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探索团体心理训练对高校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375名在校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训练组。对照组在自然状态下不实施任何干预手段,训练组则以知识讲授为辅,团体心理训练为主进行干预。本研究以大学生心理韧性问卷(RIUS)作为心理评估工具,结果显示训练组学生在心理韧性总体水平与各维度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这说明团体心理训练对大学生的心理韧性的干预效果明显,具有提升作用。
关键词:团体心理训练;大学生心理;心理韧性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08-0042-05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韧性又称心理弹性,对于心理韧性概念的界定,心理学界一直存在争论。以早期的“结果论”与“特质论”为代表,将心理韧性看作一种静态的心理能力。而近期的“过程论”与“潜能论”则认为心理韧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性概念,需要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进行探索。尽管研究视角不同,但学者们对于心理韧性的概念之中必须包含“对逆境的积极适应”这一内容达成共识,认为这是心理韧性概念中最本质的特点,也是最核心的属性。美国心理学会,将心理韧性定义为人们在面临生活困境、创伤、挫折、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源时,所表现出来的良好适应过程。[1]
心理韧性这一概念广为人知,它与积极心理学、心理恢复、人格特质、勇气、心态等目前流行的心理学概念有着密切关系。[2]心理韧性这一研究领域也受到国内越来越多的关注。去年,在中国首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中提出,心理韧性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它在个人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心理转型、坚持、幸福感、参与行为、抱负等。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与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作为现代社会人才主力军的大学生,面临着多重压力,如自我成长、学业与就业、人际与情感、家庭与经济等多方面的挑战,在逆境中反弹,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韧性并不是经历过重大压力事件者专属的心理品质,而是每个个体都会具有。目前的研究也发现,除了重大压力事件以外,日常烦心事也能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压力来源,这也为探索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开辟了新的切入点。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广州职业职业技术学院大一与大二的8个班级,共计352名学生( 年龄18-20岁)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其中的4个班级作为训练组(共182人),以团体心理训练为主,知识讲授为辅;余下4个班级则作为对照组(共170人),不采取任何干预手段。五期团体心理训练结束后,训练组每一期均未缺席的被试为149人,发放测量问卷149份,回收有效问卷142份;同一时间段,对对照组发放测量问卷 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63份。最终有效被试训练组142人,有效被试对照组163人。(见表1)
(二)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的测量工具采用的是由王平等于2017年编制的大学生心理韧性问卷(RIUS)。该量表共有26个项目,分为5个维度,即积极未来取向、父母理解支持、积极认知、思考总结和社会支持。该量表采用李克特式5点评分标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ɑ为0.90,各维度的ɑ系数均在0.68以上,总量表与分量表均具有良好的信效度[3]。
(三)研究设计
采用“对照组与训练组”的研究设计。在研究期间,训练组运用破冰游戏、团队合作、讨论分享、角色扮演与知识讲授等方式进行。对照组则处于自然状态之下进行学习、工作与生活,不采取任何干预手段。在团体心理训练全部结束后,在同一时间段对训练组和对照组运用相同的心理韧性测量量表进行测试。
(四)研究过程
根据大学生心理韧性发展过程的关键阶段(接受社會现实、接受社会支持、积极认知重构和唤醒责任心),将团体心理训练方案围绕积极认知、社会支持、责任心、问题解决等主题有针对性进行设计,整个项目划分为5个阶段,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
团体心理训练总共有5期,每期2小时。进行团体心理训练之前,以保密、守时、真诚、开放、互信、互助为基本原则,制定团队契约。第一阶段, 团队初步建立与社会支持系统的评估,并布置感恩练习作为课后作业;第二阶段,通过情绪ABC法,促进对消极情绪的认知与应对;第三阶段,乐观心理的塑造与积极认知的重构;第四阶段,设定行为目标,对坚毅性与问题中心应对意识进行培养;第五阶段,通过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成果展示与总结分享。(见表2)
(五)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分别进行组内检验与组间检验,测量数据以M±SD表示,以α=0.05为检验水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研究结果
(一)对照组中不同家庭与性别被试在心理韧性量表上的差异检验
在对照组中,将被试的家庭分为城市、乡镇与农村。经过统计分析发现,不同家庭在积极未来取向、父母理解支持、积极认知、思考总结、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量表总分上,差异均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不同性别在积极未来取向、父母理解支持、积极认知、思考总结和心理韧性量表总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社会支持维度上,女性大学生显著高于男性大学生(P<0.01)。(见表4)
(二)训练组中不同家庭与性别被试在心理韧性量表评分的差异检验
在实施团体心理训练的干预后,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训练组中来自不同性质家庭(城市、乡镇与农村)的被试在积极未来取向、父母理解支持、积极认知、思考总结、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量表总分上,均无显著差异( P>0.05)。(见表5)此外,不同性别的被试在积极未来取向、父母理解支持、积极认知、思考总结、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量表总分上,均无显著差异( P>0.05)。(见表6)
(三)干预后训练组与对照组在心理韧性量表評分的差异检验
在实施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后,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训练组在积极未来取向、父母理解支持、积极认知、思考总结、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量表总分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显著性水平均达到P<0.05。(见表7)
四、研究讨论
(一)对照组在自然状态下的心理韧性水平情况
结果显示,在没有接受任何干预影响的对照组中,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在心理韧性总体上高约5分,但对其进行差异检验,并未有显著差异。以往研究发现,城镇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优于农村学生。主要因为城镇学生本身具有的直接与间接经验比农村学生更为丰富,见识面更为广阔,城镇学生在应对困难时的解决办法更多,且更高效,而农村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的应对方法较少,社会支持与求助意识较为缺乏,容易产生焦虑。[4]本次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民航院校的大学生,所读专业基本为空中乘务、航空保安、飞机维修、安全检查等,报考此类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家庭经济情况相对良好,即便家庭性质为农村,经济条件也相对较好。故此推测在未接受任何干预影响的条件下,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在心理韧性总体水平上无显著差异。
