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伴随着中国新时代的到来,也迎来了新的使命,即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法治素质的大学生,塑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人格。为了实现这一使命,高校应当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法治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路径。这既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遵循,也契合国家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法治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08-0013-05
处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要变化,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0。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渠道,高校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法治素质的双重使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法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未来社会公民素质的高低,关系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进程。新时代对人才素质有着更加全面的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着新的目标和遵循,将法治理念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符合时代要求,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高度,对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新思想和新要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第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02019年3月18日在京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更是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高度,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寓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过程。
第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力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力和聚焦点。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0。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要求,融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为一体,“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5]。习近平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即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力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6],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培养合格公民的价值要求。
第三,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力。习近平曾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7]。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改进、变革和创新。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也明确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8]。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了坚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由此可见,改革与创新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驱动力。
二、新时代法治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党的十八大至今,法律的作用不断被强化,“法治”的理念反复被重申,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一项鲜明特色。法治理念是关于法治的理性认识,是关于法治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的总和,它是法治的灵魂,体现了法治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从结构上讲,法治理念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在知识层面,能够掌握关于法律及其运转的系统知识,并不断提高对法律现象的理解与认识水平;二是在情感层面,能够对法律制度和法治实践持客观态度及公正的价值评判;三是在意志层面,能够遵从法律制度,养成严格守法、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四是在信念层面,能够形成对法治、法律的明确信仰和坚定追求。
将法治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符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开展法治教育规范引导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法治素质也是现代社会公民参与社会的核心素质之一,大学生只有知法、懂法、守法和尊法,树立宪法意识、国家意识和法治观念,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价值,才能在未来成为讲规则、守秩序、信仰法律的現代公民,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符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追求之一,与“自由、平等、公正”一起构建了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体系。同时,“法治”在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价值观之一,又渗透在其他价值观之中,也是对其他价值观的保障和落实;是调整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习近平强调,“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10],“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11],青年大学生只有扣好“法治”这颗扣子,才能在价值多元、文化多样、思想多变的时代,把握主导,辨识主流,坚持方向,不触犯法律红线。
三是符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理念教育还存在融合不够紧密,法治观念普及度不高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主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二者融合的主渠道。但是,该课程内容以理论讲授为主,单调枯燥,实践教学活动开发的形式又相对较少。虽然很多高校还通过组织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增设法律选修课等方式吸引大学生关注,但由于教学环境、师资条件限制,使得课程大多停留在知识层面,未曾从理论走向实践。真正要实现法治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的改革和创新。通过优化设计理论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块,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行合一。而推进这样的改革正是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使命。
三、新时代法治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根据法治理念的内涵,要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理念,必须使大学生对法治的理解从知识层面、情感层面、意志层面上升到信念层面。要使大学生在知识层面上对法治理解得更为深刻,就需要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要实现大学生对法治的理解从情感意志层面上升到信念层面,则需要善用校园文化环境载体营造法治氛围,搭建线上和线下的法治教育实践平台,并鼓励学生参与法治管理实践。
第一,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目前高校进行法治理论教育主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为主。虽然最新修订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已经将以往的法律板块由两个章节增加到三个章节,扩充了法律部分的内容,更加强调从培养大学生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方面着手提升法律素质。但是总体来看,高校尤其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除了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的法律板块来了解法律知识和培养法律思维之外,缺乏其他能够接触到法治教育内容。此外,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中,法律专业的教师人数相对较少,部分教师法治素质与知识能力远不能适应法治教育的要求,知识讲授深度和广度都有限,往往在感到讲授吃力时会选择压缩这一板块的内容;虽然部分教师有法律知识基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法律知识层面的掌握,缺乏对学生法治思维与法治精神养成的重视。
