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燕
摘 要:高中数学的难度有所提升,并且更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数学学习的意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高中數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可以发现学习与生活中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本文主要对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进行介绍,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方式
引言:
数学建模主要是指在实际问题的背景下,利用数学符号和语言作为表述,建立数学模型,并且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求解,依据所得结果解决实际的问题。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充足的知识储备,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就成为了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目标。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学生学习知识不只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所应用,实现数学学习的意义。
一、注意建模内容的选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数学的建模能力,建模内容的选择是关键,选择符合学生兴趣、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充分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建模,不仅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影响,还会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选择和设计建模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考虑所选择的内容是否既符合学生的兴趣,又和教学内容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样建模的内容为学生所熟悉、所感兴趣,使学习的过程可以更有乐趣,让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学习的快乐。其次,要注意所选择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能力,学生在每个不同阶段的学习中都会有不同的学习状态,教师在选择建模的内容时要充分结合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情况,遵循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争取实现每一阶段的建模学习都取得相应的成效。最后,教师所选择的建模内容要尽可能的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可以对传统的教学有所突破,不能局限于固化的知识内,可以将建模的内容拓展到时事热点、生活实际上,这样更便于实现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日后利用建模解决问题的意识,实现建模能力培养的意义。
二、充分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数学的建模能力,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前提,学生要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对生活的认识、生活的体验不同,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在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学生的辅助,在适时的条件下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提示,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要掌握学生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除此之外,数学建模不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内容,是在不断的实践、交流中取得学习结果的。在建模活动中,学生要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合作,交流各自的看法经验,针对某一问题要进行沟通探讨。并且在建模活动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背景,学生需要有充足的经验经历,所以在开始学习之前,学生可以小组几人针对问题进行考察和访谈,可以由学校组织进行实地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学生通过与小组其他成员的共同努力,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所以在建模活动中,只有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三、促进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新课程标准改革中,明确提出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一要求,让学习和生活不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同时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建模和其它学科的关系,让学生从其它学科中选择一些应用题,然后利用数学模型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了解数学建模的应用,如解决生物遗传病机率时应用相乘原理等。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做一个良好的铺垫,通过课堂生活化教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对学生进行建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步了解建模的过程和建模的方式,使学生的能力可以稳步提高。
另外,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建模内容涉及面广,学生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耐心、锻炼学生的意志力。通过类型丰富的建模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使建模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建模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结束语:综上所述,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是在近些年的教育发展中提出来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可以通过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更系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只是为了考试,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实现学有所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价值。
参考文献:
[1]俞晓清. 加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提高数学应用能力[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12):806.
[2]李海英. 运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J]. 改革与开放,2012,(2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