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峰 马乔恩
摘要:以西方为中心,以竞争、博弈为主的传统治理体系不利于各国之间的合作。无法应对当前人类面临的各种困境。更不能回答人类未来该向何处去这一重大问题,世界呼吁更加完善、更加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增进政治互信三方面着手,不断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构建国际新秩序,取得了显著成效。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走出全球治理困境,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也是人类走向美好未来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治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D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9)06-0080-09
作者简介:马俊峰,博士,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马乔恩,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全球治理是关乎全人类前途与命运的一个重要议题。“所谓全球治理,就是在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制度和规范框架内,各种不同的行为者,通过协商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经济、政治、环境、健康和安全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全球利益和秩序。”可见,全球治理需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国际组织和其他非國家行为体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完善全球治理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应对全球问题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过程之中,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叠加,和平与发展遭遇诸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的挑战。经济全球化遇到的挫折,人类政治、文明交流中出现的摩擦等构成了当前全球治理的时代命题。“人们对全球合作的诉求从未如此之高。与此同时,可以满足这些诉求的制度化合作却停滞了。在许多领域中,多边的跨国合作已经日趋无效,出现了核扩散、轻小武器激增、恐怖主义、失败国家、全球经济失衡、金融市场波动、世界贫富不均、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匮乏、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现象。”这些现象表明传统的全球治理模式已经失效,无法应对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全球治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全球治理制度因没有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而进行适时的调整,所以面临着合法性、融洽性以及有效性等不足的现实困境。”可见,全球治理体系亟待改革、调整和完善,很显然,全球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已经无法靠某一个国家的力量来解决。一方面,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独立解决全球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各国的协商合作能够使全球治理更具合法性、执行力、有效性。“在这个日益相互联系的世界上,这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不能单靠某一个国家来完成,无论国家擅长与否,充分解决这些紧迫的问题,需要国家之间进行集体协作、采取共同行动。”可见,全球治理的困境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场的世界背景,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指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完善经济治理体系,增进政治互信,是走出全球治理困境、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一、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深度挖掘和解读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资源,能够丰富和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增强世界各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为全球治理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扩大世界各国在全球治理过程中的文化共识、价值共识。
首先,充分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这个根基不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藏在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之中。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冲突随处可见,人类的美好未来面临着诸多压力,全球治理遭遇各种挑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不只是中国人民的愿景,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夙愿。尽管各国在历史文化、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无论哪个国家的人民都向往“美好未来”,人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从未停止,整个人类历史就是通过实践不断接近、实现“美好未来”的历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就在于为实现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探寻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中,都有关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哲学思想、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在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改革的过程中,要深人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挖掘各国在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美好生活方面的精神基因,结合时代问题加以阐发,从而引起各国的文化共鸣。只有立足于各国的文化基因,从中找到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才能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历史感、厚重感,才能赢得各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认同,才能引发世界各国对当前全球治理体系的反思。“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学者就已经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提出了建议:“这种世界系统可能由一种新的全球道德来支配,这种道德的基础是对将来一代和现在一代的伟大意识和认同。”新的治理体系的建立要以文化、道德上的认同为基础,人类不论走多远都应该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其次,要通过回顾人类共同经历的世界历史,让各国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让世界相信,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那就是人类经历了资本主义推动下的经济全球化和近代以来的两次世界大战.各国共同经历了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感受了战争带来的深重苦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承受了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任人宰割的重重苦难。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中国人民都倍加珍惜当前的和平局面,更能理解和平对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世界各国都应该以历史为教科书,深刻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深刻认识到和平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首要前提。要通过历史向世界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以和为贵、充满智慧的民族,也要通过历史让各国珍视和平。亨廷顿曾提出:“在很多文明的世界里维护世界和平还需要第三个原则.即‘共同性原则’:各文明的人民应寻求和扩大与其他文明共有的价值观、制度和实践。这样的努力不仅有助于减少各文明的冲突,而且有助于加强单一的全球文明。这样的文明可能是更高层次的道德、宗教、知识、艺术、哲学、技术、物质福祉等等的混合体。”也就是说,寻求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完善全球治理,需要各国具有以“共同性”为特征的价值、制度和实践,而这种“共同性”的寻找就是要从各国共同的历史经历、共同的利益追求、共同的民声中去寻找和挖掘。“正是由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表达了世界各国对于‘共同价值’的追求,为如何实现‘共同价值’提供了可行的中国方案,它才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认同。”只有基于“共同性”的全球治理才是“合唱”,而不是以西方为中心的“独奏”;也只有尊重和追求“共同性”的全球治理才能获得更多国家的认可和参与。