针对以上问题,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相关课程时,应把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新成果转化为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针对大学生法律观念上的模糊问题选取鲜活的现实案例诠释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观点和法治体系,以增强理论说服力和课堂教学感染力,帮助学生筑牢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坚定法律信仰,帮助大学生实现由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除了理论教学要有深度之外,更要实现由单向理论传授向全方位“体验式”转变。在塑造大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的过程中,要让大学生从实践角度主动体验法治精神,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与法治实践活动,使其在参与过程中感受法律的神圣和力量。在实践教学部分,可以根据课程特有的特点积极探索一些形式新颖,能够吸引大学生的实践教学项目。例如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法治状况调查,了解当前社会公民遵纪守法状况;组织大学生参观考察法治教育基地,了解社会主义法治发展历史,明确新时代推行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组织大学生旁听法院审判案件的过程,亲身感受法律的尊严和神圣;课下开设模拟法庭,让大学生在分析和讨论案例后通过角色扮演完成整个庭审过程,了解法律条文和司法流程,体会到从法学理论到司法实践之间的差距;通过以上方式给大学生搭建一个理论实践与学习探究相结合的平台,既完成了课堂教学体系向大学生认知体系转化的教学目的,又促使大学生通过思考、思辨,把对法律的认识从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判断。
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大一统一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外,还可以适当增设相应的法律实践课程,也可以开设一些贯穿大一到大三学年的法律选修课,使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在大学三年不会出现断层;在教材方面,可以与时俱进地推进改革,修改过去专业理论强,文字晦涩难懂的教材,转变为和大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教材语言;在课程建设方面,还可以成立专门的法治教育教研室,为教材和教法改革提供更多建设性意见。
第二,搭建法治实践平台和法治教育基地,推进大学生法治管理实践。目前大学生还存在法治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储备不足、法律信仰缺失等问题。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而言,法律只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力量,并没有转化为内心的信念。当前大学生运用法律能力也存在不足,不了解自身享有哪些权利,也不了解维权的途径和程序。很多大学生较少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缺乏体验法治实践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构建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12]因此,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些法治管理实践的机会,确立大学生在法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保护其参与意识,扩大其参与范围。例如在制定大学生管理制度的时候应多听取大学生建议,从大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构建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完善大学生民主参与路径。只有大学生真正参与制度的制定,才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法治管理;学生管理中还应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民主实践,参与管理。例如由辅导员担任指导老师,由学生干部牵头成立学生自治委员会等组织,并定期召开议事会,就学生切身利益或者集中反馈的建议,组织民主讨论、民主协商、民主决策;议事会还可以就修订与完善学校章程、校务制度公开等方面提出建议,探索建立学生与教师的权益内部求助制度,让其在参与高校治理中培养自身的权责意识与程序意识;指导学生成立法律社团,定期举办一些法律主题活动。例如辩论赛和法律大讲堂等,以公开的形式让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参与其中;还可以在校内外分别挂牌建立法治教育基地,校外可以和地方政府或者法院合作,挂牌成立法治教育实践教学点。校内可以成立模拟法庭基地,为校内实践活动提供教学条件。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形式使学生对法律的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踐,并习惯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去解决问题,为法律信仰的最终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推进法制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营造法治校园文化新氛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以个人为中心的自媒体已经走向主流。传统的媒介平台(报纸、电视等)和一元化的信息渠道被打破,每个个体得以借助新媒体平台自主发布新闻,探讨问题,传递信息。这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以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对高校法治教育现状进行精准分析,依托网络大数据系统,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法律需求指向,分析他们对社会法治事件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改变过去线性单一的传统法治教育模式,积极探索使用大学生喜欢的新媒体手段进行法治素养教育;二是可以利用VR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模拟参加法治事件处理现场互动,用符合大学生兴趣需求的多种形式,创造出更加有效提升法治素养的新手段、新载体;第三,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例如学院的微博、贴吧和微信公众号等适当设计与法律相关的主题板块,组织各种形式的线上法治实践活动,如法治教育短视频大赛,法治专题线上研讨会、法治文化培育网络小调查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法治理念;围绕当下社会的法治热点、难点问题在平台上适时与学生进行互动,因势利导化解学生的疑惑,理性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等,引导正确的校内舆论方向,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
当然,有机遇也会面临挑战。如今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关键期,多样化思想文化的交织涌入、碰撞和融合,使当代的大学生处在了复杂多元化价值观的风口浪尖,面对网络上为了吸引眼球而制造的各种言论和热点效应,如何引导他们以法治思维的视角去判断这些所谓的热点事件性质,理性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需要讲究方法和艺术。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尤其是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法治思维方式和客观的价值评价体系。要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圍,首先,要吸引大学生尤其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主动学习和了解法律知识,并为其了解法律常识提供外部资源和条件。例如在校内可以邀请法学专业的老师,在校外可以邀请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工作者召开讲座,讲解法律知识,在这些讲座中注重与学生的现场互动,现场答疑解惑,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并不仅仅是神圣的,同时也是贴近生活实际的。其次,通过举办相关法治实践活动来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例如组织法律知识竞赛、主题演讲、法律情景模拟剧表演等,并加强对活动的宣传力度;以班级为单位在各班建设与法律相关的文化角,通过各种形式的法治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总之,在新时代,使法治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累与实践,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也需要注重法治实践活动,更要在大思政的格局下,发挥合力,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良好局面,为培养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法治素质的新时代大学生,塑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人格而助力。
参考文献: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8.
[4][5]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1).
[6]习近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8-07(005).
[7][8]习近平.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9]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的通知[Z].2016.
[10]习近平.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 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N].光明日报2017-05-06(001).
[11]习近平.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8-10-10(001).
[12]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2019-06-18)[2017-12-06].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1206/sfcl/201712/t20171206_320713.html.
责任编辑 牛志鹏
作者简介:杨霞,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重点项目“依法治国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7SZY016)成果。