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途径初探

2019-09-10 07:22张惠芬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19年8期
关键词:朗读训练语文素养小学语文

张惠芬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地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由此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方式。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能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及文章的脉络。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学生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笔者就如何突出“朗读”训练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语文素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读入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及文章的脉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突出“朗读”的训练,教给学生恰当的、充分的朗读方法,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能力,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益处良多。

但是,笔者认为目前的语文教学似乎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了,学生读得太少了。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有时候甚至以讲代读。可能有些教师总以为只有讲得多,讲得透,学生才会明白,理解课文。害怕一旦讲少了,学生就不明白。却不知这种观念既束缚了学生“读”的能力发展,又失去了语文教学应有的教学功能。这好比让学生在看画册上精美的食品,任凭教师如何绘声绘色地介绍,学生只能看到食物精美的外形,又怎能品味出佳肴的味道呢?如果语文教学缺乏学生“朗读”,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意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学生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突出“朗读”的训练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四个途径:

一、教师范读,感受语言美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以传播祖国语言文字为荣,为己任。想要学生读得好,教师要做好表率。正如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所言:“文学创作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外,还要注意文字的声音和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美。”老舍先生讲的是文学创作,同理,教师进行语文教学也应该注重赏析文字的音韵美,不能让文字总是“趴”在纸上,应该让它“动”起来,让文字的声音传到空中。能入选小学教材的课文都是名篇佳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任教教师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地范读,能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美妙、课文文字的优美,还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停顿、重音等技巧,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如在执教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浙江潮》这类写景的文章,笔者首先“声情并茂”地把课文范读了一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文字的优美。然后笔者针对课文的特点,教给学生朗读这篇课文的方法,并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浙江潮壮美雄奇的景色。紧接着笔者指导学生先划分课文的节奏,掌握逻辑重音,然后配上激昂震撼的音乐进行示范朗读。这样通过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逐渐地把学生引入浙江潮雄奇壮观的胜境中。让学生品味浙江潮形、色、声、势四个层次中比喻修辞手法使用的贴切、夸张修辞手法使用的传神以及用词的精确,同时,学生也陶醉在朗朗上口的韵律美、音乐美中。然后笔者让学生照此朗读。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读得津津有味,而且在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在情感上获得美的享受。

二、多读少讲,激发对课文的情感共振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体现语文的教学特点,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选择课文里能突出美好形象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反复诵读,并使学生心口并用,从中感受美、领悟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由此激发对课文的情感共振。如笔者在执教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一个苹果》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岁月里互相关怀的阶级友情,笔者精心安排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第14自然段,当学生读到“这样一个挨一个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这个句子时,笔者加以点拨:“防炮洞里的每一个战士都十分需要这个苹果来解渴,但是这个苹果在战士们的手中转了一圈,却还剩下大半个,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通过反复朗读(包括自由读、合作读等),然后开展讨论、交流,从而理解到:在艰苦的情况下,每个志愿军的心里想的都是别人,他们时时为别人着想、互相关心,都甘愿把方便让给战友,这种纯真的阶级友爱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想象:这时,防炮洞里格外沉静,战士们心里会想些什么?然后,笔者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用低沉缓慢的声调朗读,不少学生眼里闪动着盈盈泪光。人民军队中战友间的深厚情谊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思想感染。教师少讲,精心引导学生多读,从读中感悟,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读”的作用、意义,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反复练读,品味出课文的意境美

一篇文章,为了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作者有时故意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蕴含在字里行间,只有通过对文章词句的品味,才会读懂文章的意境美。而要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反复练读来体会,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不无道理。

又如笔者教《“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是这样让学生体会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的:笔者先请学生朗读课文前四个自然段,要求学生注意环境的渲染,然后展开讨论:“诺曼底”号为什么会遇难?(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明确天黑雾大造成撞船,撞船与船长没有关系,为后文凸现船长尽职尽责、舍己救人的伟大形象做好铺垫。)接着让学生反复朗读船长在营救中一共发布了几次命令?想一想这几次命令体现了他什么品质?(在品词品句中体会船长忠于职守、临危不惧、沉着果敢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体会船长在指挥营救中所表现的英雄品质。)最后让学生用多种形式的朗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加以体会。这一环节教师不用对课文主题进行剖析与挖掘,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入境体情,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指导方法,让思想感情进一步升华

在充分朗读好课文的基础上,笔者还十分注重指导不同体裁的课文,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要点。因为小学语文课本里有各种体裁的文章,由于它们的内容和结构各不相同,语言风格也不同,读的方法和技巧也有差异,所以教学的方式应该有所区别。如诗歌的教学,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诗时的音韵和节奏,读出感情和意境。例如在《长江之歌》这首诗歌的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的结构层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拟人句、比喻句的作用,最后引入亮点教学:教育学生爱护母亲河,關注生态环境。通过这个环节的安排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还有寓言的教学,寓言一般是用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哲理性强。如笔者在教《刻舟求剑》《郑人买履》这两则寓言时,就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领悟文章的含义和蕴含的道理。在读的时候,点拨学生要读出鲜明的人物个性特点,引发学生的想象,体验感情。

还有一种体裁就是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为数不多,但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的——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学生应该好好学习。但现代的学生或许会对文言文学习感到枯燥、吃力。要学习好,需要教师在指导方法方面下功夫。笔者认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前提。所以每当笔者教文言文的时候,都十分注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找准课文的停顿以及节奏,还有朗读时要注意的语气。做好这几方面,再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进一步感悟课文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坚持突出“朗读”的训练,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必定收获颇丰。通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学生在语文方面的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读”出来的。因此,在阅语文教学中,应突出“读”的训练,使语文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朗读训练语文素养小学语文
加强朗读指导 提高语文能力
如何重视高中语文中的读与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加强朗读训练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