最后,要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历史契机创造当代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人类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要肩负起引领和促进国际合作的责任,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不搞唯我独尊、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不搞以邻为壑、恃强凌弱的强权政治,妥善管控矛盾分歧,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积极构建国际新秩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加拿大政治家、外交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莱斯特·皮尔逊曾提醒世人:“人类正在进入不同文明.必须学会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相互学习、研究彼此的历史、理想、艺术和文化,丰富彼此的生活。否则,在这个拥挤不堪的窄小世界里,便会出现误解、紧张、冲突和灾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文明对话以丰富的内涵: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对于世界文明共生共存、共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比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外交理念、政策都更重视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各种文明之间平等的地位,也希望能够为文明间的交流、对话提供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环境,从而为全球治理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基础。当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需要注人更多优秀中华文化,也需要融合更多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中国应通过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观的阐释,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推动全球治理理念的发展创新,从而打破传统西方全球治理理论的思维定式和话语垄断,讲好全球治理的‘中国故事’。”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也是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过程,能够塑造更好的中国国际形象,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彰显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魅力。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献给世界的中国智慧,是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中国贡献,对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也为完善全球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完善经济治理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
资产阶级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革命性的作用,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开拓了广阔的世界市场,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促进了商品贸易和资本流动,加快了各国间的交流对话。正是由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的利益和命运才真正紧密结合起来,整个世界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看到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承认当前经济全球化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从本质上讲,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就是世界历史形成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过程,同时还是资本逻辑在全球演绎和布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发展为一个以竞争、冲突、对抗为主要特征的体系,随之而来的是全球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地区冲突此起彼伏,文明间的隔阂逐渐加深。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兴起,全球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克服经济全球化的矛盾和弊端,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推动世界经济更好地发展,共创人类的美好未来,是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重大课题。经济全球化是把人类命运联系起来的重要力量,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也要继续借助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在2019年6月28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大阪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世界经济形势和贸易问题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领导人,我们有责任在关键时刻为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把准航向,为市场增强信心,给人民带来希望。”中国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秉持正确的义利观,在推动全球开放、互联互通,变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合理不公正的因素,推动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成果,共担全球责任,不断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在持续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开放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首要条件,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要为经济全球化创造充分的条件,更要尊重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运行有其自身规律。只有充分尊重经济规律,发挥市场作用,扫除人为障碍,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实现贸易畅通、百业兴旺。”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加强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这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人类交往全面加深的重要内容。“面对时代命题,中国坚定不移坚持对外开放。面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中国坚持走开放融通、合作共赢之路,坚定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把自己囚于自我封闭的孤岛没有前途!”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各国的开放、发展,开放意味着进步,封闭将导致落后。“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空洞的外交口号,也不是人为构造的外交理念,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对世界问题的思考和担当。”经济全球化进程虽然充满了曲折和问题,但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都将以失败告终。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开始抬头,给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个时候,中国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坚定不移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充分体现了中国的责任意识,也体现了中国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进人阶段陛调整期,质疑者有之,徘徊者有之。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各方利益,是大势所趋。我们不能因为一时困难停下脚步,要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注重同各自发展实践相结合,注重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引领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坚定不移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尽管外部世界不确定性有所增加,但中国仍在积极融人全球化上率先实行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坚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人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致力于建立和完善国际经济秩序的中国,必将使世界经济在多边经贸合作的探索中实现新的增长。”对于中国而言,坚持对外开放可以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制度建设、法制建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时能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提高对外贸易效益,提升国际竞争力;对于世界而言,开放的中国能够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作出中国贡献,为世界各国提供广阔的市场,也有力地反驳了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
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要以发展为导向,增进世界人民的福祉,为引导全球经济健康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平等地享有发展权利,任何国家都无权阻挡其他国家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虽然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但是发展的不平等、不均衡等问题还很严重。如果深入分析当前影响全球和平与发展的一系列危机,就会发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发展上存在的鸿沟是导致这些危机出现的重要因素。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凭借先发优势,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始终占据支配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则长期处于被支配地位,这就导致双方在发展机会、合作关系、利益分配、话语权等方面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最终演变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不断拉大,矛盾逐渐深化,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愈发突出,这些问题都暴露出当前全球经济治理的弊端。从眼前来看,这些问题导致发展中国家始终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也无法分享世界发展的成果;从长远来看,全球经济治理所秉持的零和思维、丛林法则并不能指向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还会给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埋下隐患,最终引发战争与冲突。因此,经济发展问题不仅仅关乎平等、公平的实现,更关乎中国能否更好地处理、协调当前全球治理中出现的挑战和危机,能否提升全球治理的有效性、针对性。中国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就是希望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创、共享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多的发展成果。中国始终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不忘自己是发展中国家这一定位,努力为发展中国家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营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寻找实现国家发展的道路,提高国际地位。自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为世界的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是维护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压舱石”。中国的发展不仅增加了中国人民的福祉,而且增加了世界人民的福祉。自中国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以来,中国已经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创办亚投行等多种方式,缩小发展鸿沟,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更加开发、包容、平衡、普惠,为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作出了诸多实质性的努力。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再次证明了中国的倡议符合民心,顺应潮流,为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推动世界经济的持久增长,完善世界经济治理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增进政治互信,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
