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文娟 李红伟
【摘要】把小学语文课程与现代化技术加以整合,可以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辅助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能动性,拓宽学生的认知空间和知识视野,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现代化技术 小学语文课程 整合 策略
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把课程与现代化技术加以整合,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拓宽学生认知的教学目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把现代化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
一、现代化技术与汉语拼音教学的整合
传统的拼音教学课堂上,教师反复地讲,带着学生反复地读,加上一年级小学生白控能力差,教师还要一边教学一边维持课堂秩序,一节课下来累得筋疲力尽。现代化技术为汉语拼音的教学插上了翅膀,让一年级语文教师跳出了“苦海”。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声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汉语拼音字母的正确发音和写法,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的优势,突破拼音教学的难点。
例如,在教学“b”时,可以用动画把数字“6”慢慢变成“b”,然后出示儿歌“像个6字bbb,反之就是ddd”,让学生读儿歌记字母。在教学“d”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马儿在沙漠上奔跑,留下一串串“d”型的马蹄印,并同时播放马儿奔跑时发出的“得得”声。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d”的字形,也记住了“d”的发音。再让学生诵读儿歌“马儿奔跑ddd,像个6字bbb”。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d”和“b”在字形上的区别,也牢记了在发音上的不同。
把现代化技术和汉语拼音教学加以整合,可以创设儿童化、生活化的拼音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掌握拼音字母的正确读音和写法,让汉语拼音的课堂教学变得轻松自然、活泼有趣。
二、现代化技术与识字教学的整合
低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挂图”的识字教学模式,让学生上课不久就会产生倦怠,心思早就飞到“九霄云外”了。《义务教育语义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转变识字教学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至关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识字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
1.演示生字结构与笔画笔顺
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情景化的识字情境,设计生动有趣的动态图文辅助识字教学,还可以演示生字的笔顺,让学生直观感知笔画的走势和布局,使学生对生字的笔顺和结构掌握得更加牢固。
例如,教学“日”字时,教师可以动画展示“日”的演变过程:先出现一轮火红的太阳,接着红太阳慢慢演变成“日”字。
又如,有的学生会把“本”的笔顺错误地写成“横、撇、捺、竖、横”。为了从源头上杜绝这种错误的笔顺,教学“本”字时,可以用鼠标控制动画演示“本”的笔顺“横、竖、撇、捺、横”。这样一来,学生对“本”的笔顺和结构就认识得非常深刻,不会出现笔顺和笔画的错误了。
2.“音、形、义”相结合识记生字
以往每学一个生字,教师都让学生机械地反复读、反复写,学生当时看似记住了,其实很快就会忘记。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识记,就可以延长生字的遗忘期。
例如,在教学“春”时,可以编成儿歌:“春天到了暖洋洋,有个日字在下方。”关于“春”的结构和写法可以编成儿歌“上面包下面,撇捺要伸展。”教学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把儿歌和春天的画面相结合,以加强“春”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
把现代化技术与识字教学加以整合,巧妙地把生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让小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识记,能够让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具体可感,可以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把课堂变成学生识字学习的乐园。
三、现代化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和分析代替了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无情地侵占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如果把现代化技术与阅读教学加以优化整合,就可以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的阅读空间更加广阔,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更加深入。
1.创设阅读情境,升华情感体验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趋于表象化,仅从课文的明面上他们很难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运用现代化手段,根据文意创设特定的阅读情境,可以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视、听体验开阔认知视野,更好地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爱之链》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文本的意境,帮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中蕴含的“人们之间需要真情互助,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要伸出友爱之手,并把这种爱传递下去”这一主题,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课件:用人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画面为主题,像在公交车上众人主动给老人、孕妇让座,大家一起为危重病人捐款等画面,并以《爱的奉献》这首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课件将学生迅速带入一个爱与关怀的无私世界中,为学生进一步理解《爱之链》一课蕴含的真善美打下情感的基础。
借助现代化技术营造的阅读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直观化、形象化的感性材料,拓展学生的理解空间,引领学生入境动情,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2.拓展认知空间,突破阅读难点
例如,在教学古诗《题西林壁》时,笔者制作了几段微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题西林壁》的阅读教学可分为四个阶段:
(1)先播放一段庐山全景的微视频,让学生对庐山的风貌有初步的印象,再通过谈话引出苏轼的名诗《题西林壁》。
(2)接著播放介绍苏轼生平和《题西林壁》创作背景的微视频,让学生带着问题(苏轼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诗?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初读《题西林壁》,读后进行探究、交流。
(3)在学生初步感知诗意之后,再播放从各个角度拍摄的庐山风景的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揣摩:“岭”与“峰”的形状有什么不同?“横看”与“侧看”观察到的山势有什么区别?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同一物体,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看到的样子可能完全不同;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得到的结果也会完全不同。
《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里面蕴含的道理对小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利用微视频辅助教学,可以尽快让学生融入古诗的意境,并通过观看微视频懂得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座山,看到的景象是完全不同的,从而引申出本诗蕴含的深刻哲理,轻松突破这首诗的教学难点。
3.巧妙质疑,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现代化技术的运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启迪,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创造条件。
例如,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课时,笔者先播放了一个动画片《小猴子下山》,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小猴子下山路上遇到那么多好吃的食物,到了山下却两手空空呢(因为它总认为前面会有更大更好的食物,所以不断地丢掉手里的食物)?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打下基础。
理解最后一句话“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才是最实在的”时,为了降低理解的难度,笔者把句子分解成两个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联系《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进行小组探究:课文中“最大的追求”和“眼前的一穗”分别指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你的“眼前的一穗”是什么(实实在在完成当前的任务)?怎样实现你的“最大追求”(脚踏实地干好自己的事,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将来抓住机遇、实现理想)?
这样,先质疑,再让学生解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把现代化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可以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调动学生多感官去观察、聆听和感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义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蔡雪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J].教育现代化,2017 (26).
[2]吴伟民,李婷.关于信息技術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9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