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历史思辨性教学与史料实证的融合途径

2019-09-10 13:07刘燕玉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融合途径史料实证高中历史

刘燕玉

【摘 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引入一股清泉,增添了一缕馨香,各高中历史教师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开展历史教学。史料实证是一项重要核心素养内容,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十分必要。思辨性教学是以“怀疑的态度和意识”开展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如何将思辨性教学与史料实证相融合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辨性教学;史料实证;融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36-0129-02

思辨性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學形式,它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辨析与辨别等能力,要求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有条理地分析问题,并在分析的过程中善用逻辑思维能力,注重推理,以推理来探究和解决问题。史料实证素养培养需要与思辨性教学相融合,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秉承“思辨性”原则,恰当科学地选择史料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思辨性教学的开展需要以一定客观真实的历史资料为支撑,继而开展论证。“思辨性”的渗透要让学生在感知“真实”、了解“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其对历史事实的认知。因此,教师要秉承“思辨性”原则,恰当科学地选择史料。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了解史料的特征,对所选的史料进行辨析,一遍遍筛选,挑选更有价值且与现实认知有冲突的事实资料[1]。

教师秉承“思辨性”原则所选择的史料,更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思辨性教学。在《辛亥革命》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科学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意义”,教师可秉承真实、有效、科学、思辨等原则,从课内到课外,选择“真”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提高认知。这里主要以课外资料为例进行说明。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的史料具有代表性,且与现实人们的认知存在一定冲突,对学生理解“辛亥革命意义”的双面性很有价值。《宣言》中有这样几句:“自辛亥革命以后,以迄于今,中国之情况不但无进步可言,且有江河日下之势……”教师可先将史料陈列出来,然后让学生对其进行鉴别,明晰史料的价值,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接着,让学生将目光定格于“无进步可言”几个字,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意义生出“质疑”,推动思辨性教学的开展。

二、提出“思辨性”问题,强化史料实证的意识

所谓“思辨性”问题,即具有争议性、讨论价值,且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教师有必要提出“思辨性”问题,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与学习体验来感悟历史事实。并借助史料实证,在对思辨性问题不断争辩和讨论中拓展知识,丰富认知,对“真”史料有更深刻的认识。学生对思辨性问题的讨论与分析并非无根据可言,需要依凭一定的史料来论证。

提出“思辨性”问题是促进思辨性教学与史料实证相融合的有效途径。如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与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商鞅变法”的意义,并对其有科学辩证性的评价,教师可提出以下思辨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辩论:“商鞅变法到底有没有进步意义,它是好是坏啊?”

有的学生认为商鞅变法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其价值不容忽视和抹灭。他们给出以下史料:“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彊,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彊……”这段话选自《史记·李斯列传》。还有的学生认为商鞅变法最后具有较大的消极意义,它过于提倡“法治”却严重忽略了人情,最终商鞅被车裂,可见报应。“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这段话选自《史记《商君列传》(五)》。学生通过不断举证进行思辨,思辨意识和史料实证意识均得到了发展。

三、巧用小组合作的模式,提高思辨性教学效率

小组合作进行辩论是思辨性教学开展的重要方式,思辨性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史料实证的参与,为了更好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教师要巧用小组合作模式,提高思辨性教学的效率。众所周知,学生个体的思辨具有局限性,而集体性的思辨则更能促进思辨教学的开展。因此,要想结合思辨性教学促进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十分必要[2]。

如在《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清晰了解日本侵略者实施的“非人类”暴行,并对其这一行为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提前搜集真实的史料,可以去图书馆查阅史料,也可以从网络上寻找史料进行佐证,总之搜集史料的方式可以多元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激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坐,立足史料实证,开展思辨性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小组之间分享了历史事实,并在探究谈论中进行多元化的合作学习,小组组长对各个小组成员的任务进行了分工,各小组在愉悦欢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思辨,这不仅内化了知识,同时也提高学生辨别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一举两得。

四、重视实证报告的运用,开展“思辨性”讨论

在高中历史思辨性教学中,“运用实证报告”是实现“思辨性教学”与“史料实证”相融合的又一个重要的途径。要想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激励学生完成实证报告很有必要。何为实证报告?就是利用大量真实的史料来佐证一个论点,或者呈现一个历史内容。实证报告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内化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思辨性意识,提高思辨能力。

如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便可以通过运用实证报告,鼓励学生开展“思辨性”讨论。教师可以提前一节课让学生在课下搜寻史料,以便在课上运用。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实证报告,即将“百家争鸣”时期的各个学派的思想观点加以总结,撰写实证报告。撰写结束后,让学生拿出课下所找的史料开展辩论,用资料佐证观点,提高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开始,教师可以让小组间进行思辨讨论,紧接着,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展全班范围内的思辨活动,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思辨意识和史料实证素养。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思辨性教学的开展,而思辨性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样也可促进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提高,二者是相互促进的。高中历史教师应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理念,巧用科学的方法,实现“思辨性教学”与“史料实证”的完美融合。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不断探索,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创新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俊伟.史料实证与高中历史思辨性教学的融合探究[J].新课程(下),2018(4).

[2]葛纪平.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初探[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融合途径史料实证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融合途径探索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