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荔华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高中生的思辨能力是必然趋势。学生能思辨、会思辨,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对于各学科学习以及自身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先秦诸子选读》是先秦诸子智慧的结晶,是古代优秀的文学精品,而思辨性强是其具有的显著特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先秦诸子选读》教学,并借助这一素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本文阐述了在《先秦诸子选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的有效策略,以期互为借鉴。
关键词:如何;《先秦诸子选读》;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先秦诸子百家文章中的思辨性特点各有千秋。《论语》相关选文主要特点为言简意赅,微言大义,《孟子》选文则更体现在客观公正,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辩证,《老子》则呈现出较多的“质辩”特征,《韩非子》更多地精于说理,且善于贴近现实来说理辩驳。《墨子》、《庄子》等也有自己的选文特点。以《先秦诸子选读》为依托,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培养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整合思辨性的选文,并基于选文进行针对性教学与指导
《先秦诸子选读》中大多数篇目除了具备共同的特点“思辨性”之外,还具有其他的共同特点,即很多选文都擅长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辩论。这种特点在《先秦诸子选读》中已经屡见不鲜,如孟子、庄子、韩非子等都是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名家”。当然,各“名家”同时运用寓言故事展开思辨性说理,但每一篇选文又都具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在教学时,教师可将这些具有相同思辨特点,又具有不同技巧特色的文章加以整理,有针对性教学。
这里以《先秦诸子选读》中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选文来进行说明。《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出自《孟子》,它以讲述寓言故事的方式来说理,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读该选文,大多数学生有着独特的感受,即孟子在运用语言叙事说理时,往往还具有生活化的特点,擅长以小见大,見微知著,是名副其实的现实主义。《无端崖之辞》选自《庄子》,同样是用语言叙事说理,但其往往运用极尽夸张的手法来辩论说理,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教师在讲解时,可将这两篇选文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说出,二者阅读的不同感受,给出对比的不同结果。毋庸置疑,学生在对不同选文的各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归纳与整合的过程中,其思辨性思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培养思辨性思维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可针对性辅助,如对比阅读时从哪些方面,内容、技巧等,需要教师的细节辅助。
二、挖掘课文中的思辨性素材,充分利用素材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诸多《先秦诸子选读》中的篇目,这成为了教师培养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良好素材。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素材中的思辨性元素,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营造一种学生广泛自主参与的趣味课堂氛围,提升思辨性课堂的效率。思辨性思维的主要特点为“思和辩”,在思中辩,在辩中思。因此,教师要提供条件,给出问题,让学生去“思”,鼓励学生去“辨”。
人教版高中语文《劝学》一文选自《荀子》,全文善用比喻来论述,思辨性特征极强,可谓一气呵成,奉劝年轻人要勤勉学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废。全文中的思辨性句子和思想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教师可以摘选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让学生进行思考。《劝学》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针对这一句,教师可给出如下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在这句话中,你认为这里的‘学’与‘思’哪一个更值得提倡?它们代表的是传统意义的‘学’与‘思’吗?”《劝学》是议论性的文章,在整个文章中,不乏循序渐进的递进性、并列性论述,这一问题能激发学生用思辨的思维去理解整个文章,提高学习效率。再如,文中的“学不可以已”与现代教育所提倡的“终身学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思考。
三、思辨性训练要凸显“学生主体”,让学生敢说、敢辩、敢写
在《先秦诸子选读》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立足思辨能力的发展。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是在学生敢说、敢辩、敢写中得以促进的。所谓的“学生主体”,就是学生的能动性得到最大体现,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掌握,将学生学习潜能最大地激发。
教师可通过“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组织探究讨论以及辩论活动”、“布置写作任务”等,让学生敢说、敢辩、敢写。首先,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思辨能力的第一步。思辨能力形成需要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大胆提出心中所想,敢于挑战权威等。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展示心中疑惑。如在《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针对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提出自己认为还有疑问的地方,并勇敢地展示出来。其次,教师可组织讨论与辩论活动。可设置一些辩论主题,让学生组成正方与反方,自由进行辩论,提高辩论能力。最后,基于《先秦诸子选读》布置论文,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古典文化的艺术精品与瑰宝,《先秦诸子选读》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得到了最广泛的使用,为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素材保障。当然,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短时间达成。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整合思辨性的《先秦诸子选读》的前提下,并配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始终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来开展《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要脚踏实地,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以最有效的方式展开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袁杨.《先秦诸子选读》教学对高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8.
[2]谢萍.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6.
[3]王峥.诸子散文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J].亚太教育,2016(1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