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淑梅 吉聪聪
摘 要:中学阶段是学生理性思维、价值观形成并确立的关键时期,也是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新时代背景下,为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时效性,应深入认知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方法与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在目标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元主导;在内容上,重视“中国精神”、传统文化、国际理解教育等;在教学方法上,多运用陶冶法、讨论法与情境模拟法;在教育途径上,多措并举。
关键词: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再认知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坚持以文化自信为内涵的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发挥着核心作用,而中学阶段是学生理性思维、价值观形成并确立的关键时期,也是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新时代背景下,多种社会思潮借助传播手段的多元化、立体化,极为渗透、隐蔽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思考方式、行为选择。因此,为强化国家认同,增强国家凝聚力,树立民族自信心,爱国主义教育已成为新时代的迫切要求、国家长远利益的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学开展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的再认知:
一、对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再认知
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应在依据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的基础上,将新时代要求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体系。
首先,宏观层面坚持一元主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重视主导意识形态的引导,增强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同时爱国主义教育要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胸怀,应不断认识和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使公民能够尊重文化多样性,提高多元文化共处能力。
其次,微观层面,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具体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知识维度:公民参与民主生活所需要的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核心价值观知识。能力维度:公民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所需要的智力技能和参与性技能,形成批判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情感维度重视个体道德品质,如诚实、友爱、信任、自信、尊重、责任等基本道德要求,养成全球意识、合作意识、多元文化意识、国家意识、责任意识、民族意识等爱国意识。
二、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再认知
1.强化“中国精神”在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中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简言之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的构建机制彰显文化性和时代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于民族国家而言,国家精神更能凝聚国家力量,凝聚国民共同意志。因此要注重利用国家精神引领爱国主义教育,塑造公民意识,强化国家认同。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中国精神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学德育大纲》相结合,以中国精神为主线贯穿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始终,以中国精神为理念引领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体系构建,将中国精神渗透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实施中去,培养国民高度的公民意识和自觉,塑造公民的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厚植文化自信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巨大的感染力和丰富的创造性。伴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的重要性越发显著,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和伟大民族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深深影响着民族性格。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教育受到流行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2然而民族的发展需要借助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支持。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和历史文明。爱国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强烈的民族、国家归属感,是团结各族人民、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应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内容建设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校园环境建设、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途径中,重塑中学生文化素养,培养青少年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提升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3.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培养理性爱国
爱国主义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和辩证思维,正视本国的历史和国情,把爱国情感与理性思考结合起来。理性的爱国教育应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不断丰富和改进内容。一方面,尊重来自不同民族、种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公民,增加对异质文化的介绍,使公民认识差异、尊重差异并且学会处理差异。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充当的角色,使学生在比较中对中国的成就和不足有清晰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民族忧患意识以及强化民族自豪感。
4.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国内不同民族文化融合、碰撞,世界各国文化、价值观念也不断涌入,尤其是西方国家的自由化、个人主义至上的价值观念的渗透,使得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也具有了多样性,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刺激与诱惑,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就是在这种矛盾和冲突的境遇中形成。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建构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然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国对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由于教师能力有限,教学方法单一,使得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不强。
