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义
摘 要:学生作为创造祖国未来的一份子首先要有爱国情怀,有一颗与祖国共进退的火热的心。而教师作为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有责任和义务通过一定方式对学生这一受教育者施加一定影响,使得其朝着预想方向发展。地理教师要有足够的认识,应当做好课程安排,巧妙地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上。润物有声,相信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上的充实还能保证精神上的富足。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爱国主义教育;策略分析
前言
以往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缺乏责任感和爱国意识,这一教育问题已经暴露,我们不能够再坐视不见,应当加快分析,与各学科充分融合,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实际,使得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得影响。教师适当补充一些教材和有用视频,学生投入其中接受影响,思想状态无形中发生变化,爱国情感得以形成。
1爱国主义教育概述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大的意义不是取得什么样的社会地位,也不在于取得了多少次的成功,人生最大的事情实际上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爱国意识是每一位公民都应当具备的。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人们在此方面的认识越来越薄弱,早已经没有了原先的精神面貌。我们都知道祖国未来发展需要当代学生来创造,空有知识没有情感的青少年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事业接班人的要求,我们所期望的学生其不仅要有正确的三观,还应当时刻关注形势变化,始终坚持以推动中华繁荣昌盛为立足点,因为只有这样民族还有未来、国家才会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极大内容,其中之一就是保卫国家,这是一种精神文化,这强大的思想动力,思想决定意识,只有在正确的思想下才能够引发正确的行为,所做出的选择和决定才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早年国家开始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加大了对此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有着决心和勇气。我们都知道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一定的载体,建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它并不是一个空幻、虚渺的东西,这也就意味着该项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用。我们要做的就是增加时间和注意力的分配专心做此事,以研究者的身份置于其中,推动该项事业有所前进、有所发展。其次,它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不冲突,或者说它就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一直到今天,精神文明建设还在持续,爱国主义教育仍未停止。
2为何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研究初中地理发现其实际上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并不单一讲述自然,其中还包含着人文知识,这也就是说地理教材中蕴藏者爱国主义素材,应用价值极大,换句话说地理学科非常适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就学科本身而言,其有着独特的特征,影响力和价值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更重要的是其为爱国主义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地理知识学习和爱国情操培养之间完全统一。
我们提倡爱国主义具体化、全面化,学校承担着传播一定舆论和思想意识的义务。现今我们采用分科制教育体系,若想完成上述中提到的目标就必须意识到爱国情感的培养需要实时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之中,地理教师要首当其冲的承担任务,按照指令行事。
3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策略分析
3.1联系乡土地理,循序渐进培养思想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应当明白这个道理,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懂得一步一步引导。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做起,调动学生的情绪,就这样持续深入最终引出爱国主义主题,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下循序发展,为情感的抒发做铺垫。联系乡土地理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成长在此,学生对家乡有着特殊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更能够保证学生具有学习积极性。教师带领学生全面回顾,共同领略乡土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学生思绪飘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大多是感性的,在教师特意引导下学生会对家长的一草一木产生浓厚的兴趣。家乡是一个小的范畴,教师以家乡为引子最终引出祖国这一大范畴,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介绍祖国河山,借助这样的契机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原先教学中热爱家乡的情感已经形成,它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并没有改变传授知识这一初衷,教师可以联系地理章节知识学习展开教学安排。例如在学习《天气和气候》时教师可以从其后进行分析,阐释乡土气候形成的原理,某地方的自然与人文皆有一定的现实依据,教师注重带领学生去探索。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知识让学生对乡土产生别样的看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
3.2带领学生欣赏大自然、家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脉脉深情
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山川湖泊、地形地貌的图片,教材编写者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知识将图片进行的特殊处理,我们不能够从中深刻感受到那种别致的美。学校已经完成了数字化建设,教师应当以多媒体为依托开展动态课堂,上课前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收集一些大海深渊此类能够充分体现自然之美的照片呈現给学生,为了营造一种真实感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特殊处理功能制作视频,并配置相对应的图片。现有家庭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好,学生中不乏有有一些去真实地点去观赏的,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讲述,学生虽然语言组织并不是很理想但好在情感真实,能够引发其他学生的向往与憧憬,其他学生在其带领下仿佛置身其中置身于美丽的画面中。初中阶段学生喜欢新奇事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这一特性,带领学生探索地理奥妙,学生的兴趣被点燃,变得更加自觉主动,这比教师的僵硬代入来的更有价值和意义。学生学习的越深入就越能够体会到祖国的地大物博,越发热爱祖国。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家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四四方方的课堂中走出来,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3.3抓住当前社会热点,激发学生责任心和使命感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爱国主义这一主题不会改变,其始终贯穿于教育之中。但是教育具有历史性,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应随之改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当今社会人类活动越发频繁,地球母亲已经不堪重任,人口与环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成为了热点问题,该问题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这一问题是全球性,值得我们深思。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地理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相关意识。例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数据,让学生对环境做到心中有数,为了引起学生重视教师可以放置对比图,借此直击学生心灵。一些学生本身在时刻关注世界上发生的大事,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近期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点进行收集,接着尽可能结合书本知识进行全方位讲解,完成对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的剖析。另外教师还应当学生明白我们处于全球浪潮中,世界的事与我们密切相关,从而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借此激发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4与其他学科融合渗透,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在渗透爱国教育时教师的眼光不能够过于局限,应当注重与多门学科相联系,将各学科知识贯穿起来。教师应当注重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交流沟通,共同商讨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融合语文、历史等知识全面叙述,例如讲授《中国河流--长江》时从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讲述第五篇内容时引入毛泽东主席的诗词《长征》并对照地图从诗中找出当时渡过的河流。时间与空间结合,现实与历史重叠,即融合了语文知识又穿插了历史知识。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有效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响应教师。借此来激发学生的浓厚的爱国情怀。
4结束语
新时期地理教学应当尽力摆脱旧有教学痕迹,变得不再单纯进行知识教育。教师肩负爱国主义教育任务,应当发挥自身能动性,在教育舞台上熠熠发光,不断深化课堂教学内涵,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其中,越是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越是建构在深刻的现实认知基础上,传播正能量,确保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怀。教师应当不断收集教学信息,做好反馈工作,结合学生情绪变化来适时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并保证始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不改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借此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秋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7(11):139-140.
[2] 黄幼莲.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