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据新高考的变化和要求,总结我校现有的成功经验,反思不适应新课标新高考的深刻教训,加强“学生成长导师制”、“学案导学”的实施,促“集教研组、工作室全体之力培优”开花结果,积极应对新变化新要求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新变化、经验、反思、对策
一、2019年高考试卷研读
2019年数学高考过后,网上反应铺天盖地,命题组破天荒地在考试结束之后,立马出来解释说明:“2019年的高考数学试卷着重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综合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学科素养导向,注重能力考查,…增强综合性、应用性,以真实情境为载体,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在数学教育、评价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概括起来就是素养导向,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突出重点,灵活考查数学本质;情境真实,综合考查应用能力
2019年高考命题的新变化有
〈一〉、新考法
1.概率统计,压轴出现
解答题中,2019年全国卷Ⅰ第21题是概率统计与数列交汇的试题,综合考查数列与分布列知识,体现知识的融合,这道题既是新题型,又是新考法,打破了往年导数压轴的模式。
2.选考题考查内容调整
参数方程极坐标,往年重点考查参数方程的应用,2019年的重点是考查参数方程转化为普通方程,如第22题出了一个类似万能公式的参数方程,让一些考生一筹莫展。
不等式,往年都是绝对值不等式的求解问题,2019年全国卷Ⅰ和卷Ⅲ第23题改为利用综合法或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
〈二〉、新题型
1、 设置组合型选择题。
全国卷Ⅰ第11题、卷Ⅲ第12题均出现组合型选择题,接轨新高考多选题。
2.新增双空填空题
全国卷Ⅱ第16题填空题设置两个空,思维量加大。这种体型在以往的模拟题中经常出现,往往是压轴题。
3、素材创新,渗透德智体美劳等“五育”
体现德育的有:全国卷Ⅱ第13题以高铁发展成果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第4题结合“嫦娥四号”反映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
体现智育的有:全国卷Ⅰ理科第六题考查《周易》中的八卦等等。
体现体育的有:全国卷Ⅰ,卷三第15题引入篮球、乒乓球运动研究获胜概率,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体现美育的有:全国卷Ⅰ第4题以著名的雕塑“断臂维纳斯”为例,探讨人体黄金分割之美,卷Ⅱ第16题融入金石文化,将美育融入数学教育。
体现劳动教育的有:全国卷Ⅲ第16题是以学生到工厂劳动实践,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模型为素材命制的试题,突出数学学科特色,引导學生关注劳动。
对于以上这些极具创意、创新的试题,其实都能在教材上或多或少找到他们影子,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没有超出大纲和考纲,这些都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知识的本源。
(三)试题内容的新取舍
2019年高考,新课标中删除的内容如三视图、线性规划、微积分,推理均没有出题,但框图还是出现了。这方面可能要引起新高三老师的高度重视,避免做无用功,不放弃,不加深。
(四)对学生能力的新要求
1、要加强阅读能力:2019年理科第4,6,15,21题,都设置了具体的情境为背景,更能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对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
2、要提高计算水平:计算量比往年明显加大,没有非常简单的直接能看出答案的题,如填空第1题,这道算法题都要费点时间,突出了数学运算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3、要突破理解能力:往年高考卷选择题11、12题,填空题16题都有一定的难度,但2019年这几个题目难度都不太大,倒是中间有几道题做起来不顺手,这种多点把关,打破僵化的试卷结构,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要加强应试能力:2019年的试题无论题型,考法、难度都有明显的变化,习惯了往年题型的考生措手不及,紧张心慌,“拿到试卷透心凉”是当时学生心态的真实写照,高考成绩出来,全省150分仅仅5人,令人感慨。
怎样让学生在考场上应对自如,是所有的数学老师都要积极面对和思考的课题,我们在备考复习过程中要总结以往好的做法和经验,有的放矢,提高备考效率。
二、现有教学方式中优秀的做法和经验
长铁一中的生源大都为2A4B,甚至还有一部分1A5B,面对这种参差不齐的生源,没有一种现成的资料完全适合他们,也没有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适合他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以下经验值得推广。
(一)、坚持学案导学:这是我校的靓丽名片,可以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怎么学,面向全体,平衡发展。
2、提高效率——关注每一个环节,每个年级统一学案,有利于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保持教学进度的统一。
3、减轻课业负担——与作业相配套,减少重复题型,重视数学本质,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二)、加强集体备课:备课组应是学习的共同体,共享经验,共商策略的氛围要浓厚,越到复习的最后关头,集体研讨备考越重要,尤其是冲刺阶段的专题复习和保温巩固,切忌单打独斗,只有互相研讨,取长补短,才能共同进步。
(三)、提高教师素养:督促鼓励每一位老师主动做近三年或五年的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卷十分必要,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又有利于及时了解高考新变化,捕捉高考新信息,拓展视野,精准备考。
(四)、落实培优补缺:对学生的磨尖与治拐工作常抓不懈,治拐补缺由原科任老师负责,培优磨尖借助全教研组、工作室的力量,由优秀的,经验丰富的教师跨年级为高三培忧,这是长铁一中的一大创举和特色,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策略,是我校另一张名片。
(五)、注重夯实基础:从高一开始坚持周测,做到周周清,有利于巩固基础,查漏补缺,不至于在迎学考复习时,手忙脚乱,既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又耽误优生的培养。
