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落地的有效策略

2019-09-10 00:13陈桂娉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43期
关键词:内涵建设传统文化策略

陈桂娉

【摘要】学校是文化传统的重要阵地,只有建立“中华魂”,学校文化建设才有依靠。如何推进农村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好地将“学生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和家长文化”有机统一,从而推动学校文化内涵发展,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内涵建设;策略

党中央对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今时代比较热的文化现象, 为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立了方向。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战略任务,我们应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浸润在学生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家长文化各个方面,对师生、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学校是文化的传播基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不断创新和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之路的重要抓手和目标追求。在督学活动中,我常惊讶于校园环境的大同小异,课堂教学未能体现学校文化的理念与内核,造成学校文化与课程建设、课堂实践两张皮,学校文化悬于空中、挂于墙壁,落不了地。校园物象化环境校与校之间的设计概念与色样又是如此相近,但学校的“教育理念,一训三风”却各有异同。我常冥思:学校文化所派生出一系列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是怎样互相支撑的?如何才能使学校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用什么策略才能更好地将学校文化落地从而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一、抓住重点,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也是我们民族的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最近央视热播的《平语近人》传递出来的是中国人,说中国话,爱中华,更彰显了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优秀”就在于其内在博大精深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建立文化自信就是要在教育中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和道德精髓。学校教育是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升核心素养的任务。从培养“德智体美劳”这五育而言,首当其冲的就是德育,也就是人的思想。以传统文化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如下图:)

无论是神话色彩深厚的《西游记》或是战争烽烟四起的《三国演义》,无论是家族兴衰的《红楼梦》或是时势造英雄的《水浒》;无论是诗词歌赋,或是散文小说,人物故事经久不衰;无论是朗朗上口的《弟子规》《幼学琼林》……,或是含义深刻的儒学教材《论语》《传习录》……,中华文化无论是文字传承或是物象传承,其意蕴博大精深、是我们学校文化根本的文化基础,不仅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始终,更需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始终。

二、取法正确,融合传统文化的基本路径

怎么才能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常态教育融合起来?这是很多学校都在探索的话题。就比较成功的案例来看,如下几点做法是值得发扬的。

(一)用好部编教材,散溢优秀传统文化之馨香

教育部针对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科学与人文、为学与为人、德性和智能、知识和人格关系的失衡等突出问题。于2016年统编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历史和道德与法治教材有针对性地改进了原有教材中出现的问题。以“部编本”语文而言,课文选篇凸显了经典性、文学美、适学性,还体现了时代性。整个小学一至六年级上下十二册入选124篇优秀古诗文,占总选篇的30%,较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加幅度达80%。平均每个年级约20篇。初中选篇124篇古诗文,占该学段选篇的51.7%,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较原人教版有所提高。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从编写内容及活动形式可见部编语文教材把《语文》《国学》《科学》等多学科深度整合。因此学校教育要切实做好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任务,学校文化方可在课程文化中的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实现学校文化的化人功能与教学活动自然融合。

(二)融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文化一体,夯实学校文化内涵

校本教材是对学校文化理念与课程建设的有效补充,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内容及传统节日活动利用地方课程和建立学校民族文化课程体系和“中国式人格教育”课程体系。以番禺区石碁镇石碁小学的校本教材《石碁小学经典阅读教材系列》为例,该校挖掘阳明心学内涵,建构了“润心文化”,确立了“为培养‘正心·至善·敏行’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基”的办学理念,的在理念的统领下开展学生活动,并编写校本教材,以第五册为例:

编写理念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石碁小学全体孩子们建立文化自信,学习、传诵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厚德载物”“见贤思齐”等理念和情怀有着不可低估的当代价值。每册书都编有古诗文、国学经典、名人故事和传统节日。一至六册内容编入的古诗文及故事以仁爱、忠孝、诚信等主题归类,侧重选了《弟子规》《千字文》《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传习录》等经典名篇名句,旨在让孩子们自小熏陶于传统文化的诗文国学经典及传统节日活动实践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逐渐强化文化自信。

(三)融优秀传统文化与制度文化于一体,夯实学校制度建设

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共同的一种价值体系,所确立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都必须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准绳。制度文化隐含于学校文化,是学校进行各部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活动必须遵循的规范准则。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现代管理规章制度,德育文化、教育科研、安全管理、发展评价、师生行为规范等,它主要利用奖惩等评价机制导向师生思想正向,促进良好校风形成。健全的规章制度不仅是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抓手,更是規范师生思想、言行、习惯的准绳。

(四)融优秀传统文化与环境文化于一体, 提升学校文化物象化的品位

学校文化的育人途径以课程文化深化其精神内涵,还有环境文化的显性育人,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潜移默化。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特色的彰显,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环境文化是一种物化了的思想、观念、教育价值观,以其潜在式的隐性课程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活动,导向人的培养,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质。

环境文化从校园结构布局分,包括场楼道文化、食堂文化、围墙文化、宿舍文化、外部绿化文化和学校软件文化等;从功能分区看:包括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生活区文化(如:厕所文化、寝室文化、食堂文化)、功能室文化、校园绿化文化、其他场所文化特色展示等。以石碁镇中心小学为例,访校创建广州市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以来,大力加强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学校制定了校园建设规划,从功能分区、结构布局、绿化美化等方面全面规划设计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为“儒雅文化”说话,使整个学校形成了一个环境优美、布局合理、格调优雅、色调和谐、体系统一的文化特色。

雅致的孔子廊

沉稳的文化墙

大气的雅修堂

墨香的书画廊

(五)融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德育于一体,提升学校文化育人内涵

“文化德育”,就是利用一切有效文化资源及其独特育人功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对文化教育资源吸收、体验、内化,从而滋长学生主体道德成长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品德成长的是文化,“以文润德”“以文化人”育人目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源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衍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可见现今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围绕传统文化建构起来的。

文化德育不止于德育,而涵盖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学生活动等领域。尤其是学生活动,更易于彰显学校文化“化人”成效——学生核心素养。石碁镇石碁小学开展的“四节·三礼·两会”(即:七大传统节日、读书节、篮球节、艺术暨社团文化节,入学礼、毕业礼、入队礼,故事会、校运会)就是彰显学校文化指向“化人”的目标,通过活动平台展示和提升学生的素养,从而夯实素质教育的效果。

总体而言,学校文化的建构只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方可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程红兵.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12,6(1).

[2]程武山.传统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发展.中国教育学刊[J],2018(S1).

[3]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社会科学战线[J],2017.

[4]张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学习出版社 [M],2012,10.

[5]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S],2014,3 ,

[6]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見[S],2017,2.

猜你喜欢
内涵建设传统文化策略
“四四模式”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内涵建设
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引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