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守兰
摘 要 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是教学关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提高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氛围;教学探讨
0 前言
语文的学习效率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投入其中才能将提高效率,构建良好的语文学习课堂是教师的责任,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存在以下问题
1.1学生的学习氛围不浓厚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注意学习氛围的营造,也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对学生的管理过于严格,学生在课堂上过于约束,使学生不能在语文课堂上自由的表达自己,影响着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1.2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许多教学工具被应用到小学语文学习中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 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
2.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欢快的语文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特点,这个阶段的孩子普遍都活泼好动,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过于约束孩子,可能会导致孩子在课堂过于拘谨,产生学习压力,而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从而给学生制定了过高的目标,这样的教学要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享受不到这个年纪应有的愉悦和轻松。因此,给学生营造一个欢快的语文课堂是非常关键的,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角度去解决课上的问题,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可以在课堂和课间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例如,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學生进行朗读,对于可以分角色朗读的文章教师可以和学生配合进行朗读,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情感。如《黄果树瀑布》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自己变成游客的身份,让学生扮演小导游,介绍一下黄果树瀑布的特色,学生也会变得更加轻松,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学习氛围。
2.2科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才能更好的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的教学是当前应用广泛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可以给学生展示更得学习资源,同时,可以在文章中的情景再现。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和其他语言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短视频的方式给学生展示,对于动画类的教学模式学生一定会非常喜欢的,当学生了解了故事在进行书本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加的便利,同时让学生能够了解到生活中不易观察的画面,例如:在以春天为主题的写作时,学生可能会好奇柳树怎么醒了呢,桃花怎么开的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找到有关柳树发芽、桃树开花的快进镜头,让学生感受春天到来时,树木生长的过程,提升学生的写作学习积极性。
2.3课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語文是对生活的总结和概括,更是对生活的赞美,在语文学习中,教师不能忽略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只有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升国旗》时,学生可能会好奇和想象天安门升国旗的场景,教师应该将课文与学校升国旗的场景联系,也可以通过视频给学生观看天安门升国旗的壮丽景象。在学习《蚂蚁和蝈蝈》这篇文章时,有条件的班级可以带领学生在操场中观察蚂蚁和蝈蝈,或者通过卡片的方式介绍它们的区别和习性,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对生活的环境更加的了解、更加的热爱。再比如《学棋》这篇文章,老师可以将下棋作为班级中的一种活动方式,学习下棋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这种课文联系生活教学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带着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
总之,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语文学习是固化的,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只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专心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来。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应该不断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赵云英.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J].学周刊,2015(04).
[2]史艳娟.新课标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