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诚
摘 要:每一个读者的心中都会有一个独特的“别里科夫”,让不同的读者读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个”可能才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别里科夫”不能仅仅是停留在说教当中的人,他应该被赋予更加现代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进,“别里科夫”们也该走出书本,走进更加广阔的人文世界,让经典真正永久。
关键词:别里科夫;我们;教学反思
相信没有人会愿意像别里科夫一样打扮自己。看那一幅画面,明媚的阳光下,人们在悠然、闲适的聊天、谈论,只有别里科夫把自己裹在厚厚的衣服里,戴着帽子、手套,拿着雨伞,鞋也是用来“保护”自己的黑色皮鞋,就是眼睛也要用墨镜遮挡。他不愿享受阳光,不愿和别人并排走路,不愿与人们说哪怕一句话。他是那样的格格不入。真不知,在他的心目中是否希望阳光出现。
他是学校的老师,是一个教古代语言的老师,但老师的职业并没有给他带来思考着的乐趣,并没有使他产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成就感,他所教的古代语言也并没有为他带来思想的更新与人格的淬炼。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发现和杜绝新事物上。他在担惊受怕中度过每一天,他也在憎恶中度过每一天。就是生命中最美好的初恋也无法让他改变一下对新事物的看法。他看不惯骑自行车的未婚妻,年轻的柯瓦连科“穿着绣花衬衫出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他就认为是离经叛道的。他甚至辖制了全城,“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他是多么的可恨,他是所有人的噩梦。
然而别里科夫不仅是可悲可恨的,更是可怜的。
作为教师,作为社会群体中承载并传布思想的人,他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一切言论以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为“准则”。他没有独立的人格,他只信奉政府。在别人眼中,他是告密者,是特务,是政府的走狗和鹰犬。其实,他所忠诚的政府未必会重视他。他只是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员,在政府的眼中,他以及像他一类的人只不过是用来维系自身统治,维系政权稳固的一块砖石而已。“走狗”、“鹰犬”都是别人对他们的抬举。他只不过是一个满脑子装满了落后、保守思想的人而已。
他把自己用各种东西“套”起来,从穿着到思想都要把自己严严实实包裹起来,“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他深陷在套子式的思想中不知自拔。每天活着的任务就是用“套子式”的眼光看待一切,一旦发现新鲜的不合“套子”的事物就极力扼杀。他恐惧、心烦意乱,当生命中最美好的恋爱和婚姻来到自己身边时,他依然无法享受到点滴的美好。他陷在“套子”中太深了,就像可怜的祥林嫂,被各种封建、愚昧的观念束缚而不知如何掙脱。
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我们该憎其可恨,还是该悲其可怜。
而反观我们自己,我们的身上是否也有别里科夫一样的“套子”而不自知。我们为流行的事物而狂热,青少年迷恋各样“小鲜肉”,成年人迷恋各样流行的做派。从穿衣打扮,到坐卧用具,无不与别人攀比,追逐流行的时尚元素。我们早已忘记了该怎样素面朝天,用本我、真我去生活。
对于新出现的事物,我们虽然没有像别里科夫一样的恐惧、忧虑,进而扼杀,但我们是否也在言语上不屑,在思想上望其消失?“80后”、“90后”这些带有明显时代标签的称呼,多少也包含着别人异样的看法,有对一代人整体的担忧。也看不惯在网络背景下成长起来的“00后”的各种思想行为。而这些又何尝不是我们的“套子”?
就是在家庭中,在教育子女方面,我们总担心孩子走“弯路”,从所读的书,到结交的朋友,我们总希望他(她)们能按照我们设定的框架进行。我们总想把子女塑造成我们理想中的样貌。我们是有独立思想的,有美好理想与追求的人,但我们的思想中也难免会有别里科夫式的“套子”。
当然,如果把规范我们社会良性运转,促进人际关系友好互动的各种制度,也称为“套子”的话,有些“套子”的存在是必要的。我们不能忘了如何过马路,不能忘了尊老爱幼,不能忘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于这样的“套子”,我们不仅要继承,还要大力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