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庆岭 张艳红
摘 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展的关键期,也是道德培养和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做好这时期的德育工作至关重要.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引领者,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本职工作.本文就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策略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愈发地被人们关注.在初中生的德育教育中,班主任對学生的引导作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因此,班主任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策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一、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学生的德育水平发展,使初中生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进展,但是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否则难以保持德育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
(1)班主任德育工作过于理论化.教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灌输,忽视学生主观判断和选择,导致德育效果不理想,同时只重言传,不重身教的行为使学生难以感受到德育的意义和力量,特别是当教师出现言行不一的情况时,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降低,德育工作更是难以继续开展。
(2)班主任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忽视师生之间的互动,缺乏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没有良好的沟通难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够针对性地展开德育教育,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策略
(1)构建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德育工作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只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投入到德育的学习中,并身体力行为集体和谐、稳定的环境做出贡献.教师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首先是尊重、理解学生,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不因为学习成绩的差异而区别对待,也不因学生偶然的违规行为而有歧视情绪,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树立他们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其次就是教育方式的灵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对待后进生的问题上,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使其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关爱,同时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赏识教育,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而对于优等生,也要全面看待他们身上的优点和缺点,科学合理地进行引导, 防止他们产生骄傲自满自负的心态。
(2)密切德育教育和学生关系
德育教育是针对学生展开的,目的也是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使他们的言行举止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文明规范,这对他们自身的成长发展也是有很大帮助的.班主任展开德育工作就要重视实效性和针对性,切实贴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对学生生活学习各方面的状态都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措施.同时,班主任要和家长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共同完成.另外,班主任要明白德育工作内容的广泛性,见效的缓慢性和时间的持久性,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以身作则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表率,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比如设置一些文明性标语,“团结友爱你我他”“保护我们共同的环境”等一点一滴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同时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对学生的影响,努力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3)深化德育教育和生活实践的关系
学生们学习到的知识都属于二次经验的转换,而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认知思维和情感培养具有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学习科目和学习内容的增多,学生长时间的学校封闭教育导致他们对社会缺乏严重的认识,容易使德育理论陷入空泛的教条主义之中,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为了落实德育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班主任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生活中深化对德育的认识程度,同时以实际行动为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做出行为表率.比如,清明节的时候,教师可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位革命先驱扫墓,通过了解先烈的英雄事迹和无私奉献精神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伟大的革命精神和奉献理念,树立学生的爱国思想,通过扫墓的实际行动将德育理论转化成行为实践。初次之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孤儿院等进行实地参观,培养他们的广爱之心和博爱之心,实现从个人的小我发展到大我,这一系列的课外活动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平。
总之,初中的德育培养工作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班主任要做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结合德育教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能在日常的行为活动中很好地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初中班主任工作开展中德育的渗透策略[J].刘勇.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2).
[2]走在思想前端: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相关思考[J].邵小英.课程教育研究.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