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策略思考

2019-09-10 07:22孙婧瑶,于开莲,刘超然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

孙婧瑶,于开莲,刘超然

【摘要】本研究采用访谈法,针对近年来幼小衔接中存在的超前衔接、滞后衔接等现象,从忽视儿童在幼小衔接中的地位,师资力量薄弱,幼小衔接课程缺乏科学性,相关利益者联系断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方面分析原因,并提出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教育理念,构建优质师资团体,多方合作推进幼小衔接,构建科学合理的幼小衔接课程,相关教育行政部门为幼小衔接工作做出保障等策略,帮助幼儿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9)07/08-0014-05

【作者简介】孙婧瑶(1996-),女,河北邯郸人,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于开莲(1979-),女,黑龙江尚志人,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超然(1995-),女,河北廊坊人,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问题提出

幼小衔接是整个教育阶段的第一个衔接点,它连接着幼儿园教育后期和小学教育前期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是教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和小学教育密切联系,相互配合,注意两个教育的相互衔接。”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必须引起有关教育部门和相关教师的足够重视。但是,通过前期的实践调查,本研究发现当前幼小衔接中仍然存在超前教育、銜接滞后等问题,儿童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仍存在诸多困难,这有必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幼教专家、园长、骨干教师等相关人员的访谈,对当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幼小衔接专家、园长、幼儿园教师等进行半结构访谈。笔者对访谈的结构进行一定的把控,允许受访者积极参与,给受访者留有较大的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通过访谈了解幼小衔接相关教育者对幼小衔接理念,当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促进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等方面的理解和看法。

(二)研究对象

根据现阶段幼小衔接的开展情况,本研究选择亲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大学教授2人,分别为访谈者A和访谈者B;幼儿园园长1人,为访谈者C;幼儿园骨干教师2人,分别为访谈者D和访谈者E。其中,访谈者A、访谈者C、访谈者D和访谈者E,4人均参与过幼小衔接相关的课题研究。通过对5位幼教工作者的深度访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幼小衔接问题做出科学分析。

三、当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 幼小衔接中的超前衔接

学前教育的理念逐渐科学化与民主化,“将游戏还给童年”“以儿童发展为本”“尊重幼儿主体性”等口号层出不穷,幼教专家、幼儿园的一线工作者等秉承着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学前教育改革。但在中国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各级各类教育仍旧存在应试教育的弊端,“以成绩论英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现象同样波及到幼儿园。在大多数的民办幼儿园和部分公立幼儿园中,尤其是农村地区,幼儿园“小学化”现象非常严重。如教授A认为:“很多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内容基本参照小学,违背了教育规律,最后让幼儿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和兴趣。比如幼儿园教儿歌《小白兔》,‘小学化’的表现就是,教师教一遍,幼儿念一遍,然后进行‘书空’练字。但是‘书空’需要幼儿有知觉空间,此时幼儿尚无抽象概念,所以整个教学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不少幼儿园分科教学,片面追求知识本位的学习,把衔接仅限于知识的准备与延伸,过早地开设小学才学习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程,将游戏活动大大缩减,为幼儿学拼音、学习大量汉字、练习算数字让步[1];有幼儿园将针对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搬到幼儿园里强行让幼儿执行;还有幼儿园将幼儿园大班的作息时间、环境创设、学习任务等与小学低年级同步。幼儿园“小学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除此以外,为迎合家长“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心态,市面上不规范的学前班、幼小衔接班、幼儿兴趣班等相继开办,而且这些机构大多是由于利益驱动而建立的,教师素质差,教育质量低,严重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2. 幼小衔接中的滞后衔接

(1)弱化幼小衔接

教授A和教授B两位幼教专家根据实际下园观摩发现,除了超前衔接之外,部分幼儿园出现弱化幼小衔接现象,即过度“去小学化”。近年来,防止幼儿园“小学化”的文件相继颁布,如2011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2018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等。一些教育主管部门把“去小学化”当成政治任务,不惜采用“一刀切”的极端办法,不允许幼儿园出现教材,禁止开设兴趣班、特长班等对儿童提前进行识字和算数的技能训练等教育[2]。一些幼儿园为防止被贴上“小学化”的标签,对“幼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理念进行过度解读,甚至误读,采取极端做法,将幼儿园教育活动全部游戏化,不考虑幼儿入学准备的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等问题,将禁止“小学化”误认为是禁止任何阅读与书写、数学认知等方面的教育。