(六)、形成独特风格:在高三二、三轮复习中,不照搬资料,自编教材,详略适当,压缩二轮复习周期,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些从多年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行之有效的经验,在创造“低进高出”长铁一中现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对于2019届高三教学的反思
回顾2019年的高三教学,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容忽视的遗憾,反思如下:
(一).2019年提出“五育并举”,更加关注学科知识本质.数学科更是提出命题在稳定的基础上对重点内容的考查,在各部分内容的布局和考查难度上可以进行动态设计,对这些有积极意义的信息研究不够,对体现素养导向的核心内容研究不够。
(二).一轮复习时间拉得太长。主要原因是例题多,习题多,好题多,都舍不得放弃,导致复习进度缓慢,师生都吃力。
(三)、对概率统计的内容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于那种数据众多且有大量文字描述的统计题,并没有进行深入钻研,更没有设计统计与数列等知识相结合的题型,这一短板亟待补齐。
(四).过于偏重参数方程与极坐标,对不等式选讲重视不够,这是我们今年高考应考的重大失误和教训。对两个选考题的难度明显估计不足,实际上近三年这两个选考题都不大好做,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五).数学建模训练不够,对困难估计不足。受去年的影响,师生盲目乐观,考试一不顺手就紧张、心慌,多数题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六).资料的来源十分局限,除了金太阳和炎德文化,没有参考其他省市的试卷,而上两家的资料,一味模拟2018年的高考试卷,没有变化和创新。
(七)、对试卷讲评课研究不够,第二轮,第三轮复习,有相当多的试卷讲评课,如何提高试卷讲评课的实效性,还大有文章可做。试卷讲评要做到:详略恰当,体现知识性和规律性,重在提高能力。对待学生的常见错误要做到:准确把脉、对症下药,课后还要对讲评效果要进行跟踪“诊疗”:面批试卷,面批错题本,让学生明白,数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战胜错误的过程。
(八)、高考信息不对称,导致二、三轮复习方向上出现一定偏差。我们得到的信息主要是两点,一是文、理同题会增多,一是理科降低难度是大趋势。基于这两点我们在认真组织二轮,三轮复习时,过多的注重“广积粮”,没有“深挖洞”,平行班很少涉及难题。
四、应对新变化、新要求的教学策略和建议
教育部考试命题中心在评析中对文理第4题,文理第6题,理科15题,文科17题给与了肯定,这些试题具有较强的导向性——符合高考命题要求、契合高考内容改革方向,在今后的高考试题中很可能会予以保持和发扬。习总书记的名言:“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非常适合提醒老师和考生。作为老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及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建议
(一)、坚持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尤其是二、三轮复习一定要静下心来研究,要有自己的东西,不能被资料左右。
(二)、高三复习时,在资料习题选择时要力求多变,比如题序的编排,要设计多点把关,不等式选讲方面,每次模拟卷要换不同的题型,各种题型全覆盖,让学生习惯。
(三)、一轮复习时间要适当,可采用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要全面,但课后作业备课组一定要筛选,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分层、分批布置作业。
(四)、坚持学以致用,把握政策导向。根据2019年高考试题中“五育”并举的现象,要多收集和挖掘多方面的题材,以教材例题为本,改编拓展,体现学科特点和数学核心素养,如情景分析题,数学文化题,开放题,探究题,答案不唯一的多选题,有多空的填空题等等。
(五)、依据《中学教师专业素养》四大理念: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学生成长导师制”: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并延伸到寒暑假,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这是长铁一中又一张名片,影响广泛,先后有多所知名中学来校取经,北京丰台区全面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就是以我校老师的讲座作为培训教程。
2、教学中要始终贯彻一个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多样性和个性,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多给学生表现创造力的机会。
3、我们的教学要体现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基本特征。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从高一开始,就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以及审题能力、阅题能力、建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4、多研究新课标,新考纲,重点关注新课标中变化的内容,以文科16题、22题为例,老教材中的三垂线定理以及萬能公式体现得尤为明显,那焦半径公式是否也要深入探讨?要沉下心来多学习,多钻研,提前介入教材中的难点和易错点,及时阻断学生的错误思维,引导学生提高数学综合能力,首先教师要善于学习,与时俱进,着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
回望2019,硕果飘香,展望2020,扬帆起航.面对新高考,我们要坚定恒心,充满信心,更要胸怀野心,随着新课改、新课标、新高考的逐步推进,作为教师,牢记使命,以生为本,终生学习,潜心问道,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追梦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高考数学试卷评析
[2]高福如.高中数学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与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246
[3]刘干华.重视对浅能生的导育[J]新闻天地2010(8):P75
作者简介:罗永义,出生于1967年7月,男,湖南长沙人,高级教师,长沙市优秀教师,长沙市卓越教师,长铁一中数学工作室首席名师,教研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