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碧霞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民的基本认知,专业学习共同体凭借目标相同性、团体协作性和与时俱进性得到了应用,基于教师个人发展需要构建学习共同体对于教师个体和团体的专业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针对高中教师专业发展构建共同体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中;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在如今具有深刻的内涵,主要是指尊重教师的意愿进行资源分享、经验共享和价值观构建,基于提升自我优化教学的共同目标成立一个相互团结和共同成长的学习组织,从而打造专业化的新时代队伍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是学习,作为一个学习性组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教师专业知识发展和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目标,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讨论可以履行义务树立集体荣誉观,基于一个共同目标进行知识共享真正提升教学的教学业务水平。因此,实际的教学中需要进行共同体的建设,学习新的、经典的知识和教学经验,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一、营造良好协作氛围,进行资源经验共享
建设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需要进行硬件配备和气氛营造,发挥全体教师的主体性是积极参与和互动沟通的关键,在健全机制和创设学习共同体学习的情境下提升了专业素养。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把教师资源作为前提,通过分享资源、经验和教学心得进行互动围绕提升专业能力的共同愿景组织教学活动,在取长补短和经验交互的过程中培育出专业化的教学队伍。学校更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媒体进行形形色色的文体活动,注重教师了解和传统教师精神提升自我认知。漫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通过互动进行经验看法的交流可以丰富个人知识体验。
例如,高中学校领导要注重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健全相互机制营造共同体的学习氛围。像高中教师在同一的培训和教学讨论工作开展时要进行主动参与,要求每一个教师进行积极准备反思自己前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总结经验反思不足进行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发挥良好气氛的引导性从大局出发做到稳步提升。比如学校每隔两周组织建设进行学科教学经验套讨论,要求各个年级主任承担组织责任营造共同体的学习氛围,要求每个教师轮流进行经验分享使得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教学能力。
二、重视读书学习讨论,启迪智慧发展素养
读书是启迪智慧和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教师进行学习共同体构建需要组织阅读活动,每个教师依据自身的需求进行笔记记录和经验总结。研究性阅读是教师共同体开设的主要活动,深层次的阅读重视深度思维需要通过大量阅读和实践思考提升文学储备,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和书籍的形式进行解决,几周或者是一个月的周期使得教师群体团结起来,尤其是引导绝大多数的教师参与阅读活动中使得教学指导水平不断提升,教师共同体通过阅读和名师课例改进了教学风格和指导思想,真正提升教师自身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学习共同体的阅读活动可以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要求每一个参与的教师进行主动互动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分享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时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像组织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活动,打造学习型的团队组织学科教研活动提供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比如针对当前教学中班级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和情感问题都可以进行指导,塑造高中学生健全的人格需要发挥教师的教学引导功能,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进行教师集体备课,发挥教师专业技能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必须具备专业化的指导,紧跟时代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进行培养,内化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备课作为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工作可以作为学习共同体的载体进行优化,团队成员进行集体备课可以发挥每一个教师的能力设计出最好的教学方案,尤其是针对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研讨活动确定教学目标和方式,要求每一个教师提升自己个性化的设计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解决,真正改进教学工作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最佳。集体备课发挥了教师的竞争意识,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激发了教师群体的危机意识,发现自己的不足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实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例如,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了隐性知识和情感的提升,利用集体备课群体活动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像高中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应到以学科教学目标为导向,精确设计导入模式、教学内容和提问环节等内容,要求发挥高中学生的能动性打造高效课堂。真正把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成员智慧进行集体性的发挥提升了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成员之间的共同学习和彼此交流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中促进专业化的发展。
總而言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开展使得学校教师在热爱学习的氛围感召下进行交流学习,专业能力提升和职业热爱程度的提升发展了教学素养,激发教师主体意识的同时实现了共同发展进步,真正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创建的行动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为:D/2013/02/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