(2)漠视幼小衔接

一些民办幼儿园单纯以“照看孩子”为目的,缺少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与交流,漠视衔接教育,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教育严重脱节,无任何幼小衔接措施,这同样也造成幼小衔接的滞后衔接。如教授A、教授B和园长C均谈到,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处于幼小衔接时期的儿童出现入学前准备不足问题,主要是在学习和社会适应方面。学习不适应主要表现在读写和数学方面,幼儿在入学前就存在学习差异,如识字起点差异大、数学计算能力差异大,小学低年级入学差异又导致教师教学准备不能与学生能力一一匹配,从而恶性循环影响到低年级儿童的学习习惯和态度问题;社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遵守规则、完成任务、独立自理和人际交往方面,不少儿童进入小学后出现不能独立完成家庭作业,经常丢三落四,遗忘生活和学习用品,惧怕结交新朋友等不良表现。这都给幼儿后续发展和终身学习造成障碍,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和重视。

(二)幼小衔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忽视儿童在幼小衔接中的地位

关于幼小衔接的已有研究大都是成人本位的研究和实践,对幼小衔接中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儿童的话语权关注较少。德国的哈克教授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发生变化,其教师、朋友、社会关系、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也发生了变化,进而得出幼小衔接阶段的六大断层问题,即关系人的断层、学习方式的断层、行为规范的断层、社会结构的断层、期望水平的断层、学习环境的断层[3]。面对如此重大的教育环境改变,儿童有何感受、有何担忧、有何憧憬却都被教育者忽视了,只认识到知识和技能的断层。如教授B认为:“幼小衔接中的儿童要从经验性学习过渡到系统性学习,所要掌握的内容抽象性增强。如果不考虑儿童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幼儿无前概念水平的知识体系,在思维能力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灌输学习,到了小学肯定有困难。”对于任何教育活动而言,如果忽视了教育活动的主体,显然达不到其应有的教育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2. 师资力量薄弱

首先,幼儿园和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幼师行业,部分幼儿园存有无证上岗或小学转岗的教师。他们没有掌握教育科学规律和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尤其小学转岗教师不知道幼儿园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过于注重知识的教育,忽视对幼儿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访谈中,教授A谈道:“一些非学前老师转岗至幼儿园工作,这必然带来一定影响。教育科学化,需要探索出来真正的科学规律,是建立在很多研究基础之上的,不是大量工作经验的堆积。转岗教师可以参与国培,但是教育不是通过碎片化的知识进行学习,他们可能把握不了科学的幼儿教育规律。”

其次,幼儿园和小学教师无衔接培训,各行其是,无实质性的交流。即使部分教师接受一定的简单培训后,了解儿童入学准备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准备,也仅限于在本园或本校的层面上加以整改教育模式,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阻碍了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幼小衔接课程缺乏科学性

教育的衔接要求课程的衔接,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借助幼小衔接课程来顺利开展。课程改革已经不断优化幼儿教育的课程理念,但是调查中发现,幼小衔接课程仍面临一些问题。

第一,现阶段我国幼小衔接课程目标虽然兼顾知识和情感目标,但缺少学习品质方面目标,这是进入小学阶段所必须的准备。如教授A认为:“现在很多幼儿园都搞特色课程,今天搞‘足球特色幼儿园’,明天搞‘STEM特色幼儿园’,然后招揽生源,这实际上会把其他领域弱化,五大领域难以达到平衡。幼小衔接很多都是学习品质的问题,但是我们搞的这些课程很难把它融合进去。”

第二,幼儿园课程内容与小学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有些幼儿园忽视与小学的课程内容衔接,有些幼儿园与小学的课程内容衔接不当,如某些幼儿园大班以小学教材为主要参考,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与年龄特征,盲目地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提高。

