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英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创设认知需要情境,初步探究发现新知,抓住重点自主探究,交流、表达、小结,旨在帮助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顺利开展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语文学习方式,对于探究性学习则被忽视。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呢?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核心是转变学习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认知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最需要的内在动力。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应该创设认知需要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新知识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例如,在教学《草虫的村落》这篇课文时,笔者先让学生理解“村落”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读课题,想想课题是什么意思,并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质疑。当学生提出疑问时,笔者把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和学生一起整合这些问题,使他们成为共性问题。
笔者设计这样的认知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在课堂上,使他们知道要解决问题就要自己去看教材,这样他们才能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究课文。
第二阶段:探究发现新知,初享探究乐趣
探究性学习是发现学习,是学生个体通过自己的尝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认知情境时,产生想解决问题的欲望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用已知探究未知,从未知中发现新知,享受探究的乐趣。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在第一阶段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去探究课文,并思考在探究过程中自己又会发现什么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学有兴趣、思有发现,进而让学生养成爱探究的习惯。
第三阶段:开展自主探究,体会探究乐趣
经过第二阶段的训练,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并提出了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还不成熟,理解能力不强,很多学生对课文的探究还停留在表面,不能全面、深入理解课文。此时教师便要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多读、多思,自己动手尝试,亲历实践,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变传统教学中的“指令性”为“选择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喜爱的探究问题和探究伙伴,让学生在尝试、体验、实践中体会探究的乐趣。例如,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根据课文的教学重点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时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探究内容:(1)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2)找出课文中对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詹天佑是如何解决火车爬坡难的问题的?你能演示一下吗?笔者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问题和探究伙伴去理解课文。这种做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自然乐于去解决问题。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不要让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成为走过场,而应该把学生的自主探究落到实处,给予学生提示,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秀做法,并适时推广,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四阶段:交流探究成果,体会成功喜悅
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探究,他们希望把自己的探究成果展示出来和大家一起研究、讨论。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交流、表达、小结的机会,让他们共享探究成果,体会成功喜悦。
学生探究的结果通过表达外显化、通过交流互补化、通过小结深层化。学生可以采用书面、口头、图画、实验等形式展示探究成果,如宣读探究成果、演示探究结果、答辩相关问题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探究的内容选择交流方式。笔者仍以《詹天佑》这篇课文为例,在选择“找出课文中对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的探究时,可以选择宣读探究结果的形式来交流;在选择“开凿隧道时遇到的困难及如何解决”的探究时,可以用画图的形式来交流;在选择“詹天佑如何解决火车爬坡难的问题”的探究时,可以用演示法来交流;……
在这一阶段中,无论学生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交流,笔者都积极组织好,鼓励、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把结果扩展与深化。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有许多做法,上述做法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此仅做引玉之砖,期望能给其他教师带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