在全球背景下,国际主权间确立起来的政治互信构成全球治理的逻辑基础。而“全球治理,是一种民主的治理,国家、国际组织、区域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将以平等关系,共同承担对于全球性问题的责任;全球治理,是一种规则的治理,全球性规则是治理过程的权威来源,规则的制定与施行是各国及不同组织共同参与的结果;全球治理,是一种诉诸共同利益与价值的治理,维护全球利益是全球治理主体的共同责任;全球治理,是一种协商与合作的治理,维护全球秩序和利益必然是超越暴力和冲突,依赖于协商、对话和合作的治理”。可以说,这是对全球治理较为全面的描述,这一描述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具有重要的启发。各国之间要增进政治互信,就要弘扬伙伴精神,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妥善处理分歧,不断扩大共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要加快推动各国间平等关系的形成。“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全球事务由各国人民商量著办,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我们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要求各国间以平等协商的方式处理全球事务,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更为民主的全球治理规则。尽管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已经比较明显,但是在当前不合理的经济政治秩序下,在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地位悬殊的情况下,各国的平等关系仍未建立起来。“只有在每一种文化都尊重其他文化的权利,并且建立起全球治理所需要的参与制度等诸如此类的义务得到扩展的条件下,权利才能得到维系。正因如此,人类治理不仅涉及秩序问题,而且涉及物质和文化资源的分配问题。”各国间的平等主要体现在,各国平等地享有发展的权利,各国平等地制定发展规则,各国平等地选择发展道路,各国平等地共享发展的成果,各国平等地参与对话交流。要实现上述方面的平等,需要以联合国为首的国际组织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也需要世界各国积极呼吁、支持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还需要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争取自身权利。中国从未侵略过任何国家,也从来不以强凌弱;相反,中国长期致力于支持和帮助落后国家的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实现各国的平等发展,主张各国之间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并在国际交往中积极践行这一主张。中国的立场和做法对推动各国形成平等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要不断增强国家间的政治互信。当今世界,各国间的往来虽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但是各国在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发展道路、意识形态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是影响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因素。恰当地处理这些差异就能推动国家间的友好往来,错误地处理这些差异则会导致国家间的冲突和摩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和平发展道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某些国家蓄意传播“中国威胁论”“中国挑战论”等,故意夸大国家间的差异,企图利用这些差异挑起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警惕、批评和怀疑。中国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了一套具有感染力、生命力的话语体系,向世界表达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传达了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机遇的诚意,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车、便车,也传递了中国积极构建互联互动伙伴关系的意愿。更重要的是,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创造了更多机会,搭建了更大平台,提供了更多帮助,有力地支持了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并为增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互信,推动南北对话,解决各国问题乃至人类共同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的这些努力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相信中国,增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互信,也向世界指明了构建更加和谐、平等、民主、互信的全球治理模式的可行路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要大力倡导各国共担全球责任。人类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也充满了各种风险和挑战。建设美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是中国人民的梦想,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梦想。应对全球风险,参与全球治理,是中国人民的责任,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责任。当今世界,影响和平的因素不断增加,各国在发展道路、发展方式方面的分歧不断增加,世界政治多极化,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加剧,科技革命带来新的风险,核扩散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关乎人类的前途与未来,关乎每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各个国家相互依赖,密不可分,不但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更是责任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由各个国家、国际组织等国际法主体共同承担责任,承担责任的大小、多少并不影响责任共同体的构建,应该是一种‘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这一表述由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定,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突出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上,已将这一原则作为法律框架和基础性机制。”可见,人类早已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意识到,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形成责任共同体,只有各国主动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世界才能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各种挑战,世界才能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抬头的另一个后果,便是原有全球治理的领导者不愿再承担全球治理的责任。国际制度是全球治理的核心,一系列多边主义的制度安排就是全球治理的领导者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当前,少数西方国家一连串的‘退群’行为,正在使全球治理的公共产品出现衰退的趋势。”共担世界责任,需要各国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也需要世界各国将这种责任意识付诸实践。“只有通过团结协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才能获得巨大的合力,才能获得更大的友好感,才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获得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在和平、和谐、合作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获得全面发展。”在重大国际事务中,中国始终积极发挥一个大国应有的作用,在应对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时,中国也自觉履行义务,认真按约履行承诺,成为世界公认的负责任的大国之一。中国始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处理国际事务,立场坚定地反对“保护主义”,继续坚持推进全球化,显示了完善全球治理的信心和决心,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正在以实际行动为完善和优化全球治理体系作出贡献。
近年来,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完善经济治理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增进政治互信,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從而铸造新型文化秩序、经济秩序、政治秩序,为走出全球治理困境、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优化和创新全球治理模式,丰富全球治理经验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也为实现人类共同的福祉,走向美好未来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李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