第三,课程实施手段不衔接,幼儿园采用综合课程将五大领域互相结合,但小学则以分科课程为主。大班仍存在全游戏化教学,小学低年级仍旧全教科书式教学。

第四,幼小衔接课程的评价方式单一。幼儿园大班已出现成绩测评,以分数定夺是否能进入高质量小学,忽视质性评价,阻碍幼小衔接课程的平稳过渡[4]。

4. 相关利益者联系断层

儿童的发展是在一个互相关联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发生的,幼儿园、小学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对儿童幼小衔接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动态关系网络。但现实中,我们并没有维持这份网络关系的和谐稳定。

首先,现今家长多是溺爱的教养方式,不能积极配合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开展的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性的活动,造成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较弱,进入小学后不能独立完成学习和生活任务。如教师D认为:“不管是入园焦虑,还是入学焦虑,家长会比孩子更不适应。他们会仍旧希望小学的老师像幼儿园老师那样,无微不至地关照自己的孩子。家长会焦虑孩子入学后的各种不适应,帮他们准备水、帮他们完成作业,无限溺爱自己的孩子。这样只会减弱孩子入学后的社会性和独立性。”

其次,家长将希望寄于一个或两个孩子身上,期望值增高。又因为“剧场效应”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能顺利进入名小学,在孩子上大班时就给他报各种兴趣辅导班。如园长C谈道:“家长确实从学业的角度来考虑,他们更关注知识,希望孩子上一个好的小学。所以,现在大班孩子退学现象较多,直接就去上幼小衔接班。例如以前有一阵流行珠心算培训班,正好迎合家长心理,大班很多幼儿都被送到这样的培训班。”这同样促使一些商家为了迎合家长的期望,开设以兴趣班为名的高压“学前班”,导致大班流失现象严重,幼儿缺少正常的学习环境和积极学习态度的培养[5]。

最后,幼小衔接关系到幼儿园和小学两方的教育问题。实际衔接中,多是幼儿园单向衔接,向小学靠拢,单纯将幼儿园大班环境创设成小学模样,延长课时,减少游戏时间等形式上的衔接。如教师E谈道:“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幼儿园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幼小衔接中我们跟着小学老师走,看人家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小学老师无所谓,不在乎这些。”小学和幼儿园没有形成学习共同体,进行幼小衔接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交流与探讨。

5.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教育资源不均衡一直是教育的热点话题,在幼小衔接问题中仍然存在。首先是城乡教育差距。农村教育设施和教育观念落后,幼儿园“小学化”趋向严重,普遍存有大量识字和做数学题的现象,也没有资金和能力支持过多的幼小銜接活动。如教授A提道:“现在教育部提出来一个口号‘控辍保学’,即控制辍学保证学习。为什么提出来?20世纪80年代,大家都要拼命地挤着上学,现在为什么都不上了?因为他们觉得上了以后没用处。这很现实,农村的孩子很多都想赶紧去挣钱,他们认为没钱、没势力,上学也白搭。”农村的整体心理素质和经济现状会影响到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家长和教师忽视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是学区教育差距。北京就存有典型的校际差异过大问题。民众追求优质资源,于是北京市采取“按序入学”的方式解决,总的来说优质资源多给有户口有房子的人占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没有得到关注[6]。再者,名牌小学为获取优质学生资源,纷纷加大了小学入学考试难度,加大衔接坡度,增加了幼儿及幼儿教师的压力,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更给幼小衔接增加了难度。

四、思考与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教育理念

首先要端正对幼小衔接工作的态度,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尤其幼儿园教师不能忽视幼小衔接教育。其次,要尊重兒童的话语权,了解幼儿在衔接中的差异和断层,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原国家教委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的科研项目“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的研究结果发现,儿童入学会面临:环境的差异,课程的差异,班集体的差异,人际关系的差异,活动任务与能力的差异[7]。因此,我们要根据儿童在幼小衔接中遇到的实际差异去填补空缺,而不是单单追求知识上的衔接。更新幼小衔接的教育理念,把握儿童发展和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侧重关注连续性问题;把握幼儿身心发展的辩证统一,不可忽视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培养;把握智力与非智力、能力与态度的辩证统一,侧重点放在主动性培养上[8]。

