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从何而“教”?

2019-09-10 05:13丁爱平
关键词:学为中心李广画圆

丁爱平

摘要:从一线教师的教学误区出发,指出:“学为中心”的“学”不单指学生的学,而是师生共学、共研究,教学相长;教师的“教”是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因材施教,适时进退,最终“教,是为了不教”。赏析贲友林老师《圆的认识》教学片段,得出:“学为中心”的“教”应该从“拎出重点,聚焦本质”“直言不讳,厘清认识”“共同梳理,追根溯源”“赏识激励,教学相长”等方面展开。

关键词:学为中心圆的认识教学误区教学赏析

在各种教研场合,很多教师都会提出这样的困惑:在大力推进“学为中心”课堂理念的情况下,自己反而越来越不会“教”了。到底什么时机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很迷茫。

一、怎么理解“学为中心”:从一线教师的教学误区出发

回到教学现场,我看到一线教师存在一些教学误区:

(一)操之过急不自主,教得强势

有些课,课前的研究单设计得很好,有几个大板块,学生的想法很多元,一开始的交流也很民主,但是上着上着,教师就把学习路线紧紧攥在手里了,看似只有大板块,实则每个大板块内部又被切割成若干个小步子、小问题。

大胆放手吧!我们要相信学生,让学生试误,做他自己,做他自己的数学。“学为中心”的课堂不是园丁修剪的盆景,那些枝枝叶叶自由生长、旁逸斜出,才是最富有生命力的风景。

(二)浮于表面少进阶,教得缺位

有的地区走极端,把教师的说话时间严格控制在几分钟之内。教师希望学生“语出惊人”,要什么有什么;碰到需要着力教的地方,只是蜻蜓点水。学生走马灯似的汇报研究单,没有曲折和质疑、没有提炼和拓展,看不出获得了哪些思维的进阶、能力的提升。

课堂的精彩在于生成性和创造性。学生课前密密麻麻的研究单上,有多少是家长告知或者网络上拿来的“套装”知识?教师以为学生都会了,其实大多数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其所不然、其还可以然。浮于表面的自主,很可能滋生肤浅、浮躁和虚假,失去学习的本义。

(三)目标模糊失良机,教得羸弱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年轻教师中。他们敢于放手讓学生自主探究,但是目标意识薄弱,跟着学生“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不能迅速锁定学生的认知偏差之处、理解错误之处。这就造成学生的认知模糊,不能透彻理解知识,不能把握知识本质;导致上课热热闹闹,考试漏洞百出,教学质量不理想。年轻教师上课要有一个舵,明辨方向,该出手时要出手。

(四)评价滞后不匹配,教得短视

教学评价依然是难啃的骨头。部分学校的命题依然残留着那种封闭单一、程式化的应试模式。于是,教师有委屈:花了一节课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却考不过隔壁班,因为就考那些东西,他们早就把易错题练了好几遍。

我们不能短视,要放眼未来。数学意识、数学眼光、数学思想、数学情感等才是不容易被遗忘的、带得走的、能推动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要迎难而上,革新教学评价,让教师发现教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以上误区表明,很多教师之所以对“教”产生了迷茫,是因为只是仿出了“学为中心”的外形,并未深刻理解“学为中心”的内涵。“学为中心”的“学”不单指学生的学,而是师生共学、共研究,教学相长;教师的“教”是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因材施教,适时进退,最终“教,是为了不教”。

二、如何实施“学为中心”:贲友林老师《圆的认识》教学片段赏析

再次拿起贲友林老师《现场与背后》一书,我不再只是津津有味地看学生的表现,而是仔细搜索贲老师是怎么教的,是怎样和学生一起学的。以《圆的认识》这节课为例,我发现贲老师所“教”之处,为“学”而来,皆为风景。

(一)拎出重点,聚焦本质

【教学片段1】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那用圆规画一个圆,会不会画?

生(齐)会。

(教师邀请王若骐到前面画圆,并利用多媒体实时展示画圆过程。)

师大家看画圆过程的“现场直播”。如果他画得好,我们就表扬他为什么会画得好;如果出现了问题,就分析问题是什么。

(王若骐画圆。)

生(李欣怡)我觉得王若骐画得很好,因为他把圆规中间的那根针定在纸上作为圆心,然后他一拧就画出了很标准的一个圆。

……

生(柯欣怡)我觉得王若骐画得很熟练,不像有的同学需要画好几次。只是圆画得比较淡,可以画得深一点,让大家看得更清楚。

……

师哈哈,如果把圆规中的铅换成深一点的,可能要好一些,是吧?颜色深浅,不是我关注的。我关注的是,刚才柯欣怡发言时说到的“熟练”。还有,我觉得之前李欣怡的发言有一处特别好,她在王若骐画圆这个动的过程中看到了不动的地方。

“学为中心”的课堂没有步步为营的“问题串”驱动,学生的思考更为自由发散。小学生很容易被非数学、非本质的各种信息所吸引,比如关注画圆的笔色深浅、动作是否熟练等。贲老师大大方方地点出,并引导学生关注画圆过程中“不动的地方”,让学生的思维聚焦于“圆心”这一重点概念的本质属性。

从何而“教”?“拎”出重点、聚焦本质,无疑非常必要。教师不能满足于热热闹闹的展示汇报,重要的是,在短时间内,对学生多样化的思考做出理智的决策,去粗取精拎重点,去伪存真抓本质,凝神聚力,更好地服务、支持、引领学生的“学”。

(二)直言不讳,厘清认识

【教学片段2】

生(李广威)我发现画圆的半径要比画直径难,因为画半径我们不仅要找一个点在圆上,还要找出圆的中心;而画直径的话我们只要找两个垂直的……哦,不,两个在一条直线上的点,一起在圆上就可以了。

……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讨论价值。为什么呢?只要理解了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半径、直径都好画。(示意李广威)你说一下,什么是半径?