三、对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再认知
我国是民主社会,民主社会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民主宪政、国家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还应在实践参与中遇到有关社会、政治方面的问题时能进行独立地分析、判断并做出符合民主社会合格公民的正确行动。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批判性、独立性思考能力以及作決定的能力。然而在我国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较多,学生参与学习与探究较少。为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可以多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首先,充分运用陶冶法。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生活化、具体化、实际化,与学生经验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在面临真实问题情境下进行思索,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与选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陶冶法可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时效性。
其次,积极运用讨论法。通过师生、生生间的讨论,培养学生研讨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讨论前,教师要确定好主题,选择学生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校园中发生的典型事例,特别是选择那些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同时在认识上又存在明显分歧的问题。对时事进行讨论能够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教师要创造宽松、民主的课堂讨论氛围,充当教学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进行自觉自主判断和选择,使学生自由表达观点。讨论结束,教师应根据讨论主题和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讨论法能够利用讨论的形式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价值判断及自我决定能力。
此外,尝试运用情境模拟法。这是一种体验式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模拟选举、模拟立法、模拟法庭等让学生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了解民主程序,增加政治知识,提高参与民主生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对拓宽爱国主义教育途径的再认知
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背景对中学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应对文化多元的挑战,处理好文化多元与政治一体的关系,中学要构建多元化的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多措并举,全方位渗透式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而提高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互相渗透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责任,缺乏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可以将思政学科与相关人文学科,如历史、地理等进行融合,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者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以隐性的方式渗透、融合到人文学科、自然学科课程中,在科学性和思想性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重视起对中学生爱国情感、爱国意识的培养和爱国行为的养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合格公民。
2.强化爱国仪式,重视国旗国歌国徽教育
爱国仪式是学校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爱国仪式应成为政府大力倡导的内容之一。利用一些强制性制度建立象征性仪式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联结,将学生的爱国情感与固有国家象征物紧密结合,外化于学生每天的校园活动中,进而通过爱国仪式达到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的效果。3目前在我国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缺乏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的有意义的爱国仪式教育,因而学生难以将爱国仪式与主体爱国意识的养成建立有效联系,在将爱国内化于心方面存在困难。因此,第一,学校应大力开展国旗国徽教育,巩固爱国主义思想,让学生熟悉国旗国徽的图案构成及意义。第二,举办各种以国歌国徽国旗为主题的校园文体活动,例如主题演讲、征文比赛、主题班会等;第三,要注重将国旗、国徽等象征性符号融入校园文化环境、班级文化环境的建设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爱国意识。第四,严格执行升降旗制度,不论住读或者走读学校,早晚升降国旗,高歌国歌,强化学生对国家象征物的崇敬感和神圣感,激发学生爱国热忱。对于侮辱国旗国徽国歌的行为予以严厉批评并进行教育。总之,通过强化爱国仪式和进行国旗国歌以及国徽等国家象征物的教育,使学生不仅掌握爱国的理论知识,培养爱国意识,更应将爱国情感外化于日常的行为中,采取积极的爱国行动。
3.校内民主参与和校外志愿活动结合,强化公民行动
在校内,鼓励学生积极创办社团和参加学校管理。学生不仅是课堂与各项活动的主体,还是学校管理的参与者与执行者。为提高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以及学校管理的有效性,校区可将管理权下放到各年级,同学们可在学校和班级的纪律、卫生、大型活动、同学关系、食堂就餐、宿舍就寝等各种多样的管理中得到锻炼。此外鼓励学生在校务委员会、后勤组织等机构担任相应职务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使学生了解领导阶层、政府机构及科学决策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公民技能和态度。鼓励学生创办各种组织,围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讨论、决策。教师应充当学生民主参与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影响学校生活的决策以及鼓励学生参与课程内容、教学程序、行为准则、娱乐活动以及其他政策和实践领域的决策。让学生学会民主讨论,学校创设开放的班级讨论气氛,组织学生探讨争议性问题以及时事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讨,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反省、公平论争等相关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加强法制观念,增强学生思考政治问题的复杂性和思辨性,锻炼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在校外,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等,带领學生参观当地政府机构,了解熟悉各部门的运作流程。通过社区志愿服务或者挂职社区,使学生了解中国基层民主政治,让学生在公共领域的真实环境下进行问题的选择、决策、制定方案等。通过给学生提供参与公共政策的经历,让学生去选择、设计和运用自己的项目,将民主的知识和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念和价值观内化于行动中。在参与中体验民主价值,提高参与民主生活的技能和强化社会责任感。
课题来源: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朝鲜族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编号GH16026)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李文权.新时期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6.
3.赵程程.中美中学爱国主义教育比较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8.
作者简介:靳淑梅:延边大学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教育管理,民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