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
【摘要】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和高考的不断演变、进步,模式化静态作文教学明显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写作教学的要求。写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包含了内化、意化、外化这三个环节。写作的过程化是一个我们必须尊重的规律和躬行的教学方式,写作的过程化教学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噱头,也不是一个简单机械的理论概念,它应该是一个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写作行为、写作艺术,本文从写作过程化教学的理论入手,结合教学案例,探讨过程化写作在高中作文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方法。
【关键词】过程化写作;教学案例;分享反思
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和高考的演变、进步,模式化静态作文教学明显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写作教学的要求,写作的过程化是一个我们必须尊重的规律和躬行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仍然存在这一些问亟待思索和解决的问题。
一、什么是过程化写作教学
什么是过程化写作教学?过程化写作主要受“行为科学”的影响和启发,研究写作从静态引向动态。以往指导学生写作是要求写一篇如何如何的文章来,写出来的文章与范文相类即可;而过程化写作则要求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求指导整个写作过程,要求尽可能写出个性。
写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包含了内化、意化、外化这三个环节。学生拿到了一个作文题目或者是写作的信息,首先要将这些眼前会听到的外在的信息转变成自己心中内在的认识和感知,此为内化;接下来就是这些信息在学生内心(头脑中)和已有的一直以来学习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相关信息的冲撞和融合的环节,此为意化;然后在选择最佳的方向和方式把这些信息和想法流露笔端,挥洒于卷面,此为内化。
然而,在现实中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更多的还是模仿或模式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老师临时布置作文题,为了应对考试的高强度、高速度,强迫学生在40-60分钟内完成,学生根本就没有一个充分的内化的过程,自然写出来的东西都缺乏思想,甚至幼稚可笑;同时,规定时间内写完作文后,多数老师都是拿出几篇范文,负责任一点的老师会写一篇下水文,他们的目的都非常明确,就是希望学生按照他们给出的范例写作就可以了。很明显,这样的写作教学方式,让老师的喜好和审美水平成了学生写作的唯一标准,这不仅会严重限制学生的写作的创造性,更多更广的层面上还是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丧失了写作的兴趣,严重的情况是,如果老师的欣赏角度和标准出现偏差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写作的定义和认识,这样以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韩寒口中“高中语文作文死亡论”的苦衷了,而从过程化写作的三化角度来说,我们也可以明显地发现这种“模版式”写作教学方式剥夺掉了学生写作的意化过程。如此以来,学生的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就缺少了心意和新意,和几百年前人人诟病的“八股文”没有什么区别。
二、过程化写作教学案例分享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孔子也说“学以致用”,领悟最好的价值在于践行,回到语文教学一线,自己欣欣然将“写作过程化”教学方式引入到写作课堂。收获之余,也有几分困惑。
布置作文题:《倾听自己的声音》。
第一步:内化。审题解题环节,这是一个动宾结构里面又套了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型命题作文,动宾结构是倾听……声音,偏正结构是自己的声音,动宾结构强调写作的重心落在动词,即“倾听”二字,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要重点写出倾听这个动作,如何倾听,倾听的方式和具体表现,而偏正结构落脚点则在于限制语“自己”,学生在写作时要注意体现声音的发出对象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自己”写作的方向应该落脚与内心而非外在。同时按照命题作文写作的要求:“字字落实” 原则,该作文题总共包括三个关键词除去刚才强调的动词“倾听”和修饰语“自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名词“声音”,三个关键词,三个语素在具体写作中有轻重之分,但是三者却是缺一不可的。同时整个作文题“倾听自己的声音”还属于一个寓意型作文,那就意味着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努力地挖掘出这个命题的意义和潜台词,即体现出相信自己,回归平静,忠于自我等思想层次。而这些写作重点的落实是一个过程,学生需要在看到这个作文题目的同时,将这这个命题,快速地映入脑海,然后转化成自己内在对这个命题的认识和解读,在具体理解和解释的过程中又必须结合自己以往对于“倾听”“自己”“声音”这三个关键写作语素的认识和理解,最终形成一个比较肯定和信任的判断和写作的大致方向和强弱侧重。做好这几个步骤,也就是做到了过程化写作的“内化”。
