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潮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庭是孩子扬帆起航的港湾,家庭教育是个人成材的奠基,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孩子责任感、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和理解能力,助力孩子健康成长。笔者结合多年德育教学的经验,并以自己女儿的成长经历开展个案研究,运用对比的方法探究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品质培养;人际交往
一、责任感源于生活点滴
笔者从多年的教育工作中发现,多数来自父母离异家庭的学生在班级贡献方面略有不足,这侧面体现出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责任感包括对自我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对他人的责任感、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自然的责任感。责任感并不能一朝一夕便能培养的,而是源于润物细无声般的生活点滴,这些生活点滴可能是父母的言行,或者是家庭实践。家庭教育在孩子责任感的培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许多生活细节让她感受到生命的责任。从小,笔者陪伴她完成作业、批改作文、背诵签名,履行了一位父亲应尽的责任。渐渐地,女儿明白读书不仅是自己的事,还是整个家庭的事,她开始规划未来的人生,对自己有要求,同时也会充分考虑父母的感受。女儿高考成绩出来后,考虑到家庭的情况选择留在广东读大学,这是她对家庭的责任感;同时她从大一就开始加入课题组和参与见习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未来的专业方向,这是她对自己的责任感。对比而言,笔者曾教过一个学生,因为父母忙于工作,疏于陪伴他,导致他無心向学,并沾染上不良习气。失去了责任感,人只会把目光放在短浅的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中,忘记了自己作为家庭、社会、国家的一份子。
家庭是人成长的初始环境,孩子的责任感是依靠家庭长期、无处不在的教育才能够慢慢形成,父母的言行,比如父母对长辈的态度、对家庭的贡献,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即使孩子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后,在培养责任感这方面父母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并且与学校等进行沟通,根据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调整更为多元的教育方式。
二、安全感是从家庭教育中培养的
安全感是个体成长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心理需要,事实上,学龄前阶段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期,家庭是儿童获得安全感的源泉。孩子从小受到父母持续而稳定的照顾,能够感觉到满足与愉快,有安稳的内心世界,并逐渐对周围的人、陌生的世界产生信任,从而更好地参与实践活动,融入社会。
笔者的女儿对家庭充满依赖和信任,家庭是她栖息的港湾。从小到大,我们家一直坚持晚饭后散步的习惯,即使女儿上了高中需要住校,在周末回家的时候她仍然坚持与我们一起散步。散步的过程中,我们一家人聊天,包括一天内有趣的事情、最近困扰的问题、新交的朋友、新学的知识。在交流的过程中,女儿获得解决问题的建议、倾诉心中的苦楚、分享内心的喜悦,生命中出现的挫折和机遇,她总有我们这个家庭作为坚实的后盾,她不需要在网络中彷徨,她的情感世界很富有。面对许多未知的挑战,她总是带着乐观的心态迎难而上,这源于心中满满的安全感。女儿的一个同学,是家里第二个女儿,还有一个弟弟,从小父母对她就缺少关注。因而这位同学很多时候不敢主动参与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这样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是从小到大其父母忽视家庭教育所导致的,可见家庭在培养孩子安全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离不开家长足够的安全感教育意识,离不开和谐的家庭环境,离不开理性的家庭教育。
三、孩子的言行即父母的缩影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从出生到7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若基础打得不牢固,那么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构了。”也就是说,孩子的一言一行,绝大部分受家庭的影响,家庭是学龄前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对象,父母内部相处的方式、父母对其他亲人的态度、父母与其他人的相处,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话语、行为、态度,并内化成自己的人际交往方式。
笔者的女儿从小并不是一个开朗的孩子,她害羞、内敛,不愿意和人打交道。但是,自从笔者与妻子每个寒暑假都带她出去旅游后,她的性格开始转变。当她看到笔者有困难向导游求助后,她也学着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不仅求助父母,还向周围友善的叔叔阿姨求助。我们会在一旁鼓励她、并让她表达谢意,渐渐地,她养成待人文明有礼的态度。同样,当同行的团友需要帮助时,我们会带着女儿一起伸出援手,让她感受到助人的快乐与满足。同时,我们也积极鼓励女儿与同团的小朋友甚至大人聊天,并且会教她一些待人接物的道理。现在,女儿性格开朗,有很多知心好友,热心承担班级事务,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参与社会实践,许多优秀的人主动与她结识、相互进步。然而笔者班上有一名学生,从小受父亲的责骂和母亲的溺爱,与同学相处过程中表现傲慢,不顾及他人感受,遇到问题就想用暴力解决,班里的学生都不愿意与他接触。这是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悲剧。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父母的文化修养、言行举止、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与他的家庭密切相关。因此父母应该在日常教育中成为孩子的榜样,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四、理解社会从理解父母开始
有人说,理解是一杯水,能够湿润彼此干燥的心田,化解曾经的误会。学会理解他人、理解社会、理解国家,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学会理解,也就学会欣赏异质性,尊重彼此的差异,才能从大千世界中发现精彩。理解教育源于家庭,父母的一切行为都有其背后的影响机制,子女应该学会理解父母做出决定的初衷并与父母沟通交流,而不是不听父母任何建议或者只能抱怨父母为自己做出的人生决定。将来他们接触社会,自然而然地应用从原生家庭中培养出的理解能力去看待整个社会,拥有包容心的人能够海纳百川,接受新颖的观点。
笔者的女儿从小做家务,一开始她也会偷懒或不想做,但很快,她意识到如果家里没有任何人想做家务,整个家庭是难以维系的,因此她开始理解家庭成员所需要承担的责任。我们充分尊重每位家庭成员的看法,即使女儿有时候会提出一些荒诞的看法,我们也不会立刻否定,而是不断地引导她分析可行性。平时,笔者会让女儿接触笔者的工作,给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她批改,分享某些学生的情况并听取她的意见,让她体会教师行业,理解父亲每日所需要完成的工作和任务。这样,她能够在学医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少一分抱怨,多一份热忱。女儿的一个舍友,由于长期受到父母的掌管,被父母逼着学医,她不能理解父母的决定,她更不能理解医生这个职业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她对专业课不上心,得过且过。
理解是话与话的沟通,人与人的包容,心与心的谅解,情与情的回应。当理解成为每个家庭的必修课时,相处就多一分温暖,生活就多一分感动,社会就多一分融洽,人生就多一分美好。
五、结语
笔者在此总结了近二十年来教育女儿并结合自己的教学事业所体会出来的心路历程,笔者的女儿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笔者与妻子并不是无瑕的家长,我们在与女儿的相处中也在不断学习进步,但是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女儿成长为她最喜爱的模样,成长为我们最欣慰的模样,她有对自身专业的强烈责任感;她有内心深处的安逸和舒适;她的一言一行得体大方;她可以从社会的一角去理解生活的意义,努力让社会更美好、人民更幸福。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唐玉霞.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作用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5.
[2]蒋红斌,肖晓娟.有助于儿童安全感确立的家庭教育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09).
[3]郭静静.正视家庭教育,培养幼儿交往能力[J].辅导员:中下旬,2010(33).
[4]卜思荣.理解的天空——人际交往与家庭教育浅谈[J].文教资料,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