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秋健
摘 要:在新课改的发展下,以学生为本、促使学生实现个性成长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教育共识。这是因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是多元的,需要学生有独一无二的特点与优势。其中,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使得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促成了信息时代的到来,需要教育机构全面培养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为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便需积极落实分层教学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异步成长,以便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有所建树。本文将从科学划分学生分层结构、设计层次化课时任务、完善层次化课程辅导三个角度来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实施分层教学法。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常规的课堂教学会采用统一的教学策略,要求全体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相同的学习任务。然而,我们无法确保学生能够按照预期设想实现学习进步,而事实证明,生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伤害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心态,也限制了一些有天赋学生的学习进步。因此,在现阶段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始终坚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差异,以便让各层学生都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与发展特点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从而切实拓展本学科的受众群,促使学生及时实现学习进步。
一、科学划分学生分层结构
学生的分层结果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实施分层教学法的基本前提与依据,因为后续的课时目标、学科练习、辅导策略等都要围绕学生分层结果展开。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信息素养,客观分析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同时也要动态追踪中小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学习表现与能力变化,随时做好调整学生分层结果的准备,以便科学完善学生分层结果。
信息技术学科与常规的文化课不同,前者更加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经验与能力,而且也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创造力与表现力,甚至还对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划分学生层次时,可以按照一些结构进行:
第一层学生应该是综合素养较高,不仅可以快速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术,而且还能举一反三,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较强的学生。
第二层学生应该是可以按部就班完成课时学习任务,通过练习来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术,但是缺少创新与发散意识的学生。
第三层学生应该是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低下,学习进度也低于班级平均水平的学生。
二、设计层次化课时任务
课时任务,顾名思义,即关于某节课,师生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常规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并不会专门设置课时任务,而这一问题直接带来的影响便是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存在懒散携带、得过且过的学习心理。因此,中小學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设计课时任务,以明确的任务目标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紧迫感与紧张感,以便切实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分层教学模式下,课时任务应该体现出层次化的结构,便于满足各层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之中。
比如,针对第一层学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则需设计一些综合性、与学生的现实成长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学习任务,便于学生自主利用信息技术来满足自己的发展诉求,或者是一些创新性课时任务,便于学生积极展现自己的信息素养与审美素养。针对第二层学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便要设计一些“中庸”的课时任务,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同时要保留一定的探究空间,便于第二层学生自主突破课时任务。面对第三层学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便要留心本层学生的信息素水平,适当降低课时任务难度,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为主,帮助第三层学生打好基础。
三、完善层次化课程辅导
在新课改下,学生虽然被认为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同样也肯定了教师的辅导、启发与指正作用,而教师的专业辅导本就是学生实现学习进步的重要保障。在分层教学模式下,每一层学生的课时任务、学习效果等都不一样,而这就导致学生所需接受的学科辅导存在明显差异。对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做好准备,客观分析各层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成长空间,及时制定并实施差异性的课程辅导计划。
比如,面对第一层学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便要以启发为主,切实解放学生、尊重学生,同时还要跳出教材框架,根据本层学生在信息技术层面的特长与优势提供拓展性的专业指导。针对第二层学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也要将教师讲解与学生探究结合起来,以赏识教育为主,肯定学生的进步。针对第三层学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便要降低要求,及时提供学科资料,完善知识与技术讲解与示范。
总而言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分层教学模式必然会是未来学科教育的基本趋势,因为学校教育会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自由、越来越民主,而这就需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客观分析分层教学法的概念、操作程序与实现条件,及时优化分层教学,促使学生真正实现个性成长。
参考文献
[1]魏云影.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分层教学的思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04):138-139.
[2]刘炳荣.分层教学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15(1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