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开果
摘 要:理学大儒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不开口朗读,难以有效地深入文本之中;眼睛看的不仔细,朗读时容易出错,并且发现不了文本中的细微之处;而不专心,则虽反复朗读,依然没有实质性的收获,让朗读流于形式。朗读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因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注重提高朗读教学的课程比重,优化朗读教学,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朗读能力。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作出以下讨论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
引言
小学语文作为一个基础学科,与各个学科之间有非常紧密关系。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应列为小学教育的主要教学对象。学生掌握朗读能力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更对未来成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应设计好小学语文教学方案,努力做好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工作。
1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教学的意义
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语文上的书本知识,还需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语文常识,并且能够具备语文的各项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多方面发展。朗读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之一,学生通过学会朗读,能够更好地了解散文、诗歌的内涵,并且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他们的发展。同时,朗读也能让学生在其他能力上有所进步,比如朗读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还能够让他们的作文能力也有巨大的提升。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
2.1朗读内容单一化,缺乏多样性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朗读的内容也十分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朗读的内容往往单一化通常局限于课本的内容,而课本的内容在学生预习时就浏览过,这会导致学生朗读兴趣不高,进而不重视朗读。此外,在朗读过程中,教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往往会选择朗读能力较强、语速较快的学生进行朗读,便于尽快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加快了教学进程,增加了课堂内容容纳量,但是忽视了大部分学生朗读的练习,没有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朗读平台。
2.2学生缺乏朗读的兴趣
在当今教学中,即便是小学生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同时由于小学生各方面的不成熟,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不高,在实际学习中缺乏朗读的积极主动性。此外在课上集体朗读时部分学生还会存在“滥竽充数”的情况,对自己的要求不高,课下更加不会进行练习,这无疑会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不断降低。
2.3死板的朗读评价方式
由于朗读属于一种需要学生自由发挥的教学内容,所以评价往往会决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通常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短篇课文的朗读练习,在学生朗读完课文后,教师的评价往往也是十分简单的,比如“讀的不错”等等,这样的评价虽然一定程度上予以了学生正面评价,但是评价方式太过模糊,并不容易突出学生的亮点。学生在得到这样的评价之后很难受到鼓舞,更加深入的朗读练习也难以继续展开。
3 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
3.1创设情境,促进全员融入
教学实践表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因而对于文本教材中的内容、意蕴,难以做到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此外,由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有众多借物抒情或借物咏志的情感流露,而这些思想十分成人化,这对于小学生来说,要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无疑较为困难。对文本内容理解不够深入,对文本情感不能做到有效地掌握,学生们又怎么能够做到声情并茂的朗读呢?久而久之,学生们对文本的朗读热情也就随之消退了。创设教学情境,因情入境,以境生情。教师可有效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学主题之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欲望,强化学生对文本思想情感的感知感受,以此切实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3.2重视评价教学
在小学阶段,学生虽然思想并不成熟,但是已经建立独立的自我认识,拥有较强的自尊心,对于外界评价十分敏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性,激发其语文朗读兴趣,完成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教学任务。在课堂朗读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表现,给出正确评价意见,让学生能够自主性进行朗读学习。教师在平时生活中,也可以常常表扬学生,让其养成积极向上习惯,学会主动去阅读。
3.3尊重学生,增加朗读环节的趣味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师分析研究和施教的对象,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朗读部分,教师也要丰富该环节的课堂设计,增加趣味性,以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使朗读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能顺利开展。在朗读环节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法,比如朗读表演法,朗读接力,朗读比赛等方式丰富朗读环节的课堂教学。以表演朗读法为例,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表达特色,并在朗读过程加以表现。这种表演朗读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人物性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体会朗读的乐趣,以此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3.4实践活动,促进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朗读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渠道。6-12岁的小学生,天性好玩,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绝大部分小学生,对教师有着程度不一的依赖心理。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褒奖,乐于在同伴中表现自我,并具有强烈的好胜心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可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朗读比赛活动,调动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积极地投入文本朗读中来。在文本朗读中陶冶学生们的情操,让学生们获得成就感、满足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朗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正视朗读教学,转变固有的教育理念,依据新课改要求实地践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朗读环节留下充足的时间,丰富朗读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在朗读评价上要委婉客观,既能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要客观指出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黄宏桂.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145.
[2]罗前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8(24):383-384.
[3]郁广其.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8(34):120-121.
[4]高守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农家参谋,2018(07):165.
[5]陈玉米.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方法[J].华夏教师,2017(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