生(李广威)半径是一条线段,一个端点在圆上,另一个端点在圆中心上。

师说“圆中心”,我想大家一定不满意。

生(齐)圆心。

师接着说直径。

生(李广威)直径的两个端点都在圆上。(其他学生提示)而且要经过圆心。

……

学习如果脱离了师生之间的真诚对话,那就不是真正的学习。精彩的,大家欣赏;错误的,大家辨析。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是坦诚的、安全的、自由的。贲老师洞察到了李广威发言背后的问题,即对半径、直径概念的理解含糊不清,所以他干净利落、直截了当地指了出来,并且通过不断追问使李广威获得了清晰、正确的概念理解。

数学概念具有合理性,是必要的,也是可以接受的,这来自于它的逻辑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理解、总结概念时的逻辑错漏。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全然依靠正面强化和反复训练得以纠正,有时需要经历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你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错在哪儿吗?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给学生以启发,让学生自己在逻辑上修正、完善,让概念的内涵具备合理性。

(三)共同梳理,追根溯源

【教学片段3】

(学生充分交流完各自对直径、半径的认识之后——)

师我们回头看板书,建议怎么写?

……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至此,形成如图1所示的板书。)

……

师(板书:曲线图形)黑板上写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圆。我看黑板上还应该画一个圆。在黑板上怎么画圆呢?

……

生(李悦文)我认为,张惟天的这种方法和丁天行的方法有联系。丁天行的方法就是把手臂的肘关节作为圆心,用手和肘之間的距离作为半径;而张惟天是把一个手指头作为圆心,把两个手指头之间的距离作为半径。其实,这就是丁天行方法的“缩小版”。

师我们回味一下刚才李悦文的发言,她的发言好在哪儿呢?

生(夏春秋)她介绍了张惟天的方法和丁天行方法的相同之处。

师分析到位!方法不同,但是,我们有没有关注不同的方法之间是否有相同的地方?他们的方法和唐竹心的方法、和我的方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生(齐)有。

师再想想,和刚才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生(齐)有。

(师生梳理出相同的地方有:定点,就是圆心,定长,就是画出圆的半径。)

师画圆的方法很多,但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在先学后教、多维互动的教学场景下,学生很容易获得大量的数学知识,但这些知识也很容易杂乱无序地充塞在学生的头脑中。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梳理。

梳理,不能由教师替代、包办。比如,板书怎么写?我们通常会写出预设的关键词,给学生呈现一个精心布局好的知识框架。而贲老师却把板书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对比总结,自主建构知识框架。再如,学生的发言怎么评价?我们通常会做出自己的评价,给学生一个权威的认定。而对李悦文的发言,贲老师却让学生自己从不同的方法中追根溯源,洞察数学知识的连接点、生长点。

长此以往,学生会善于独立学习,不断积蓄推动他们长远发展的能量。正如布鲁纳所指出的:“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科内容。我们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在正式学校教育结束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

(四)赏识激励,教学相长

【教学片段4】

师最后,我要隆重请出一位同学。为什么请他呢?昨天晚上,在看大家的研究单时,我发现我犯了一个错误:我让你们写是不是有发现,没有安排栏目让你们写有什么疑问。但他,把疑问写出来了。谁呢?热烈掌声有请曹企元!

生(曹企元展示)我的疑问:一个点算一个圆吗?

(学生纷纷议论。有一些学生说“算”。李广威说,只要这个点足够圆就行了。全班学生笑了。)

师一个点算一个圆,你说算就算吗?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在想,我得认真准备一下。我找到了一本书,(投影出示《数学符号史》封面)我从这本书里面找到了数学上对点是怎样解释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一找这方面的资料,再来回答曹企元的问题。有时,我们的想法还真不能跟着感觉走。好,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

“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贲老师的口头禅是:“稍等,稍等啊!”他总是慢条斯理地装出很笨的样子,等待学生自己去琢磨,然后讲给他听。这是何等智慧的教学艺术啊!

叶澜教授说“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生命旅程”。“学为中心”的课堂上,学生不仅有主动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满足,还有生命潜能充分彰显、灵性尽情放飞的愉悦。贲老师浓墨重彩地请出曹企元同学,是对问题意识的激扬,也是对创新思维的彰显;是教师向学生学习的谦卑,也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的和谐美好。如果我们身边涌现出更多的“曹企元”们,那将是多么幸福的教育生活!

猜你喜欢
学为中心李广画圆
带露的风轻轻跟着我
画圆的月亮
《圆的认识》教学实录
How to Arou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lish Study
在借鉴中寻找另一种可能
李广的故事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开放教育下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为中心:把学生推向课堂的最前沿
积极构建“学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