(二)构建优质师资团体

国家应该大力投资师范院校,培养优质高水平幼儿教师,鼓励和支持幼儿园和小学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尤其给予转岗教师更多的深度学习机会,提高小学教师从事幼儿园职业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理念。各级教育部门应组建专业的幼小衔接教师队伍,形成合作共同体,搭建机构间合作的桥梁,组织幼小衔接培训,提供专业指导者传播幼小衔接理念与方法,交流丰富具体的幼小衔接活动案例,建设专业的幼小衔接教材,共同建构幼小衔接课程。同时,教育部应该推动幼小衔接教师资格证的融合,进行合流培训,促进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培养一体化,使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都能了解幼儿园和小学低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颁发0~8岁儿童的教学证书,使毕业生既可在学前教育机构任教,也可在小学任教。

(三)多方合作推进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涉及家长与幼儿园、家长与小学、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合作。首先,家长和学校是幼小衔接的主要联络方,幼儿园和小学都应该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互相了解幼儿的整体发展情况。教师应增强幼小衔接活动的透明度,让家长了解各个活动为幼儿带来哪些方面的发展,如逻辑思维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等。邀请小学教师和小学生进入幼儿园为家长讲述入学适应的问题,以及如何做正确的入学准备工作。其次,幼儿园和小学应形成联盟集体,共同探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问题和策略。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低年级教师应互相观摩教育活动,学习教育方法,有计划地锻炼孩子的社交技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幼儿园大班可增加十分钟自由活动时间,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性;小学低年级可将游戏活动融入课堂,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幼小衔接课程

教育者应搭建幼小衔接研究平台,共同找到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课程的契合点,开发适合幼小衔接的活动方案。第一,避免课程目标的超前或滞后,把课程的功能从只关注幼儿对知识结果的获得,转变到幼儿整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上来,注重发展幼儿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独立意识,同时重点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第二,整合课程内容,避免幼儿园与小学课程内容的重复,选择贴近幼儿及小学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9],把握核心素养,开展深度学习,逐渐将感性经验系统化。第三,课程实施的衔接不能仅停留于表面,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低年级都应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运用操作、观察、游戏、讨论、活动等不同教学方式实现学习目标,让儿童从外部形式的活动中促进思维发展,培养主动学习的态度。第四,课程评价应多元化,不以成绩评高低,不以一人为标准,做到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给予幼儿鼓励与支持,合理公正看待每一个幼儿的发展与不足,适时调整课程计划,帮助每一个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

(五)相关教育行政部门为幼小衔接工作做出保障

加强教育的制度化建设是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幼儿园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首先,建立合理的学区分布和入学要求制度,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政府可以大力投资教育,鼓励名校办分校,深化学区制和学校联盟改革,支持弱校吸引大批优秀教师,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整个教育界的质量和水平,保障适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避免择校难引起的“抢跑”问题。其次,政府应完善幼小衔接教育体制,积极支持幼小衔接项目,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科学管理,增加幼小衔接相关的优秀教师资源。最后,建立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质量双重检测监控体系,通过调研、巡检和内部评估等,了解衔接的现实样态,真正让政府的管理力量去有效消除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内容,杜绝小学升学考试现象,整顿校外机构,保证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10]。

【参考文献】

[1] 杨文.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3(08):61-63.

[2] 滕道明.幼儿园“去小学化”不能弱化幼小衔接工作[J].江苏幼儿教育,2016(03):49-51.

[3] 杨敏,印义炯.从哈克教授的幼小断层理论看法国的幼小衔接措施[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04):55-56.

[4] 杨晓萍,伍叶琴,教育的张力:基于幼小课程衔接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7(Z1):19-24.

[5] 付熙媛.幼小衔接阶段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6] 张旭.北京市“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上海教育科研,2015(06):28-31.

[7] 朱慕菊主编.“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

[8] 陈帼眉.关于幼小衔接的几点思考[J].早期教育,1998(01):32-33.

[9] 秦振飙.幼小衔接课程的调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

[10] 虞永平.找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根源[N].中国教育报,2012-06-03(001).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十年来北京市幼儿园课程改革成效的口述史研究”(项目编号:17JYB013)的阶段性成果。

通讯作者:孙婧瑶,374002483@qq.com

(助理编辑 王平平)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刍议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民间艺术文化的渗透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