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山
【摘 要】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语感”是对某一个特定语言的把握。把握程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判断语言运用得正确与否;二是判断语言运用得优美与否,这里的“判断”都要以母语人为基础依据。
【关键词】朗读;感情;感悟;语感
一、读中理解是情感朗读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师的范读。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阅历的限制,对于文字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教师的范读是通过声音重塑形象,可以引领学生迅速进入语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在教师指导下,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加深对语文内容的理解,并能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见解。
如《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师:小鸡每天都起得最早。一天早上,小鸡早早起来,一打开门,看到大地一片雪白!它连忙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课件出示句子:下雪啦!下雪啦!)教师:大家自己读一读。谁来当小鸡读一读?(指名读)听到这个好消息,你的心情怎样?学生:非常高兴。教师:你看这个句子里,用了两个叹号。这就表示小鸡特别高兴!它高兴地叫着:下雪啦!下雪啦!你们听出小鸡的欢乐了吗?那么大家也带着这种高兴的心情再来读一读吧。教师:学生齐读。(指导朗读第九、十行诗句)(出示课件:咦,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哦,它在洞里睡觉。)教师引读:咦,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学生:它在洞里睡觉……
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先行范读,以情激情,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然地读出语气。學生想象下雪时的情景,联系自身的体检,读出欢乐的语气。为使学生能够读出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读法的指导,比如:创设情境读,转换角色读、教师引读、分角色读等方法都能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情感,形成良好的“语感”。
二、读中感悟是情感朗读的关键
朗读形式要多样。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感情,读中质疑,评中解惑,用读来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例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教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做简单批注。同学们默读课文。教师:老师看到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你读懂了什么,讲给大家听。学生1: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教师:说得很好,我们来讨论讨论: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别人有哪些反应?学生2: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教师:你很棒。学生3: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教师:伽利略在探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执着,求实的精神。同学们要想取得成功,就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并进行不懈的追求。
三、过程扎实是情感朗读的保证
为了使学生扎实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要敢于放手,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自由读、小组合作读、对比读、师生评价读、生生评价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提高学生朗读的主动性。朗读感悟是培养学生良好 “语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形成情感激荡的“场”,感染学生。
参考文献:
[1]郑宝玉.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J].学周刊,2016(2).
(责任编辑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