第二步:意化。构思,谋篇布局。学生在完成作文題第一环节“内化”后,在心里已经拥有了自己对这个作文命题的认识和理解,即形成了自己的写作观点和写作思想。接下来就需要做的就是将自己内心的观点和写作思想转化成某种条件,依托某种渠道和载体来加以呈现。这个过程就包括构思,选定好文体,选择素材,安排好写作的先后顺序,内容文字的详略比重……如果自己内化后的观点思想倾向于柔和抒情,那么我们选择的文体则可以是散文或抒情式议论文或者是抒情式记叙文,同时在选材上倾向于生活化的素材,在写作内容比例安排上要凸显故事;如果我们内化后的观点思想比较有层次感和纵深感,那么写作的文体就可以选择典型性的议论文或者是议论性散文,同时在选材上则倾向于典型有代表性富有时代气息的人物事例,在写作内容上则要凸显思想议论。
第三步:“外化”。就是语言的组织和表达。学生在“内化”和“意化”的基础上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观点和素材和思路准确、流畅、生动、简洁的表达出来这里面就涉及到学生的语言功底,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采”,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也就是说文章如果没有文采,那么会失去可读性。文采,是一个很空泛抽象的概念,简单说就是作文遣词造句的艺术性。提高文采可以走好以下几步:1.炼字,即词语的替换。用富有内涵、色彩和深度的词语替换掉原来平淡、粗俗的文字,常常可以使用成语、感情词、色彩词;2.增加修饰语,在名词、动词前增加修饰语,一般为形容词、副词,这样既可以体现感情倾向又可以让语句变得更押韵更顺口;3.变换句式,长短句互用,整散句结合。增加语言的音韵感,让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让语言表达富有层次感,在浓缩语句的同时也减少了阅读的疲劳感;4.合理使用修辞格。常见的修辞手法排比、对比、对偶、比喻、双关……,修辞的使用可以让语言表达更生动传神;5.诗文增色。适当的引用诗句或者是人物的评论(例如颁奖词、墓志铭),不仅可以增加文采而且还可以丰富内容加强论证强度。
以上所述,是自己在平常作文过程化写作中的一些具体操作和理解,确实过程化写作原理在写作的理论指导上让自己有了一个清晰的方向,但是在实际操作和效果上还有一些地方仍需要提高和完善。
三、关于过程化写作教学的反思
如果过程化写作只是一个简单地理论流程“内化”到“意化”再到“外化”,如果只是体现在一个课时,一个单位时间内连续完成的动作,那么更多的倒像是一个简单地写作原理分析,缺少了作文指导的实战意义和价值。笔者想,在具体写作操作中,把它落实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比方说先收集素材,然后归类整理,提取写作角度,再提炼命题和观点,再构思布局,再表达誊写。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给出一个单位时间来完成,也就是说,将现在在一堂课上要求学生完成的写作,分解到日常或是几个单位时间来完成,真正地落实好“内化”“意化”和“外化”这几个写作环节,让学生不再是仓促行文而是有感而发,有理可依,有据可循。也许有老师会提出置疑,高考考场留给学生写作的时间只有不到60分钟的时间,不强化训练学生的写作速度怎么保证学生考场完卷?在笔者看来,恰恰是这种貌似正确的狭隘思想戕害了学生的写作天赋和能力提升。
首先,笔者要澄清的是限时训练不是不重要,作文写作训练的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能出口成章、一气呵成。但是如前面所言,凡是得要讲究一个规律,那就是“循序渐进,水到渠成”,既然写作的过程化原理告诉了我们写作不是一个静态的单位时间里完成的活動,那么我们为何不认认真真地把写作的每一个步骤都走稳、走好呢?小孩都懂的道理“要跑步先要学会走路”,凡事不可一步登天,一蹴而就,写作也是如此,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容不得我们急功近利,生搬硬套,写作教学还是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将写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落实到位,把写作过程走好了,让考生的能力提升了,让考生的兴趣增加了,让考生的个性保持了,到了真正要限时写作的时候,自然学生就不愁没话可说,没事可写,当然也不会在大批量的出现类似、单调的文章。
文章本天成,渐进出佳作。写作的过程化教学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噱头,也不是一个简单机械的理论概念,在笔者看来,它更像是一个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写作行为、写作艺术,在写作的过程化教学这条道路上,需要我们每一个语文工作者,特别是写作传授者,不断躬行、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徐君善.过程化写作范式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启示[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07(10).
[2]童明辉.在情境中关注过程化写作[J].语文学习,2014(10).
[3]余米曲.基于学情的过程化写作训练[J].语文教学通讯,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