班、企业冠名班、企业订制班”等形式与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学校对学生进行选拔,与家长签订“企业订制式”培养用工协议。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内容等,并明确学生的考核形式和标准。

学校主要负责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企业主要负责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学校、企业与学生提前签署就业三方意向协议,毕业后直接在合作企业就业。

学生培养目标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完全符合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情况和业绩考核情况记入学生个人档案,作为是否具备毕业资格和毕业评优的重要依据。

2.“工”即是学,学也是工

“工”“学”一体。“工”即是学。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到工作岗位,每天都需要总结反馈工作成果,教师会布置一定的课题,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后,需要结合实践经验推进课题的研究。同一单位的学生,需要定期组织讨论会,分享工作经验,交流工作心得。

学也是工。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师配置和考核标准等多方面,与企业一起探讨,尽量满足企业的学生培养的环境要求。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增加具有企业工作经验教师比例,派遣教师深入企业,与企业定期交流,了解企业最新的生产情况和行业方向,在学生的考核标准上,加大实践类技能的考核占比,学生在企业取得的业绩可以带回学校,学校验证后,直接可作为考核的依据,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调整学生的考核指标,工作表现、上级评语、企业评定的绩效等都可以作为学生考核依据。

3.职业素质磨练

“技术领军人物”较之“工匠”,具有良好的管理意识、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换言之,领军人物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知识和技能都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但是素质的提升必须通过沉淀和升华。只有在真实的企业环境,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才能提升职业的素养。

学生通过在校专业理论学习,成为企业的“准员工”,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遵守企业的管理制度,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教育,认同企业的文化,不断增强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和社会适应意识,为以后成为领军人物播下种子。

4.轮换式顶岗

传统的顶岗实习模式,采用学校推荐与学生、企业“双选”的形式,到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岗位单一,无法满足一专多能的人才模型需求。我们挑选的中数通信息有限公司、广州领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高新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不同的领域各有所长,中数通擅长软件测试,领迅擅长软件开发,而高新兴具有非常丰富的大型软件项目实施经验。结合企业的生产需求,我们对学生的实习岗位进行了统一安排,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软件测试、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三个岗位的锻炼。通过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历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不同的企业文化背景、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人和事,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对职场的适应能力,轮换式顶岗模式符合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5.新型实训联合基地

学校根据统筹不同专业的实训需求,组建联合实训基地,跨专业跨学科,学生在其中有机会取得不同專业知识,极大地拓展了视野,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跨专业跨学科的联合基地,资源互用、优势互补,既节约有限的资金,也最大化实训作用。

联合实训基地不仅成为师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重要阵地,而且可充分发挥出基地其他专业资源的价值,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专业教师技能提高;合作企业可在基地优先选拔到优秀人才,达到“双赢”的效果。

6.企业专家与教师精准结对

企业专家与教师是专业人才的两种角色,企业专家直接面对客户、面向生产,有敏锐的市场触觉,实践能力很强,教师直接面对学生、面向科研,理论知识丰富,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解教育和学生成长的规律。企业专家和教师是一对优势互补、同声连气的CP。

学校牵头组织,成立“企业专家与教师精准结对”的委员会,发行周期性的内部刊物,组织定期的沙龙交流,分享教学和企业经营遇到的问题和经验,共同进行课题研究

四、结语

企业和学校是推动社会发展两种组织形态,是推动生产力变革的两种重要力量,在长期的演变中,企业直接面向生产一线,为社会生产产品;学校则面向企业,为企业培养人才。这种社会分工的结果是,学校和社会实践两者造成了一定的割裂,特别是职业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的人才,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种割裂不利于职业教育的长期发展。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推进,“互联网+和智能+”对行业的赋能,一专多能复合型的人才需求缺口日益突出,传统的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亟待升级改进,我们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探索了一条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的新模式,通过企业订制人才、亦工亦学、加强职业素养磨炼、轮换式顶岗、建立新型实训联合基地、推动企业专家与教师精准结对等新举措,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刘晓勇,付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路径[J].高师理科学刊,2018,11(83).

[2]马小娟.职校学生校外实习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以西安M职业技师学院为例[J].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7,6(1).

[3]陈桂梅.校企合作培育卓越复合型人才的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53).

[4]黄轶文.基于CDIO的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6(42).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职“人才孵化基地”校企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土建类专业产教创深度融合机制探索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