另外,在性别方面,女生比男生在心理韧性总体水平上高约4分,但对其进行差异检验,并不显著。而在社会支持维度上,则差异十分显著,女生明显优于男生,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符。[5]女性的心理年龄成熟要早于男生,特别是在情绪表达与求助意识方面更为积极主动,更加善于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在挫折中能思维清晰、顺利应对。而男性在情感表达与人际沟通方面没有女性积极,遇到压力与困境时,更多偏向于自己独立面对与解决问题,认为求助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示弱”行为,间接伤害了个人自尊。所以,在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缓解压力与解决困难方面,女生比男生更为高效。
(二)训练组在接受团体心理训练后的心理韧性水平情况
结果显示,训练组在接受团体心理训练的干预后,不同家庭性质的大学生在心理韧性总体水平与各维度水平上虽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但从平均值上可以看出,农村学生在心理韧性总体水平、积极未来取向、积极认知、社会支持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城镇学生。假设训练组在实施干预前的心理韧性水平与对照组情况相同,是否可以推测团体心理训练在改善农村学生心理韧性水平上效果更为明显?此假设有待进一步实施前测加以验证。
此外,在性别方面,虽然接受团体心理训练干预后的女生在心理韧性总体水平与各维度水平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但并无显著差异。若与对照组进行横向比较,对照组中的女生却在社会支持维度上的水平显著高于男生,而训练组则未有此情况出现,这是否可以推测团体心理训练在改善男生的心理韧性水平,特别是在社会支持方面的效果更为突出?此假设有待在今后做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三)团体心理训练对心理韧性水平的干预效果
团体心理训练已成为近年来国内高校日渐流行的一种致力于解决学生个人成长与自我发展的辅助教育形式,也是一种积极新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团体心理训练旨在通过团体训练活动达到团队协作与激发个体潜能从而有效提升参与者心理品质和个人能力,其训练内容与过程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和体育学等多学科内容。有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训练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上效果明显,令人满意。[6]
结果表明,与不实施任何干预措施的对照组相比,团体心理训练对训练组学生的个体心理韧性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不仅表现为心理韧性总体水平的提高,还有心理韧性的各个维度均获得提高,其中效果最明显的是父母理解支持、积极认知与思考总结三个维度。之所以能得到较为满意的干预效果,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团体心理训练中,创建了良好的团体氛围,使参与者能在团队中感受到充分的信任感与安全感。通过团体契约、团队建立、破冰游戏等一系列环节,充分发挥了团体成员相互间的作用,使团体成员获得情感联结,发散思维。这是使团体成员的心理韧性总体水平获得提升的直接原因。
其次,将心理韧性知识的讲授与团队协作、情绪认知、经验分享等互动式体验活动相结合,以理论与实践相促进的方式共同提升心理韧性。以脑力风暴、逆向思维与辩证思考等方式进行互动分享,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拓宽认知的视角,培养理性思考的良好习惯,这也恰好验证了在父母理解支持、积极认知与思考总结维度上的干预效果最为显著。
最后,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为根本目的,紧密围绕主题设计每项活动内容与环节,重在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旨在培养大学生坚毅顽强的心理品质与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应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培养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设计团体心理训练的各项活动。[7]不同于本科生,本次研究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高专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知识讲授为辅,团体心理训练为主,创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情境,增加拓展性的实践活动,以体验、效仿、认知、实践为手段,拓展和完善体验式心理训练活动,对于学生形成正性的情绪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会更加适合有效。
五、研究结论
第一,训练组在进行团体心理训练干预后,虽然不同家庭性质对心理韧性总体水平以及各维度的水平均无显著差异,但从平均值上观察,农村大学生在心理韧性总体水平以及积极未来取向、积极认知和社会支持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城镇大学生。而在性别方面,男生与女生在心理韧性总体水平以及各维度的水平上均无显著差异,但观察对照组的情况,对照组中的女生在社会支持维度上的水平显著高于男学生。由此推测团体心理训练在改善男生的心理韧性水平,特别是在社会支持方面更为突出。
第二,对照组大学生在自然状态下,不同家庭性质对心理韧性总体水平以及各个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在性别方面,除女生在心理韧性的社会支持维度上明显优于男生外,不同性别对心理韧性总体水平以及另外四个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
第三,在实施团体心理训练的干预后,训练组大学生无论是在心理韧性的总体水平还是各个维度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证实了团体心理训练对于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提升是有显著效果的,其中效果最明显的是父母理解支持、积极认知与思考总结三个维度。但它的提升效果是否具有良好的时效性,需要日后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胡智惠.浅谈大学生心理韧性[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3(03).
[2](英)道格·斯特里查吉克,彼得·克劳夫.心理韧性:内心强大的终极秘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1.
[3]王平.大学生心理韧性发展过程及干预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49.
[4]潘燕峰.提高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策略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0).
[5]黄晓林,张淑华.当代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0).
[6]邢秀茶,王欣.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长期效果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02).
[7]滑登红.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30(06).
责任编辑 杨慧芝
作者简介:杨茜,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东高校骨干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室主持人。
*基金项目:本文系“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项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课题编号:2019FDY00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